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宝安日报全媒体记者 李秋妮(受访者供图)
西西
人物介绍:西西,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出版有小说集《阳光正好》《不如跳舞》,儿童长篇小说《魔幻海洋》《捣蛋鬼高蹦蹦》等著作。《仓鼠惹的祸》入选2023年全国中小学图书馆(室)推荐书目。
当下湾区少年真实生活的写照
记者(以下简称“记”):《大湾风起恰少年》里的元素很丰富,比如科创产品、非遗项目、生态文明、人文历史等,可以详细介绍一下这些创作灵感是如何来的吗?
西西(以下简称“西”):这本书出版后,很多朋友对我说:“西西,这两年你陪墨墨去香港读书,真是收获满满。不仅陪伴了孩子,还完成了硕士学位,并且写了一本书。”所以说,这本书的创作灵感主要源于我在香港陪墨墨读书的经历。
创作素材并不需要刻意搜集。作为两个男孩的妈妈——一个在深圳读书,一个在香港读书,他们和身边同学的日常生活为我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素材。在粤港澳大湾区生活和学习的孩子们,凭借得天独厚的条件,他们的视野更加广阔,起点更高,生活中充满了科技创新、环保和多元文化的元素。
《大湾风起恰少年》的元素丰富,这些内容并非刻意安排,而是当下大湾区少年儿童真实生活的写照,我只是将他们的日常生活如实呈现出来。
在互联网高速发展的今天,家长在抱怨孩子用电子产品时间过多的同时,不得不承认,当下的少年儿童通过网络与世界紧密相连。他们不再满足于课堂上的书本学习,而是积极参与社会活动。他们喜欢科技创新产品,也关注非遗文化。通过电视、网络新闻,他们关心云南大象的出走事件,并关注大象的安全。这种广阔的视野和丰富的生活经验,为他们的成长提供了无限的可能,也为我的创作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活力。
迎难而上,攻破剪纸写作障碍
记:书中哪个小主人公的人物构建是创作中的最大挑战?
西:主人公李洋的塑造对我来说是最大的挑战,因为我对剪纸艺术了解甚少。虽然我家孩子喜欢用剪刀做各种手工,但这些仅仅是普通的手工,与非遗剪纸艺术有很大区别。为了让李洋这个角色更加真实,我在构思这本书时花了一个月时间尝试学习剪纸。不过我动手能力实在是太差了,至今还没有掌握剪纸技巧,但在学习的过程中,我对剪纸的历史和文化背景有了更深的理解。
在设计开篇的第一章,我经过了几次修改。偶然想到让孩子们制作黑板报,李洋展示了自己的剪纸技艺,结果引发了一些麻烦。这场麻烦最终由新邻居陈然然化解,陈然然也成为了李洋的新同学。这次意外不仅转危为安,还引发了孩子们对“逐梦新征程”这一主题的讨论,从而展开了一场为期一年的比赛,看看谁能成为“逐梦新征程”的创意达人。有了这个“逐梦新征程”这个比赛,看似散乱的故事就有了一条主线。
“未来机器人”让整本书科技感十足
记:本书中的科技元素,与您的现实生活有哪些关联?
