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宝安日报全媒体记者 庄典/文 宋璐 实习生 朱政鸿/图
深港同源,非遗共享。6月28日,“2024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宝安区非遗月系列活动----深港青少年非遗美术作品展在宝安1990文化馆开幕。
本次活动是“2024文化与自然遗产日”宝安区非遗月系列活动的收官之作。本次非遗月系列活动于6月8日开始,开展“深港非遗嘉年华”“深港青少年非遗美术作品展”和“深港青少年非遗研学”。活动旨在创新非遗交流的形式,加深深港两地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和理解。
共创非遗 深港青少年非遗研学结出硕果
走进宝安1990文化馆二楼,迎面看到的是一幅幅想象力丰富的非遗画作和一件件创意十足的非遗手工作品。本次展览内容包含香港圣博德学校四年级同学和深圳市宝安区滨海小学(集团)下十围小学同学的主题画展《望烟楼的传说》、深圳市宝安区滨海小学(集团)滨海小学海洋馆系列手工作品、深圳市宝安区滨海小学(集团)文昌小学航天馆系列手工作品和深圳市宝安区滨海小学(集团)下十围小学醒狮馆系列手工和绘画作品等。
本次展览中的主题画展《望烟楼的传说》是宝安区省级非遗民间文学项目。据悉,6月12日,由宝安区文化馆和福永党建服务中心组织的研学团队奔赴香港圣博德学校。当天,下十围小学美术教师关岩为圣博德学校四年级两个班级的同学讲述了一堂生动的非遗美术课《望烟楼的传说》。香港小朋友纷纷在课堂上描绘出自己心中独一无二的“望烟楼”。
据悉,6月28日上午,香港圣博德学校的同学们还与宝安区文昌小学的师生一起,在文昌小学的综合教室上了一堂非遗音乐课《望烟楼的传说》。这是福永党建服务中心与福永各校开发的非遗校本课系列课程。福永街道突破了非遗进校园的形式,使非遗课程呈现多样化的趋势,深度地融入校园。
此次沉浸式研学活动的尝试,不仅为研学活动拓展了新思路,也创新了非遗交流的新形式。深港两地研学活动的开展,加深了两地少年儿童的相互了解和相互信任,并以非遗为桥梁,让孩子们同唱一首歌,共绘一幅画,让更多更好的湾区故事成为孩子们笔下最美的色彩。
共享非遗 深港澳青少年非遗研学基地揭牌
在当天的开幕仪式上,一堂别开生面的非遗舞蹈课《福永醒狮舞》拉开活动序幕。福永醒狮是宝安区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福永醒狮》非遗舞蹈课是宝安区福永小学舞蹈组为此项开发的校本课,该课程已在全校各年级推广。
随后,深港澳青少年非遗研学基地正式揭牌。深港澳青少年非遗研学基地由宝安区文化馆联合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共同打造,旨在更好地促进深圳、香港、澳门三地青少年之间的非遗文化交流,探索更多深港非遗融合和非遗研学活动模式。
开幕仪式上,活动嘉宾还为福永小学、滨海集团滨海小学、下十围小学、文昌小学的同学们颁发了获奖奖状及证书。
随后,香港圣博德学校同宝安区福永小学、滨海集团下十围小学、文昌小学签订了姊妹学校,并与宝安区文化馆签订了馆校联盟协议。
传承非遗 宝安区第六批区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亮相
活动现场还为宝安区第六批区级代表性传承人颁发了证书。据悉,宝安区第六批区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共有21人,其中增补传承人2人。此次入选的代表性传承人涵盖了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戏剧、传统美术、传统技艺、民俗等非遗六大类别。
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掌握并承载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知识和精湛技艺,既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宝库,又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代代相传的代表性人物。目前,宝安区已建立起完整的国家、省、市、区四级非遗名录和代表性传承人体系,覆盖全区十个街道,涵盖非遗十大类中的九大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