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短信验证登录
60s后重发
提交验证平台将为您自动注册账号,代表您确认已阅读并同意《宝安湾用户协议与隐私条款》 《宝安湾用户隐私保护政策》
返回

宝安口述史(第二季)| 陈东成:“三来一补”让乡镇工业经济走向繁荣

2025-04-22 07:37 来源:宝安湾

宝安日报全媒体记者 何祖兰 李楚玲 李秉蓉 李雅静 文/图



WechatIMG46915.png


/ 口述时间 /

2024年10月10日

/ 口述地点 /

受访者家中

/ 本期采写 /

何祖兰

/ 本期摄影 /

李楚玲 李秉蓉 李雅静


16832c76-8243-4de1-a6d3-606f3286eca9.jpg.2.jpeg

▲陈东成,男,1953年出生,宝安公明人,2007年获得人事部、商务部授予的“全国商务系统先进工作者”勋章。1975年3月-1983年1月,任宝安县沙井公社共青团副书记、管委会委员。1983年1月-1987年1月,任宝安县沙井区农工商公司办公室主任。1987年1月-1995年4月,任宝安县沙井镇政府经发办副主任。1994年4月-1996年7月,任深圳市宝安区沙井镇财政所副所长。1996年7月-2005年2月,任深圳市宝安区沙井镇经发办副主任、主任科员。2005年2月-2013年,任深圳市宝安区沙井街道经济科技发展办(信息化办)主任科员,2013年退休。


机遇与使命

“三来一补”加工业在沙井兴起

1953年,我出生在宝安,这里是我的根,也是我奋斗至退休的地方。从小,我就对这片土地充满了热爱,梦想着有一天能为家乡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1975年,我到沙井工作,一干就是近40年。我年轻时,沙井还是以农业为主,工业基础薄弱。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拂过,沙井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3c3847e0-9990-419a-9b9c-4dc5d0f68199.jpg.2.jpeg

▲1994年,工作中的陈东成。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中国开启了改革开放的历史新篇章。那时,我虽未直接参与“三来一补”的引进工作,但已能感受到这股浪潮的涌动。

1980年,深圳经济特区成立,宝安成为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1983年,我开始接触“三来一补”工作。所谓“三来一补”,即来料加工、来样加工、来件装配和补偿贸易,它是深圳经济特区初期吸引外资、发展外向型经济的一种重要形式。那时的宝安,急需找到一条快速发展的路径,而“三来一补”正好提供了这样的契机。那时,沙井的基础设施相对落后,但凭借着地理位置的优势以及国家给予的优惠政策,我们开始着手打造适合外资企业入驻的环境。

1980年,沙井第一间来料加工厂——沙井复兴玩具厂投产,由沙井提供所需厂房、基础设施(水、电、交通、宿舍)及劳动力,港商提供产品零件、机器、原料、管理人员,组合成一个相辅相成的生产、技术、管理和销售网络,这标志着沙井的“三来一补”加工业正式起步。

9820e18b-d58c-4214-bf81-2bd3d7bc1c7d.jpg.2.jpeg

▲“全国商务系统先进工作者”勋章。

随着“三来一补”在沙井的兴起,我也逐渐成长为这一领域的骨干力量。那时,沙井的“三来一补”企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从最初的几家到几十家,再到后来的几百家,沙井的工业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积极参与到了这一过程中。作为经济科技办的一员,我负责多个“三来一补”项目的引进和管理工作。从与港商洽谈合作、签订合同,到协助企业办理各种手续、解决生产中的各种问题,我都亲力亲为。看着一家家企业落户沙井、投产运营,我的内心充满了自豪感和成就感。

挑战与攻坚

改善环境增强企业投资信心

“三来一补”企业,从签约到投产,只需要几个月的时间,具有简单易行、灵活多样、投资少、用人多、风险小、创汇多等特点。村民在这种办工业的模式中得到了实在的经济效益,获得了丰厚的收入,因而激发了大力发展“三来一补”的决心。外商也从中得益匪浅,加深了他们对中国改革开放的认识,增强了他们的投资信心,进而扩大生产规模。