西:李洋、程子涵和陈然然三人组成的“未来机器人”小组要参加粤港澳大湾区“小小发明家”的比赛,从初赛到复赛再到最后的总决赛,可以说这个比赛也贯穿了整本书,从新学年到学年结束。
由于我对科技创新本身了解不多,曾一度考虑是否要放弃这一线索。但如果不写,这将无法体现粤港澳大湾区孩子们的科技创新精神。幸运的是,我的大儿子在小学时曾参加过学校的发明兴趣小组,经常带回一些自己制作的科技小作品。而我的小儿子则喜欢从网上购买材料,自行焊接和组装各种玩具。
我在写这本书的时候,有一天,他从网上买回了一台3D打印机。最初只是用来打印恐龙模型,后来他又尝试打印汽车模型,我还帮他从网上购买了各种打印耗材。尽管这台3D打印机最终因为超负荷运转而报废,但这段经历为我描绘“未来机器人”小组的比赛过程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每一个孩子的成长都离不开大人的帮助,而传承也因此能代代相传。
《大湾风起恰少年》后记(节选)
西西
2021年9月,我从深圳到香港陪小儿子读书,开启了跨境双城生活。陪读期间就读了一个创意写作硕士研究生学位。《大湾风起恰少年》就是在2023年上学期间完成的。
我有两个儿子,大儿子在深圳读书,小儿子在香港读书。大儿子喜欢唱歌弹琴,小儿子墨墨则对手工制作情有独钟。他从小就把家里能剪的东西剪了个遍,家中的电器、沙发几乎都被他拆装过。他最喜欢的玩具是大疆无人机,沉迷于研究各种小发明,希望以后能通过自己的发明赚取财富。在很久以前,我就有写一本以粤港澳大湾区孩子为视角的成长故事的想法,一直在积累素材,却迟迟没有动笔。
直到有一天,墨墨在学校上课时忘了老师正在讲台上讲课,将折叠好的纸飞机朝讲台扔去。全班同学都被他的纸飞机吸引住了,他才意识到这是上课时间,吓得愣住了。老师捡起纸飞机,让他再演示一遍,并表扬他折叠的纸飞机很漂亮,飞得又稳又远,还推荐他参加香港第二届纸飞机创意大赛。从那以后,墨墨加入了学校的纸飞机创意小组,每周和同学一起折叠各种纸飞机,并代表学校参加了比赛。一年后,他顺利地从小学毕业。
我将这个故事讲给几个朋友听,他们都感到很惊讶,认为粤港澳大湾区的孩子在学校的生活非常有趣,不仅能专注学业,各种兴趣爱好也能得到充分发展。这个经历给了我很大的启发,确实,回想起这些年,我身边的孩子,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兴趣爱好,除了学业,老师和父母都特别重视培养他们的兴趣。
正巧那段时间,教育出版社的编辑向我发来了约稿函,我瞬间灵感迸发,决定写下这些少年的故事。我将儿子的个性和故事代入书中的角色,其他几个小主人公的形象也在心里慢慢成形。多年的观察和积累,创作过程很顺利,小说情节也尽可能写得真实生动有趣,甚至许多角色的名字都借用了身边孩子的名字。
粤港澳大湾区的孩子不只是生活在大湾区,他们向往祖国的山山水水,渴望去有大象的丛林、下雪的北方。于是,书中就有了去云南保护大象却不小心掉到水里反被小象救起的故事,也有了去北京的外公家过年,体验吹糖人、滑雪、剪窗花、观看冬奥会的情节。
……
一段生活,一段期许,一个故事,故事背后的生活在继续。但愿通过这些故事,让你了解大湾区孩子们的多彩生活,也希望每一个孩子都能在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上自由追梦,快乐成长。
评论
字里行间,湾区少年气质彰显
无香
粤港澳大湾区开放程度高、经济脉动强劲、文化兼容并蓄。在这里生活、学习、成长的少年儿童视野更广、起点更高,他们的日常被科技创新、生态文明、多元文化等元素充满。
在《大湾风起恰少年》里,故事的主角有李洋、程子涵、陈然然、李楠等湾区少年,他们有的是老家在全国各地的“深二代”,有的是每天往返深港的跨境学童……他们在深圳的晴天小学,在香港、澳门等湾区城市学习、成长、逐梦。
阅读《大湾风起恰少年》,读者们似吹着湾区的风,跟随这群少年逐梦“童”行,感受湾区城市的开放、包容、活力、创新,感受一群朝气蓬勃的少年儿童绚丽璀璨的逐梦图,及无时无刻在字里行间彰显的独特少年气质。
写作是一场冒险,少年儿童题材小说尤甚,要纯真、要灵动,要富于想象又不能落于俗套,人物要富于辨识度和个性,还应具备一定的知识性、文学性,要兼容并蓄十分不易。让读者欣喜的是《大湾风起恰少年》做到了这些。
在主题方面,作品视角独特,其独创之处体现在将湾区少年的成长故事与建设美丽中国、追逐中国梦紧密结合,自然引导和陪伴少年儿童读者走进湾区逐变的故事。
在布局方面,小说打破了常规儿童文学的创作格局,在描述主人公校园生活和家庭日常的同时,有机融入了非遗文化的传承、科创精神的激发、生态文明的思考等,这使得小说的时代意义更为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