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宝安日报全媒体记者 何冬英/文 李楚玲/图
茶香氤氲栖心处,人文馥郁归梦乡。在西乡街道碧海湾公园山脚下,紧邻碧湾路上,一间茶社小隐隐于市,取名“西湾里”,别有一番风味。在这里,有人独坐翻闲书,有人对屏理文档,也有三五好友围炉煮茶细语,还可见到商务团队倚窗畅谈方案。
茶社经常会举办各类文化交流活动,以茶为载体,搭建交流平台。
这间特别的茶社,是由从小在宝安长大的曾文科亲手打造的,入选了宝安的“青年小店公益扶持计划”。他说,这个古朴又充满韵味的院子,承载着许多人的梦想与情怀,希望它能成为都市人向往的“故里”。
找一个理想的地方造梦
“受家庭影响,我从小就喜欢喝茶,二十几岁开始收藏茶。同时,我对空间美学和古物收藏都很感兴趣。于是,就萌生了梦想:打造一个将小茶馆、小咖啡馆、小酒馆、小民宿、小餐馆集合在一起的美学空间。”结合自己对美学的理解,5年前,曾文科用行动将这个梦想变为了现实。
在宝安长大的曾文科受家庭影响,从小就喜欢喝茶,二十几岁开始收藏茶。
为了找到一个理想的地方造梦,曾文科花了三年的时间寻找独门独户带院子的小楼,最终在碧海湾公园山脚下找到了这片造梦热土。而“西湾里茶社”这个名字,也是他几经斟酌才定下来的。“大家习惯称一片为‘西湾’,宝安也正加快建设国际化湾区滨海城,而且‘西湾’与‘希望’谐音;里,又是故里、故乡的意思。所以,‘西湾里’谐音解释为希望的港湾。”曾文科透露,这正是他开设这间人文茶社的初衷,希望将自己对美学的理解付诸实践,将这里打造为都市港湾。
“西湾里”紧邻碧湾路上,一间茶社小隐隐于市,别有一番风味。
走进这个茶社,像是进入一个新中式茶室生活和美学交流的空间。这里集茶、茶具、书法、琴艺、咖啡等多种文化元素于一体,空间分为室内和庭院,庭院环境舒适,室内则温馨宜人。
庭院环境舒适。
曾文科坦言,之所以选择人文茶社这个方向,是与自己的经历紧密相关。“我以前就很喜欢香港、澳门一些老字号茶餐厅那种人文氛围,一个馆子里展现人的喜怒哀乐、人情冷暖。所以,我希望自己开设的这个茶社也能升腾烟火气,传递温情。”
一茶一椅皆是家
茶社目之所及的地方都是曾文科亲手写的字画。
一室清幽煮岁月,半盏温热慰乡愁。为了让这个茶社尽可能地按照自己的设想来呈现和发展,曾文科花了不少心思,连茶室肌理都是亲手雕琢,自己插花、挑选摆件、手写字画,等等。他如同精心经营自己的小家一般,用心呵护这里的一茶一椅。
走进这个茶社,像是进入一个新中式茶室生活和美学交流的空间。
这间茶社虽然有着传统韵味,但一点都不落伍。“我们茶社店员都是年轻人,年龄在25-35岁之间,都是一群爱茶的人。现在年轻人对中国茶文化的兴趣和认知度越来越高,大家都是志同道合才走到一起。”
在这里,有人独坐翻闲书,有人对屏理文档。
茶社经常会举办各类文化交流活动,以茶为载体,搭建交流平台,如举办品茶斗茶活动、音乐鉴赏会、国学交流会、交友联谊会等活动。“也有很多客人自发来我们茶社开展团建、培训、沙龙等活动,现在很多客人都是互相认识还成了朋友,会约着来到茶社分享近况和见闻。看到大家通过茶社聚到一起,从相识到相知,我感到很温暖。”
让“老传统”散发“新潮味”
曾文科坦言,在经营这家茶社的过程中,也曾遇到困难,特别是疫情特殊时期。但让他感到庆幸的是,各级政府部门及时给予帮助和指导,让他们顺利渡过难关。在他看来,宝安是个人杰地灵的地方,创业环境优越,政府部门对创业者的扶持与帮助让他们很安心。这也是他这么多年愿意一直留在宝安的重要原因。
2024年11月,宝安举办了“奔跑吧,青年小店”创业赋能活动,邀请有关部门负责人讲解政策、各领域嘉宾分享经验,青年小店主理人现场交流。曾文科也去到现场“取经”,听完分享后,他坦言受益匪浅,“感觉豁然开朗,得到很多灵感和启发。”于是,他学以致用,对店面进行了升级,加强了对员工的服务培训,还利用新媒体加强运营推广。
面向未来,为了让“老传统”赶上年轻人的“新潮味”,曾文科表示,将在做好现有茶社服务之余,与时俱进结合市场需求,通过升级茶社、更新运营模式、举办特色活动等,让小院持续散发魅力,为更多人提供舒缓压力、汲取能量的心灵避风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