当然,事非经过不知难,成就的背后总是伴随着挑战。当时沙井的基础差、底子薄,没有电、没有水、没有厂房,但我们起步早,敢闯、敢干、敢为人先,我们积极创造条件,找银行贷款,加上部分集体资金,将旧祠堂、旧仓库及生产队集体所有的农舍,改作厂房,积极发展“三来一补”企业。在起步阶段,不管产品的粗精,投资额的大小,凡是国家政策允许的,有利于发展的项目,都签约进行“三来一补”的生产。

在推动“三来一补”的过程中,我们遇到了不少难题。首先,由于初期缺乏经验,合同条款往往不够完善,容易产生纠纷。为此,我带领团队加班加点研究合同细节,确保每一项协议都能够公平合理地保护双方利益。

改善投资环境,也是我们一直下大力气做的事。良好的投资环境包括经济政策、管理制度、人员素质、办事效率等软环境,又包括道路、通讯、厂房、供水、供电等硬环境。我们当时以抓好“三来一补”为主的工业稳定发展,不断调整招商引资结构,深化管理,创造优势。

在20世纪80年代,我常常从早上8点忙到晚上8点,一到办公室,就有好几个人等着我签合同、办证件,处理各种事务。我们也是秉承着“特事特办”“服务第一”的理念,摸索着做好“三来一补”引进工作,1天内签合同,3天完成工商、海关注册是常态。那时我帮各种企业签过的担保书都厚厚一沓,只为帮企业排忧解难。比如某个企业生产用的五个货柜化工材料被海关扣押,正是7月酷暑,材料经不起耽搁,企业周末找上我,我便到海关那里做协调担保,签下需要承担法律责任的担保书,确保企业的材料用于生产环节,还要实时对生产进度进行监督。

由于当时深圳的基础设施较为落后,特别是在交通和电力供应方面存在短板,这也影响了外资企业的投资意愿。面对这些问题,我们积极争取上级支持,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逐步改善投资环境。

当时,沙井的电力供应非常不稳定,经常出现停电现象。为了确保企业能够顺利投产,我们特地跑到佛山一家国有企业采购了11万伏的变压器,在那时这已经是很高负荷承载能力的设备了。由于当时的出口政策,无法直接运回沙井,我们协调各方资源,费尽周折从特区内辗转再运回沙井,最终完成了电网改造,保证了稳定的电力供应,解决了许多工厂使用发电机进行生产的困难。这也因此顺利吸引更多“三来一补”企业落地,为沙井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

壮大与腾飞

宝安大地崛起标准工业厂房

1983年,25万平方米的标准工业厂房在沙井大地崛起。60家“三来一补”企业生产出各类现代产品,包括电子电器、玩具、塑料胶花、五金首饰、服装、纺织、皮具、铁木制品等,产品全部经香港出口国外,村镇收取厂租和工缴费。不但增加了收入,而且解决了就业问题。

据统计,仅1980年至1985年间,沙井就吸引了数十家外资企业,总投资额达到数千万元港币。这些企业不仅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管理经验,更重要的是,为当地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极大地提升了居民的生活水平。在此期间,沙井的工业总产值实现了年均30%以上的增长,集体经济和个人收入也显著增加。

1984年,沙井镇“三来一补”工业已进入一个新发展阶段。各村的企业公司,纷纷采取“公开招股”的形式集资,沙井的加工工业顺利地度过了这一难关,取得了成功,使加工工业乘胜进入深化改革发展的历程。于是,以“股份制”为核心的新型经济模式,在沙井兴起。到1985年,集体和群众,都从扩大经营中尝到了甜头,按股分红达到了两成左右。

1985年5月,沙井万丰村万丰实业集团率先实行了股份制。公司将一部分企业折价成600万股,集体自留300万股,向社会发行300万股集资。很快,沙井镇的各个工业村纷纷采取“股份制”形式深化经济改革,企业机制发生巨大的变化。

