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宝安日报全媒体记者 范晓霞/文 张彩铃 宋璐/图(历史图片:郑浩胜供图)
郑浩胜。
珠江口,伶仃洋,一桥飞架、穿云跨海。
坐落于珠江口东西两岸的深圳、中山两座城市,因为深中通道的通车,车程从2小时缩短至30分钟,从此地理上相通共融。
明初东莞县的盐场分布。
其实,深中双城的融合,不仅仅在一座跨海大桥,在漫长的历史中,深圳、中山两地本就是一家。
清朝时期珠江口地域分布图。
7月6日,深圳市地名学会会员、深圳市党史文献和地方志学会会员郑浩胜做客湾区文化茶座,为大家讲述深中两地的历史渊源。
宝安和香山的由来
公元331年建立的宝安县,发展到现在,分出香港、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深圳、珠海两个经济特区和中山、东莞两个地级市。
宝安名字的由来,最广泛的说法是源于县境内的宝山。根据《广州府志》记载:“宝山,在城北八十里,宝安县以此为名。”《新安县志》亦有记载:“邑地枕山面海,周围二百余里,奇形胜迹不一而足,而山辉泽美,珍宝之气聚焉,故旧郡名以宝安。”
宝山位于今天东莞市的黄江镇及樟木头镇,主峰海拔486.9米,凌空挺立,蔚为壮观。据考证,宝山之宝,乃是银矿,古代曾在此开设银场,挖山取宝,故曰“得宝而安”,以宝安作为新县的名字。不过,此处银矿元朝时已接近枯竭。元大德年间,莞城人郑文德曾上书元成宗,言道宝山有银矿可炼银,朝廷便派人来勘察,结果失望而归。
除产银矿外,宝山自古还以瀑布而扬名。在宋代,便有诗人张登辰写下《夜宿宝山》记叙宝山瀑布盛景,诗云:“堂虚四壁风萧骚,山激万窍声嘈嘈。”瀑布常年冲蚀,崖下大石被磨出大坑,形如巨瓮,水花从瓮中溅出,如芙蓉花一样,“宝山石瓮出芙蓉”的名声不胫而走。明朝崇祯年间,宝山建有芙蓉古寺,佛教香火鼎盛,游客信众如织。清代是宝山风景全盛期,当地人自立了古刹、石瓮、灵鸟、仙床、龙潭、石井、厨洞、松径等八景。只可惜,由于种种原因,宝山大部分的人文景观不复存在,不过山色秀丽依然。
宝安后来为何改名呢?这得怪一个人——安禄山。
唐玄宗天宝十四年(755)安禄山和史思明发动叛乱,史称安史之乱。次年,唐肃宗登基,改元至德,因憎恨安禄山,而下令对全国大多数带“安”字的地名进行更改,其中便包括了宝安县。至德二年(757),宝安县更名东莞县。此次为宝安县改名,并不是朝廷撤销宝安县建制,更不是宝安县并入东莞县。
中山的前身为香山,起初是东莞县的文顺乡,唐朝时政府在此设有军事机构——香山镇。绍兴二十二年(1152)九月,香山立县。在东莞县文顺乡行政区域的基础上,又分割出了南海、番禺、新会三县滨海地区给了新建的香山县。
那么香山之名从何而来呢?
