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潘达良,1952年出生于福永怀德,1984年至1992年先后担任怀德乡、怀德村党支部书记,1993年离任。
/ 口述时间 /
2024年5月17日
/ 口述地点 /
福永街道怀德路干头一巷29号
/ 本期采写 /
张小葵
/ 本期摄影 /
刘安邦 傅葩
怀德的发展起步是比较慢的,改革开放前,怀德基本没有工业。改革开放东风起,党中央制定了好的方针,出台了好的政策,这些都为基层和老百姓谋求发展指明了方向。当时,怀德的党员干部和普通群众个个都看到了希望,深信只要脚踏实地跟党走,一定能够过上好日子。
经过40多年的发展,可以说,怀德今天所取得的成绩已经远远超乎当时人们的想象。作为老党员老干部,我深感欣慰,对怀德更好的未来充满信心。如今,我已经退休,安享晚年,怀德的发展接力棒早已交给了接班人,接班人再培养下一代接班人,相信往后的日子会更好。
辛勤劳动深信
党会带领大家过上好日子
在那个年代,大家都很穷,孩子读书只需要很少的钱。记得读小学时,学校只需要两三元的学费,一般的群众子女都能去读书。不过小学只是初级教育,能读到中学的人只有少数,读到高中就更少了,我就读到了初中。
20世纪70年代初期,许多农民外逃到香港,但是我从没有想过要离开怀德。一是因为我父母在这里,家里分了很多田地,不能没有人种;二是因为我心中信念很坚定,我相信党的政策一定会转变,党一定会带领大家过上好日子。后来迎来了改革开放,群众看到了希望,个个人都充满干劲,农民的精神面貌都不一样了。
1976年,我当时担任怀德村民兵营营长,后来又当上生产大队大队长。改革开放前,村里的生产以农业为主。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怀德村实行土地经营管理改革,分田到户。1980年底,怀德4个自然村共1500多亩耕地全部被承包经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取代了吃大锅饭的旧生产经营体制。1981年下半年,又普遍推行定额上交和完成国家任务的大包干家庭承包责任制。村民的生产积极性空前提高,农业发展很快,粮食大幅度增产。
怀德大队部旧址。
在“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号召下,怀德村民开始打破旧的传统经营模式,向多元化经济发展。除了粮食生产,还发展种果、养鸡、渔业养殖等多种经营,涌现出一大批种养大户,譬如以潘辉、潘志波为代表的养蚝专业户,以潘得真为代表的种养专业户,以潘柏明为代表的种果专业户等。他们通过勤劳致富,一跃而成为“万元户”。潘志波是怀德村的第一个“万元户”。村民勤力发展种养副业,生活也迅速好转,温饱问题得到了解决。
然而,只解决温饱问题是不够的,农民手里没有余钱,还属于贫穷,而人们向往更美好的生活,单靠种田是发展不起来的。
1984年到1986年间,怀德还叫怀德乡,下辖怀德、白石厦两个村,我在1984年开始担任怀德乡党支部书记,直到1987年成立福永镇之后,怀德乡转制为怀德村,我继续担任怀德村党支部书记,直至1993年离任,在任期内可算是亲历了怀德村集体的第一个发展浪潮。
把工作重心从农业
转移到发展村办工业上来
怀德现代工业的发展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单一到多元的过程。
改革开放初期,人们正在集中精力实施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发展农业多种经营,而对现代工业认识不足,不少村民对国家招商引资政策还持观望态度。
怀德农业时期初级合作社生产工具。
后来,随着改革开放东风吹到千家万户,周边很多村开始大量引进企业,但怀德因为土地大部分都是山坡,诸如翠岗、白芒山、英管山、馒头岗等几百亩土地都是山地,不仅开发成本高,开发条件也差,基本没有道路和水、电等配套基础设施。再加上当时整个福永镇的建成区也很小,从外面进入福永的唯一道路——福永大道是一条狭小的土路,连两车道宽都没有,地处福永中心位置的怀德工业发展得就比较慢。
1983年,怀德村(大队)试探性地与镇总公司、桥头村合作,利用怀德祠堂边的二层旧楼房,引进了第一家外商企业(属“三来一补企业”)——德利织染厂。当时条件比较艰苦,水、电、路不配套,厂房用旧房子替代,工人也是招的当地农民。
很快,德利织染厂带来了较好的经济收益,怀德人尝到了办工业的甜头。1987年初,怀德村委看准机遇,把工作重心从农业转移到发展村办工业上来,怀德经济发展开始走上快车道。