当时,沙井实行“全民参与”的招引模式,发动全民招商,当时成功引入一家企业就给介绍人一个月的租金奖励。同时,鼓励全民注资参与到合作办厂中。“股份制”公司集中群众手中的游资,化消费资金为生产资金,解决了集体扩大生产资金的来源;资金集中,又扩大了集体经济的资本,企业生产规模扩大,效益随之提高,个人与集体、国家,三级均更加受益。

股份制的成功,带动了广大村民的入股热情,分红所得又源源不断回到集体入股,扩大再生产,使加工业蒸蒸日上。到1987年,沙井镇18个村,有17个村办起来料加工厂、合资企业近200家,引进外资4亿多港元,生产的主要产品有五金、玩具、电子钟表、电机、电脑、电话机、成衣、胶丝花和纸类制品等,远销东南亚及欧美等市场。到1992年,经过12年的发展,沙井的“三来一补”企业多达423家。

转型与示范

从“三来一补”转向“三资”企业

进入上世纪80年代末期,随着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三来一补”的企业贸易形式逐渐不适应社会的发展,也不利于企业的可持续性发展。1994年2月,深圳市政府下发了《关于经济特区停止审批“三来一补”等项目的通知》,不仅要求原“关内”限制发展“三来一补”企业,而且要求原“关外”的宝安、龙岗两区也要严格控制。同时,深圳市委、市政府大力鼓励高新技术发展,积极引导原“三来一补”企业升级转型。

这意味着,未来深圳将更加侧重于引进高新技术企业和培养本土创新能力。对于沙井而言,这既是机遇也是挑战。为了适应新形势下的发展需求,我们积极调整策略,引导“三来一补”企业向更高的阶段发展,在巩固发展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经济效益和产品技术档次,使加工装配逐渐从粗加工转为精加工,从部分工序转为全工序加工,从劳动密集型过渡为技术密集型。

同时,沙井还鼓励有条件的“三来一补”企业转为“三资”企业。所谓的“三资”企业,是指中外合资经营企业、中外合作经营企业和外商独资经营企业。与“三来一补”企业相比,“三资”企业具有更高的技术含量、更大的市场规模和更强的竞争力。

1980年3月,沙井引进了第一家外资企业——香港远东贸易公司,当时引进项目由农工商公司管理,这为后续外资企业的进入树立了良好的标杆。1987年,沙井镇设立外经办公室,管理全镇工业引进工作。

沙井引进的“三资”企业中,德昌电机是最具代表性的企业之一,于1982年进入沙井,员工从最初的100多人发展到顶峰时期的3万人。德昌电机是香港德昌电机集团国内指定加工商,专业生产装配马达。这家公司的引入,不仅为宝安带来了先进的生产设备和技术,还带动了整个产业链的发展。当时,我们与德昌电机的谈判过程并不轻松。由于外资企业对中国市场和政策尚存疑虑,我们多次邀请他们来实地考察,并详细解释我们的政策和优惠措施。最终,德昌电机下定决心在沙井设立工厂。这个工厂是20世纪90年代宝安区最大规模的厂房之一,成为德昌电机集团重要制造基地之一,见证了无数“70后”“80后”工人的奋斗模样,在当时也被称为沙井“最难进的厂”。德昌电机带来了先进的工厂管理经验和模式,培养了大量优秀的产业工人、科技人才,也成为宝安电子制造业的领军企业之一,为宝安制造业转型升级作出了示范。

中华制漆(深圳)有限公司是东南亚最具规模的制漆厂之一,是香港中华制漆有限公司于1991年在沙井镇投资成立的全资附属机构。公司占地5.8万平方米,当时投资额达到1.6亿港元,生产经营各种油漆和涂料。可以说,这家公司当时是宝安的明星企业、纳税大户,一年纳税达一千万元。

还有沙井王氏电子厂,是由香港王氏国际集团华高中国有限公司投资额8000万港元建立的电子厂,主要经营五金塑胶制品、电脑电子产品、电子游戏机及电话机等。宏力电子厂是香港兆伟实业有限公司投资5000万港元兴办的高科技企业,主要产品有移动通信电话、手提电脑等电子产品。

