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0强项目围绕老年人服务、儿童保护、特殊人群关爱等民生议题展开巅峰对决。
本届大赛围绕“社区慈善”、“科技慈善”、“空间慈善”、“市集慈善”4个重点方向,申报项目数同比增长71.4%。由专家学者、媒体代表、公益领袖组成的评审团,采用“80%专业评分+20%公益评分”机制开展评审。深圳大学唐娟教授、腾讯公益窦瑞刚等专家聚焦项目创新性,媒体及社区代表关注公众传播效能,人大代表和公益机构负责人着重评估可持续性。全天路演中,项目团队通过“6分钟陈述+4分钟答辩”展现专业实力,评委犀利提问与团队机智应答频频引发热议。
大赛评委徐宇珊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用“破圈”二字总结本届大赛亮点。据悉,今年项目参与方从传统公益组织向外扩展延伸,体现了宝安慈善会号召力与行业影响力持续扩大,参赛主体在不断破圈;创新开展市集慈善,项目将从封闭机构延伸至附近商圈,以高流量场景触达市民,推动公益场景“破壁出圈”;多个项目深度融合AI技术,如智能筛查、数字化管理等应用,赋能社会组织提效增能,开辟“科技+慈善”发展的技术破圈。
经评审团严格评审打分,评选出的部分优质项目将获得宝安区慈善会的资助。获奖项目涵盖认知症干预、社区治理创新等领域,赛事承办方同步启动“AI赋能训练营”等两年期培育计划,通过技术培训、导师辅导助力项目落地。
“本届大赛评审出来的项目,既是深化‘社区慈善实体化’的创新实践,也是响应深圳建设民生幸福标杆的重要举措。”张洪华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回顾了大赛十年发展历程,强调三大初衷:一是通过引入专业社会组织承办,提升赛事规范化与专业化水平;二是动员全市社会组织参与,破解慈善资源有限难题,“变少数人为多数人”共同做慈善,覆盖老人、残障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等民生领域;三是通过导师辅导、AI赋能等方式提升社会组织能力。
据介绍,十年来,大赛累计培育54个项目,资助超1334.96万元,服务人群超280万人次,成为全国区级公益创投标杆,并多次荣获“鹏城慈善奖”。本届获奖项目将于5月正式实施,通过“监测评估+资源对接”体系构建立体公益生态,助力宝安建设“人人参与、人人共享”的慈善之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