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宝安日报全媒体记者 刘杰 通讯员 彭赐该 张莎莎/文 记者 刘安邦 张彩玲/图
每一处文物背后都藏着一段段鲜为人知的故事,等待着我们去发现,去感受。西乡街道历史文化悠久,共有32处不可移动文物,其中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处(铁仔山古墓群、绮云书室),市级文物保护单位3处(锦庭书室、王大中丞祠、文昌阁);区级文物保护单位1处(西乡北帝古庙),其他均为未定级不可移动文物。
绮云书室建于清光绪十一年(1885年),占地面积3000多平方米,是深圳历史上最大的私人书室建筑,现为西乡小学的藏书室和国学讲堂。
绮云书室是西乡的文化地标,其建成在当年推动了西乡的文教发展,此后百余年间,当地居民更是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书室文化的熏陶,传承家风,滋养品性。
虽然已是深秋,但铁仔山依然草木葱荣、鸟语花香,一派生机勃勃。在西乡街道铁仔山南坡,则是被公布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的铁仔山古墓群,默默彰显着宝安历史的厚重。
据西乡街道相关工作人员介绍,1983年以来,深圳市文物考古工作者曾先后在南坡脚下抢救发掘了汉至明清时期的各类古墓葬130多座,发现“熹平四年”东汉墓,出土了一批重要文物。2000年1月22日开始,又对铁仔山古墓群A、B两区进行了抢救性考古发掘,发掘面积2300平方米,发掘东晋至明、清时代的墓葬224座,出土各类随葬品300余件。
在绮云书室邻近,有一处书室保存完好,这所书室便是与绮云书室有着同样历史地位和价值的锦庭书室。锦庭书室坐落于西乡小学东门右侧,该书室原是林家私塾,为香港爱国人士林钰斌的祖上于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建置。该书室于2014年12月深圳市人民政府公布为深圳文物保护单位。锦庭书室以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哺育了一代又一代西乡人,既是西乡教育的发源地,又是西乡小学独特的人文景观和历史符号。
步入真理街和巡抚街交界处,映入眼帘的方正、庄严古祠便是王大中丞祠,其又被称为巡抚庙,大门石额上书“王大中丞祠”五个大字,两侧刻有石联:“巡粤表孤忠,耿耿丹心,奏牍两章留史册;抚民留善政,元元赤子,讴思万载仰旌常。”
据介绍,王大中丞祠是为纪念清朝初年广东巡抚王来任所建,2014年12月公布为深圳市文物保护单位。作为西乡“文化地标”的王大中丞祠,既向群众展示它的历史内涵,又展示它承载新时代的精神。
固戍文昌阁是深圳地区塔阁建筑类型的代表作,建于清乾隆年间。建筑平面呈长方形。首层长、宽均为4.2米。高三层,约20米。一、二、三层的石门额上分别刻“联登封阁”、“更上一层”、“会级”。顶端原本有木制笔状塔刹,称“文笔”。1984年9月6日被深圳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西乡北帝古庙位于宝安区西乡街道真理街,周围店铺密集、人来人往。据介绍,西乡北帝古庙始建于明代中期,1993年重修。
每年“三月三”北帝诞辰日,这里都会举行盛大的庙会,如今,西乡北帝三月三庙会一年比一年隆重,巡游队伍已突破100支,10支国家级非遗项目团队参加巡游展演,全网曝光量超过7.3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