作为五桂山分支的凤凰山,当时盛产“异花神仙茶”,当地人常上山采摘,其“异花”即指“王者之香”的兰花,当时从凤凰山的香山崖(今珠海市香洲区银坑村)到珠海吉大的香炉湾,漫山遍野山花烂漫,故得名“香山”。
1925年,为纪念孙中山先生,香山县更名为中山县,1983年,撤县建县级市,改名为中山市,1988年,中山市升为地级市。
地理环境造成两地的开发代差
宋朝时,香山县与东莞县南部沿海(即明朝万历元年所建立的新安县)经济支柱都为盐业,朝廷在此都设有盐场,两地经济发展差距并不是很大。盐场对两地的早期开发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北宋初年,现深圳、香港境内共有东莞一个盐场和黄田、归德、海南三个盐栅。北宋后期,由于生产规模不断扩大,产量增加,原来的归德、黄田盐栅升格为场,加上原有的东莞盐场及九龙半岛的官富盐场,成为广东盐场最为密集的地区之一。
此时的香山也迎来了一波开发,南宋绍兴年间,香山金斗盐场的产量,达到一万一千五百石。盐场的发展以及转运的不便,间接促成了香山的建县。
到了明朝,由于地理环境的因素,新安和香山的开发开始出现了差距。尽管明朝时新安地界的面积远远大于香山,但新安的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平原地区虽有一定的耕地,但基本也受制于灌溉水源,而沿海则广布盐田。香山则得益于地转偏向力的因素,由西江、北江所带来的泥沙在珠江口东西西岸大量堆积,形成广泛的未开发的土地。
实际上,从宋元开始,珠江口东西西岸的百姓便开始大量修筑堤围,使珠江河道固定,番禺南部、香山北部、新会东部大量泥沙沉积,从明初到明末,短短二百余年间,珠三角沙田便增加了11万顷。
在此期间,香山北部的西海十八沙、东海十六沙,也全部成为陆地。嘉靖时期,香山有大小沙坦35个,吸引了周边县份许多民众迁入开发沙田。通过围垦开发出来的沙田,最终成为肥沃的土地,种植出稻谷和经济作物。沙田出产稻谷,沙田的发展使得粮食的生产有了较大的提高。清中叶,随着沙田开发的成熟,香山县成为珠江三角洲主要的粮食产区。资料显示,清嘉庆年间,广东省近一半成熟的沙田出自香山。道光年间,香山与南海、番禺、顺德、东莞同列为大县。
沙田的开发给香山县带来了大量财富,造就了不少大家族。其中,不少被收编为军户的疍户,借着沙田开发所积累的财富,用不同的方法再转成民户。其中一些人参加科举猎取功名,踏入仕途。也有宣称自己是仕宦后代的人,建立起显赫的宗族。明清开始,从香山走出了许多文化巨匠和宦海商海人物。其中典型的有黄畿、黄佐、郑观应、唐绍仪、容闳、孙中山等。
明朝人黄佐一生主要从事教育及著述活动,《四库全书总目》称他“在明人之中,学问最有根柢”,20岁时,黄佐即对编纂地方文献充满兴趣,撰有《广州人物传》,并纂修《广州志》《广东通志》《广西通志》《香山县志》等。黄佐通过修志立说,向世人讲述了“何为广东,何为广东人”。
上世纪初期珠江口东西两岸沙田开发的差别。
相比之下,明朝时的新安县是达不到沙田开发条件的,哪怕到了乾隆年间,新安县的沙田开发还是十分困难。新安沿海的海水盐度太高导致沙田开发十分缓慢。清末起,沙井、福永一带的沙田开发才有起色,到上世纪初,宝安沿海的沙田才形成一定规模,但还是远远比不上香山的那种规模。根据相关资料记载,上世纪初,西乡至沙井一带的已开发沙田仅有6万余亩。历史地理造就的开发代差,使得香山与新安在旧社会的发展中拉开了距离。据统计,明代276年间香山籍文武进士16人,到清代267年间文武进士者多达105人,而新安县明清两代,共有文武进士23人(截至光绪年)。
上世纪初期报纸上关于宝安沿岸沙田面积的记载。
