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短信验证登录
60s后重发
提交验证平台将为您自动注册账号,代表您确认已阅读并同意《宝安湾用户协议与隐私条款》 《宝安湾用户隐私保护政策》
返回

龙华文艺 | 我们的风筝去哪儿了

2025-04-28 09:09 来源:宝安湾

龙良如/文

读《追风筝的人》之前,阿富汗只是地理课本中的一个国度,无论地理位置,还是国际地位,都足以让我忽略。那些年,新闻偶尔会播到这个国家,讲述那里发生的战争,看过一些照片,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孤苦无依的儿童,他们都长着大眼睛,深棕色皮肤,站在废墟的街边,眼神空洞无助,几近麻木,我分明看到了绝望,心便揪得紧紧的,总会难过一阵子。即便如此,这个国家跟我的现实生活,终究没有多大关联,我们只管在和平安稳的祖国好好生活,追求自己的幸福人生。

“这本小说太令人震撼,很长一段时间,让我所读的一切都相形失色。”如果不是封面上这句推荐语,我并没有兴趣翻开它——生活在21世纪的人们,面临太多选择,影视、视频、网络文学,以及不胜枚举的书籍……没有哪一本书是非读不可的。

我很庆幸翻开了这本书,那些文字,似乎有神奇的魔力,让我欲罢不能,以不愿停歇的速度,几天之内就读完了。小说中的家国情怀,亲情,友情,人性,信仰,忠诚,背叛,以及救赎……无不强烈地震撼着我。

自私、懦弱的少爷阿米尔,和忠诚的仆人的儿子哈桑,在喀布尔一栋别墅内生活,正如他们的住所那样——主人住奢华的楼房,仆人住简陋的土屋。两人虽然兄弟般亲密,却跨不过阶层的鸿沟。阿米尔无疑是高高在上的,他享受着哈桑提供的一切奉献,还时常愚弄他,并以此为乐。

在一年一度的风筝大赛上,哈桑为阿米尔追回象征无上荣耀的风筝,为了不被恶人抢走风筝,他惨遭恶人蹂躏,阿米尔却选择视而不见。事后,阿米尔陷入痛苦之中,为了摆脱苦恼,他设计陷害哈桑,迫使他们父子离开。

哈桑经常对阿米尔说:“为你千千万万遍。”并坚定地执行着,他愿意为阿米尔付出一切,哪怕是生命。他确实做到了,阿米尔和父亲逃离故土,远赴美洲后,哈桑回到阿米尔家,别墅遭人掠夺时,他明知即将面临死亡,也不愿放弃诺言,不肯屈服。

是什么让哈桑甘愿做这一切?是什么让阿米尔时常陷入深深的痛苦,久久无法安生?又是什么让阿米尔得知一生卑微屈辱的哈桑,居然是同父异母的兄弟——是道德标准极高的父亲的私生子,他最终摆脱懦弱和自私,怀着赴死之心,前往险象环生的咯布尔,救出了哈桑的儿子,被塔利班小头目囚禁的索拉博?

我找不到答案,或许,我有了答案,却只感到无尽的悲哀。我,以及我身边的人们,似乎都没有这种精神,即使有,也只在口头上。我不断问自己,我在追求什么?我心中的风筝是什么?

我们背井离乡告别故园,远赴陌生的异乡,想要过上更好的生活,追求更精彩的人生。我们拼命奔跑,或一路高歌,或埋头苦干,努力去得到,去索取,用自以为恰当的方式,实现利益最大化,为了所谓的虚无的成功,不断在舍弃、在丢失、在遗忘……殊不知,那些被远远抛在身后的,正是人生中最珍贵的、无法复制的瑰宝。

我捧着《追风筝的人》,怅然道:“我丢失了我的风筝。”

“那些失去的,还能追回来么?”我问我自己。

没有人给我答案。

悲伤再度降临,经历过至暗人生的索拉博,拒绝和任何人交流。“索拉博的沉默既不是来自洞明世事之后的泰然自若,也并非由于他选择了默默不语来秉持自己的信念和表达抗议,而是对生活曾有过的黑暗忍气吞声的照单全收。”

小说最后的情节,是阿米尔不顾小说家的形象,和一群孩子奋力奔跑,追赶他和索拉博携手击落的绿色风筝。他追到了吗?作者留下了悬念。我想,他一定会追到的。这只风筝为什么是绿色的?我想是作者有意安排的,绿色寓意着希望、新生、和平、友善以及一切美好的可能。我想起了哈桑追到的那只蓝色风筝,暗示着他纯净的灵魂,以及他遭遇的冷淡和寒冷。

我坚信这只绿色风筝,会成为索拉博重获新生的力量;会为我指明走出迷途的方向;会替更多陷入迷茫的人,点亮至真至纯的人性之光。

关于我们

宝安湾隶属深圳市宝安日报社。《宝安日报》作为深圳报业集团子报,承担宝安区、龙华区、光明区三区机关报职能,兼具社区报特点,是宝安区、龙华区、光明区党委、政府指导全区工作的重要舆论阵地。目前,宝安日报社正致力于打造中国优质的县区级融媒体,守正出新,砥砺奋进,明确了“讲好大宝安故事,发出大宝安声音,展示大宝安风貌,唱响大宝安自信”的总基调,坚持正能量、高格调、鲜活趣,深受广大市民的喜爱。

联系地址:广东省深圳市福田区景田商报路2号新媒体大厦17层

联系电话:0755-29454525

粤ICP备2020138679号-1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barbzh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