以上说的这些大企业,都是我经手引进的。可以说,“三来一补”和“三资”企业,奠定了沙井现代工业的基础。1985年,沙井被广东省批准为珠江三角洲经济开放区首批重点工业卫星镇。2001年,沙井荣获“全国出口创汇十强镇”等光荣称号,成为深圳版图上一颗璀璨的明珠。

d26865ed-cf8f-491c-b51b-2a7193e12ade.jpg.2.jpeg

▲2002年,陈东成(后排左四)受邀参加外资厂商晚宴。

回顾过去几十年来宝安及沙井所取得的成绩,我感到无比自豪,我这头“老黄牛”作出了应有的贡献。从最初简陋的厂房到现在现代化的工业园区,从贫困落后的农业小镇到如今充满活力的湾区滨海城,宝安实现了历史性跨越。这期间,我也很荣幸在2007年获得人事部、商务部授予的“全国商务系统先进工作者”勋章。作为宝安发展历程的见证者与参与者之一,我希望在未来能够看到这片土地变得更加繁荣昌盛。

7a412177-d1cb-4f2d-9106-18dde2dcdd3d.jpg.2.jpeg

▲2007年,陈东成获得人事部、商务部授予的“全国商务系统先进工作者”称号。


采访手记

疾风知劲草 实干见真章

一个天气晴朗的午后,我们在陈东成的家中采访了他,一位亲历并见证了沙井“三来一补”时代的“拓荒牛”。他谦逊、随和,言谈间流露出对这片土地的深厚情感和对奋斗岁月的澎湃激情。在几个小时的采访中,陈东成侃侃而谈,以其丰富的经历和真挚的情怀,为我们讲述了一段沙井现代产业奠基时期的发展史诗。

敢担当,是那一代开路先锋的共有品质,在陈东成身上格外明显。20世纪90年代,一家外企跑遍半个中国,也没选到合适的位置办厂,最后来到沙井找上陈东成,“客户订单已经来了,40天内能不能让我们的厂开工生产?”面对外企提出的挑战,陈东成毫不犹豫,大手一拍:“行,听我的安排!明天把设备清单发来,后天签合同,两天内办好营业执照。”陈东成说到做到,第五天外商的设备和原料就顺利进场。

这样的故事在陈东成几十年服务企业的职业生涯里还有很多。在“摸着石头过河”的年代,基础设施薄弱,规章制度仍待完善,“三来一补”更是没有经验可供参考的发展模式,遇到困难怎么办?陈东成的理念就是“想办法”。去佛山采购变压器改善沙井电力配套设施,上北京海关总署沟通沙井外资企业加工贸易报关流程……陈东成以“无我”之境,闯过许多看似“不可能”的关卡,让经手的每一个项目都能够顺利落地,在沙井扎根发展。

陈东成在沙井“三来一补”时代的开拓与见证,不仅是个人职业生涯的辉煌篇章,更是沙井乃至整个宝安区发展历程中的重要一笔。他所代表的那一辈开拓者敢担当、能作为的工作作风,值得所有宝安后来者代代传承。 (何祖兰)

总策划 | 姚刚

策划 | 杨雁

监制 | 张平照 刘宗恒

统筹 | 王文杰 郑礼军 李爱华

执行 | 张剑峰 王梦郁 柯振涛 何祖兰

文字 | 何祖兰

摄影 | 李楚玲 李秉蓉 李雅静

关于我们

宝安湾隶属深圳市宝安日报社。《宝安日报》作为深圳报业集团子报,承担宝安区、龙华区、光明区三区机关报职能,兼具社区报特点,是宝安区、龙华区、光明区党委、政府指导全区工作的重要舆论阵地。目前,宝安日报社正致力于打造中国优质的县区级融媒体,守正出新,砥砺奋进,明确了“讲好大宝安故事,发出大宝安声音,展示大宝安风貌,唱响大宝安自信”的总基调,坚持正能量、高格调、鲜活趣,深受广大市民的喜爱。

联系地址:广东省深圳市福田区景田商报路2号新媒体大厦17层

联系电话:0755-29454525

粤ICP备2020138679号-1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barbzh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