1987年,怀德村建设了本村第一栋厂房,就是如今还在使用的怀德党群服务中心所在的三层高小楼。建楼之前那里是一片鱼塘,和现在的西门公园里的池塘一水相连,厂房就建在鱼塘旁边,有一部分地基延伸到鱼塘里,要在鱼塘内打桩。
为什么会选择在那里建厂房呢?也是因为怀德其他地方都是山坡,很难找到一块有路有电有水又平整的土地,只有那块地方离村委比较近,可以利用村里现有的基础设施开发建厂。
厂房计划建3层楼,每层450平方米,造价大概为每平方米153元,整个工程总价大概20万元。现在看来20万元不算多,但对于从农业社会初起步的怀德村集体而言却是一笔大数目,凑齐20万元也是很辛苦的。当时,村集体自有资金只有7万多元,找村民集资筹了7万多元,还差六七万元就找银行借。
建厂房时为了省钱,我们一帮党员干部跟着下工地干活,我还记得的村干部有潘泽奇、潘勉力、罗武带、方权威等,另外还有很多党员干部群众也一起出力帮忙,其他人我就不记得名字了。大家一起下到鱼塘里帮忙打桩。那时候打桩是人力用木头打桩。为了节约成本,我们还到附近的山上去砍杉树、松树,拖回来做桩。
厂房大概是在1987年中动工,到年底就建好了,还没建好时已经有港商找上门来要租,厂房一建好就租了出去。招租的第一家企业是港资企业,叫做金万电子厂,租金为每平方米7元。当时厂房供不应求,我们的地理位置又在福永的中心区域,租金在当时对比起来也算是高的,周边其他工厂租金普遍在5到6元之间。
自此,怀德村集体经济的艰苦创业路程开启了。
顶住压力用好
机场征地补偿款的“第一桶金”
如果说,1979年至1987年是怀德村农业经济、多种经营全面发展和现代工业的起步时期,那么,1987年至1991年则是怀德工业发展的第一个高潮,在这个阶段,怀德经历了曲折中稳步前进的上升时期。
1986年底,广东省委、省政府把怀德所在的福永镇定为工业卫星镇,并给予很多配套政策,更加调动了怀德人大办工业的积极性。在镇党委领导下,包括怀德村在内的各村都大规模开发工业区,进行大规模的水、电、路等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开展招商引资,积极发展工业经济。
1987年6月,怀德村开始在隔岸园(土名)山坡地规划5万平方米筹建开发本村第一个工业区。筹建过程中,怀德人碰到的最大问题就是资金不足。刚好,1988年深圳宝安国际机场动工兴建,征用了怀德村1100亩土地,给予怀德补偿征地款300多万元。对于当时生活并不富裕的怀德村民来说,这300多万元实在令人心动。不少村民希望尽快将钱平分。个别党员也提出:把钱分了,群众开心,党员少操心。但当时村党支部一班人清醒地认识到,这笔钱不是那一代人的劳动成果,而是用历代村民的命根子——土地换来的,涉及子子孙孙的利益,理应把这笔钱用在造福于子孙后代的事业上。
然而,当时还是有一些村民,尤其是一些老人不赞成。他们说自己年老了,等不到这笔钱产生效益的那一天,执意要求把钱分掉。还有一些村民担心村干部大手大脚,乱花这笔钱。面对这场争论,党支部一班人在统一认识后,顶住各方压力,深入细致地做村民的思想工作。他们三番五次,大会小会讲,逐家逐户谈,最后终于取得了一致意见,将第一期机场征地补偿款的大部分投入工业厂房建设之中。
经过两年多的努力,采用自筹资金和招商合作等多种途径,怀德陆续建起了17幢厂房,厂房面积达39554平方米,引进工业企业17家,并且建成了怀德历史上第一个工业园区——怀德第一工业区。
可以说,从1990年起,怀德农民开始“洗脚上田”,全力投身到工业经济发展的大潮之中。
将带领怀德发展的接力棒
交给年轻的接班人
怀德崛起前。
怀德村民新居。
担任怀德党支部书记期间,我始终和党支部领导班子团结一心,和广大群众一起,推动怀德走上工业发展的正确道路,找准了怀德的发展方向和核心价值,现在回头看,也算完成了时代赋予的责任。
总体而言,从过去到现在,怀德的党员干部是很有公心的。我们从小接受的都是红色教育。在家里,父母时刻教育我们“全靠共产党,贫苦大众才能过上安稳日子”;在学校,老师也教育我们,要努力学习,争做共产主义接班人。所以,我们这一代人对共产党很有感情,心中怀有“听党指挥、跟党走”的坚定信念。
由于1979年至1980年期间,怀德本地青年很多都逃至香港,导致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新发展的党员人数相对较少,且年龄偏大、文化素质偏低(小学学历者居多),青年党员出现“断层”现象。支部班子文化水平较高的年轻党员干部较少,影响到支部建设和组织建设。九十年代以后,村党支部迅速加大对文化程度和学历水平较高的二三十岁左右的优秀青年的培养教育,成熟一个发展一个,因而九十年代中后期发展的新党员中大部分为年纪较轻(二三十岁左右)、学历较高(绝大部分为高中或中专以上)、扎根在生产第一线的优秀青年,并逐步进入村“两委”班子之中培养,其中,现任怀德股份合作公司董事长潘灿森就是当时培养的一批年轻党员干部之一。
