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光明新闻全媒体记者 龙冠斌/文 李立治/图
漫步光明区龙豪小学,美扑面而来——负一楼的假山流水叮咚响,潜龙艺术馆里满溢着传统文化的气息……在新时代教育改革的浪潮中,龙豪小学以“温润生命、绽放己美”为办学理念,深入落实《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构建起独具特色的“诗意”美育体系:将中华美学基因融入育人全链条,通过环境、课程、活动“三维”浸润,培养学生审美感知力、文化理解力与创新表达力,努力实现“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培元”的教育愿景。
龙豪小学以“诗意美育”为核心,将非遗项目转化为育人资源。
环境浸润:打造立体美学教科书
“走进龙豪小学,就像开启了一场奇幻之旅!一进校门,超大的‘神舟飞船’模型霸气外露,瞬间让人对科学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负一楼的假山流水叮咚响,在潜龙亭里读书仿佛成了小诗人;走进负二楼瞬间‘穿越’,摸着爷爷奶奶用过的老算盘和粮票,我们在‘供销社’当起小掌柜;再到顶楼的天空农场变身快乐农夫,看着自己种的小番茄变红时,突然懂了‘粒粒皆辛苦’。这里的每个角落都在‘偷偷’教我们知识,连石头缝里都藏着故事!”三(1)班刘安淇同学说。
在龙豪小学,校园就是天然的美育场,是一本立体的美学教科书。龙豪小学将负一层空间通体打造成富有诗情画意的艺术长廊,假山映亭台,流水伴书香,这方承载着古典气韵的立体教科书,使学生在移步换景间感受传统美学的时空对话,让传统文化以可触可感的形式浸润学生心田,为美育课程的落地提供了物质载体与文化根基。
五(2)班黄梓唐同学说,学校负一楼的潜龙艺术馆,满溢着传统文化的气息,在那里,自己可以学到很多的传统文化,内心盈满了充实与宁静。
课程创新:构建七维联动体系
龙豪小学以“诗意美育”为核心,打造“基础+特色+拓展”三级课程群,在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中,创造性开展学科美育融合:将水墨、装裱、书法、造纸、篆刻、手工艺、舞艺、琴艺、唱诗等10大非遗项目转化为育人资源,形成“诗书画印唱诵演”为一体的七维联动课程图谱。
“诗书画印唱诵演”课程群打破了技艺传授的局限,助学生全面发展。
“诗书画印唱诵演”课程群打破了技艺传授的局限,让学生在文化理解、艺术表现、创意实践的交融中实现全面发展:篆刻课上,学生将童诗刻入石膏,让文字获得金石质感;水墨课堂中,孩子们用水墨拼贴再现诗境,实现“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艺术通感;书法课上,学生在学习传统书法技能的同时,书写表现童诗;音乐课中,做到全员普及钢琴教学,让每个学生都能掌握一门乐器;舞蹈课上,开设形体课程,训练学生的体态,并将童诗舞出来。
四(1)班李可馨同学说:“在青田石上刻下名字的瞬间,我忽然懂了课本里‘金石永寿’的意思——原来方寸之间真的能留住千年时光。现在我的书架上立着刻有‘向阳而生’的印章,每次拓印时,白纸上绽放的不仅是文字,更是悄然生长的耐心与专注。老师说我们是‘小小文化传承人’,而我觉得,自己更像发现了藏在石头里的星空密码。”
龙豪小学还以“潜龙诗集”为抓手,面向全体师生,开展四季植物主题活动、感恩节系列主题活动等跨学科课程学习,打破学科界限,引导学生从不同学科发现美、感受美、体验美和创造美。此外,利用信息技术赋能,开展在教室里读万卷书且行万里路的“云端美育课堂”,通过科技与艺术的有效联系,打破时空界限,拓展了艺术教育的空间,创生出更多育人资源,生成更多的教育可能。
活动赋能:激活文化美育创造力
龙豪小学在全校范围举行四季主题活动:春探草木诗韵、夏续兰亭雅集、秋绘祠堂古巷和冬书楹联寄情,通过多元主题活动的浸润,加强校内外美育实践场景,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焕发新的时代光彩,为学生的综合素养提升与终身发展注入活力。
在每年的汉文化节系列活动之“上巳节——再续兰亭雅集”活动中,龙豪小学师生在悠扬的古典乐声中一起听兰亭、赏兰亭、写兰亭,感受兰亭雅集之乐事,践行美育浸润行动。此外,学校以实践活动为纽带,开展赓续岭南文化系列写生活动,让祠堂古巷成为艺术创作的天然画布……
经过两年深耕,龙豪小学的美育实践结出累累硕果——学生近两年获省、市、区级艺术奖项20余项,其中诗意龙豪篆刻工作坊及上送的美术、篆刻作品均获一等奖,篆刻作品入选教育部评选;美育名师团队斩获市级教学竞赛一等奖3项,开发校本课程10门;学校获评“全国美育示范基地”“中华诗教深圳试点校”等荣誉。
未来,龙豪小学将持续深化“传统文化+现代美育”融合创新,让每个生命在诗意栖居中生长出向美的力量,以中华美学精神涵育时代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