



宝安区西乡街道拥有百万人口,城中村数量多达90个,位列全市之首。城中村体量大、出租屋占比高,超大街道基层治理的智慧如何彰显?人口数量多、人员情况复杂,在城中村如何精准开展民生服务?西乡街道以党建作答——创新城中村党建模式,将党建引领、多元共治作为解决基层治理难题的手段,强化社区基层社会治理主体责任,提升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效能。
2022年7月西乡街道召开城中村党建工作现场会。
“党员回到群众中去,群众参与到治理中来”,过去一年,西乡街道以党建引领创新城中村治理成效明显,催生出流塘社区“新流塘人梦家园”、固戍社区“围合管理+智慧建设+支部引领+居民自治”模式等一批共建共治共享典型。
多元力量参与,构建城中村党建治理纵横网络
多元化是助推基层治理现代化的有效途径。西乡街道通过深化街道“大工委”、社区“大党委”、小区“大支部”、城中村“楼栋长”建设,打造以楼栋长指引为切入点的沟通模式,把城中村内各类党组织、社会组织等力量整合起来,优化治理网格设置。
与此同时,西乡街道还探索建立起社区联席会议制度。由社区党支部书记主持,股份公司、物业公司、民警、网格员、楼栋长、党员代表和居民代表参加,由楼栋长负责收集居民日常问题,通过社区联席会议制度,压实工作责任、加强汇报对接,共同协商城中村党建统筹、社区治理等具体工作,协调解决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发挥党员作用,让基层治理“活起来”
让党员“动起来”,才能让城中村治理“活起来”。
西乡街道通过完善党员双报到工作机制,建立辖区内的机关、国有企事业单位党员工作台账,并以社区为单位分别创建各社区党员干部联络群,打通社区党委与区直机关党员干部之间的沟通渠道。各社区加强辖区党员摸排,在社区工作站、党群服务中心等场所显眼处设置“党员报到点”,号召党员主动到社区报到,开展多样化志愿服务活动。
党员以主动亮身份的方式,扛起城中村治理的重任,着力推动社区居民“急难愁盼”问题的解决,化解群众心中的堵点和痛点,同时以实际的工作成效取信于民,从而引领带动更多的群众参与到城中村治理中去。
发挥外来群体作用,积极引导非户籍居民参与社区治理
多数城中村以外来务工人员为主,许多居民白天跨区通勤工作,晚上才返回城中村,对他们来说城中村更像是“住所”,而非“家园”,因此造成人际关系生疏、归属感较低等问题。
发动全社会参与,营造共同关心关爱外来人口的社会氛围对加强基层治理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外来人口既是社会综合治理的对象,也是主要参与者。为此,西乡街道创新打造“流塘人梦家园”党群服务中心,以社区党委为核心,有机整合群团、社会组织等多方资源,通过“阵地+活动+服务+资源”四大共享模式,建设包括政治生活馆、楼栋长服务点、暖蜂驿站、安心驿站等功能区的党群服务中心,为外来居民打造一个集政务服务、休闲娱乐、协商议事于一体的温馨家园。
专家点评
打通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最后一公里”
西乡街道创新城中村党建模式破解超大街道基层治理难题的做法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实践价值与文化价值。从理论层面看,探索党组织引领社区治理的可行路径成为党建研究和社会治理研究的核心议题之一。西乡街道通过把党支部建设到城中村楼栋区块上,打通了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的“最后一公里”。
从实践层面看,西乡街道坚持问题导向,着力构建与城市发展相适应的共建共治共享基层治理体系,创新探索了党建引领下的基层治理的可供复制、可供借鉴的宝安方案。
从文化层面看,增强外来人口融合应该成为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的文化路径。西乡街道创新打造“流塘人梦家园”党群服务中心,提高外来居民归属感和参与感,推动居民自我服务、自我管理,取得了良好的治理效果。
宝安区委党校 张婷婷
扫码阅读 案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