深圳的“香山故事”
隔岸黄氏的故事
相传,600多年前,隔岸村的黄氏祖先从珠江西岸的香山迁徙到珠江东岸的新安县开基立村,两地隔着珠江入海口相望,因此取名隔岸村。当时黄氏先祖从东岸村撑小艇过来,他们都是渔民,到此以养鸭为生,随后其亲朋好友也跟随过来。经过代代繁衍,后来甲岸村逐渐发展到数千人口。新中国成立后,为了书写方便,隔岸被写作甲岸。如今,在宝安新安街道老城区里,烟火气最旺的村落就是甲岸村。
隔岸不隔心,伶仃洋里“叹伶仃”、甲岸村的人丁却不“孤零”。在历史的发展中,甲岸村人丁兴旺、财源广进,为深圳的发展不断作出贡献。
麦氏的记忆
龙湾《麦氏族谱》书影。
在公明地区的一本《麦氏族谱》记载着这样的一个故事:南宋时,在南雄有麦氏五兄弟必荣必秀必达必端必雄居住于珠玑巷。后因“胡妃之乱”,南雄的百姓纷纷南逃。当时诸姓百姓纷纷搭竹排,顺河漂至连州。其时共有万余人在河上。一天夜里,北江突然发大水,数万竹筏随着大水一直冲到珠江口,此次大水造成了大量竹排上的百姓死伤。当时麦氏五兄弟以及其他姓氏的人纷纷上岸避难。第二天天明的时候,人们发现岸上的一角有个童子,便询问该处有何神祇,童子便答:有刘元圣、忠勇陈侯王等。在拜完这些神祇后,兄弟五人也各找到了自己的家人。之后,麦氏与其他男女两百余人,便在香山的黄角海边花一百贯铜钱修建了一个天后宫并修筑石基,之后兄弟五人便分开各寻住处。如今五必公的后人在两广各地均有分布。
沿海的基围人
在宝安沿海,有这么一串有时代印记的地名:翻身、自由、解放、民主、和平、劳动、永丰、安乐、渔业……
旧时疍家人的房屋。
这些地名实际上都是新中国成立后洗脚上岸的疍家人所定居的点。疍家人是珠江口东西两岸的渔民,他们飘无定所,哪里有鱼就往哪里去。就大湾区而言,疍家人分布在珠三角及港澳各地。新中国成立后,疍家人获得上岸定居的机会,来自中山、顺德、番禺、东莞等地的渔民也在宝安沿海开垦基围,获得了土地。
以舟为家的疍家人。
疍家人在长期漂泊中,也形成了一种区别于本地白话的基围话。基围话,又叫疍家话,“水上话”或“水上广东话”,即沿江、沿海的渔民或蚝民所讲的方言土语,主要分布在沙井、福永、西乡、蛇口一带,语言特点近似珠三角片方言。珠江口两岸的疍家人使用疍家话交流是没有任何阻碍的。
香安督缉局
清末民初,新安(宝安)和香山因地处珠江口两岸,加之毗邻港澳,当局在香山设有香安督缉局,主要负责两地盐业的管理。这里的香指的是香山,安指的是新安(宝安)。
《粤鹾纪要》关于香安督缉局前山官收局的记载。
根据上世纪初期《粤鹾纪实》记载,在东莞盐场裁撤之后,现宝安区西乡街道盐田、鳌湾一带共留下盐田八十八坵,这里所产的盐,均供新安(宝安)本地居民食用。
后来,当局在香山县的前山地区设立官收局,统一收购鳌湾所产的食盐,由官收局设店发卖给各商贩,以供宝安全县民食为限。一旦产不敷销时,则调当时惠阳平海的大洲盐场的盐进行补充。
不过,当时老百姓由于习惯,依然按照旧有的模式进行购盐。面对此情况盐业部门对前山官收局的运行进行改革,将宝安全县划分为三区,分别招商认领销售。以深圳为第一区,沙井、固戍、南头、西乡为第二区,盐田、大鹏等处为第三区。其中第一、第二两区盐店所销之盐均由官收局运交发售,商人不得直接与坵户(产盐户)交易;第三区则采用商户直接缴税认领,再进行售卖。这次盐制改革最终还是草草收场,前山官收局设立仅仅9个月,便以失败告终。1922年6月,前山官收局被撤,宝安的食盐销售归并香安督缉局,设厂办理。1926年,成立盐务总处,设宝安盐务厂,派警驻巡。后来还设立了水门查验厂,核查盐运船只。之后,鳌湾的盐业生产划归惠阳盐场公署管辖,并派专员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