1992年,潘灿森接棒成为怀德村党支部书记,当时没有人想得到由他来接班。不过,我好早就看出,潘灿森是一个难得的人才,用今天的评价标准来讲就是德才兼备,年富力强。
潘灿森很小的时候就聪明灵活,后来读完书回村里工作了几年,又去新华宾馆学习,学完回来做出纳,工作认真负责、聪明悟性高,大家都评价他人品很好,我个人认为他是合适的接班人选。
1992年7月11日,怀德村党支部召开支部大会,宣读镇党委批准潘灿森、曾雪梅、曾润棠同志按期转正的通知,以及增补支委候选人的批复。大会进行了支委候选人的选举,结果潘灿森、曾雪梅增选为支部委员。当年7月28日,怀德村党支部召开支委会议,因我当时抽调到镇股份投资公司工作,潘灿森增选为副书记,代理书记主持工作。支委分工仍然由我任书记,潘灿森任副书记,方权威任组织兼纪检委员,潘勉力任宣传、生产委员,曾雪梅任妇女委员。
潘灿森因为参与村集体工作多年,对各项事务本就非常熟悉,也很有想法,作为代理书记主持工作,一开始就能独当一面,做得很好。1991年,我们正在开发翠岗工业园,一期占地面积达14万平方米,是当时福永镇最大的土方工程,也是比较困难的一个工程,因为翠岗园区平均海拔高度29.3米,对比而言,福永大道的海拔也只有3米。当时整个工程需要挖掘泥土约90万立方米,回填泥土10万立方米。翠岗工业园在1991年开工,当年填平,1993年建厂,我们圆满完成了翠岗工业园的开发建设工作。因为我正好在1993年离任,对当年的工作记忆比较深刻。
此后,带领怀德发展的接力棒就逐步移交给当年仅有25岁的潘灿森。他按照怀德村集体既定的发展方向,继续团结队伍,带领怀德一路发展到如今,取得的成绩超乎了大家最初的想象。我们怀德班子对土地有很深厚的感情,深知土地是不可替代的生产资源,我们从走上工业化道路的第一天就意识到要牢牢将土地抓在手里,从不肯轻易出让土地资源。在我任内,怀德有偿租用了90亩建设用地的使用权,当时很便宜,有30亩地是1万元每亩,后来的60亩地涨价到4万元每亩(包含用地指标)。
改革开放40多年来,可以说,怀德的每一次发展都正好踏准了时代的浪尖,在招商引资浪潮中积极建设厂房发展工业,在人口爆发增长的年代大力发展商业,在房地产黄金时期又积极参与商品房建设,如今又在金融业有所布局。这些作为和成绩,都是怀德集体的智慧,集体的功劳。
良好家风家训孕育出坚定为民的公心
始建于1308年的怀德潘氏祠堂正对着怀德大村入口处,犹如一位胸怀智慧的老者,一直守护着怀德人,并以君子谦谦、诗礼传家的良好家风家训指引他们在滚滚的历史车轮中稳守前进的方向。
2021年,怀德集体总资产比最早有数据记录的1988年翻了3300多倍,使之成为全国响当当的集体经济发展“宝安样本”。实际上,怀德的传奇不仅仅在于经济发展所取得的成绩,其深厚的红色历史背景更是让人印象深刻:作为宝安乃至深圳重要的革命根据地,早在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怀德青年潘翀就参加了黄埔军校的学习,立志追随孙中山先生参加反帝反封建斗争。1924年底,深圳地区发展的第一批7名共产党员,其中3人正是来自怀德村的潘翀、潘国华、潘满容。全民族抗战期间,怀德相继有40多人参加东江纵队,20多位怀德志士为革命壮烈牺牲……
笔者有幸在不同时间、不同场合分别采访了改革开放以来怀德的两任党支部书记潘达良、潘灿森,以及怀德老村长方权威,他们都不约而同地特别强调了“公心”二字:“不能为了自己任期的政绩去做不利长远、不利子孙的决策。”“怀德民风淳朴,历届班子都是真心实意为民办事的。”“怀德能发展到今天,靠的是天时、地利、人和,天时是抓住了改革开放的好时机,地利是充分发挥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区及紧邻香港的区位优势,人和是怀德淳朴的民风、团结的人心。40多年来,怀德党员干部始终坚守为人民服务、为群众谋幸福的初心使命,一心搞改革搞发展。”这些淳朴的话语透露出来的正是坚定为民的公心。
700多年前,怀德先祖潘仲鉴携家族迁至福永怀德,并以《论语·里仁》中“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的至理开村。时至今日,怀念祖德、崇德向善、谦恭温良、重守村规民约的优良品质依然是怀德人修身齐家之家风家训。怀德党员干部的一颗为民公心,不也正是在这传承经年的良好家风家训中孕育而生,走向未来的吗?(张小葵)
出品 | 宝安区政协 宝安日报社
总策划 | 姚刚
策划 | 杨雁
监制 | 张平照 刘宗恒
统筹 | 王文杰 郑礼军 李爱华
执行 | 张剑峰 王梦郁 柯振涛 何冬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