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宝安日报全媒体记者 赵盼盼 通讯员 李少旺 文/图
6月19日,“琅彩栖箋:3D赋能掐丝珐琅创意书签体验活动”在新安新时代文明实践所举行。活动巧妙融合传统掐丝珐琅技艺与现代3D打印技术,以宝安博物馆馆藏汉代青瓷双系壶为设计蓝本,让参与者在非遗导师的指导下,制作出独一无二的掐丝珐琅书签。这不仅是一场传统技艺的传承,更是传统美学与现代科技深度交融的文明实践活动。本次活动由宝安区文明办、宝安区公共文化体育服务中心主办,宝安博物馆(筹)承办,新安街道新时代文明实践所协办。
市民体验掐丝珐琅创意书签制作。
科技赋能:让传统技艺在现代“活”起来
在活动现场,3D打印技术的引入令人眼前一亮。“3D打印技术的引入,使得原本复杂耗时的掐丝工序变得高效便捷,降低了技艺学习的门槛,让更多市民能够亲身参与到非遗学习中。”宝安区博物馆主要负责人介绍,这种技术与艺术的结合,不仅保留了传统技艺的核心美学价值,还使其更符合当代审美需求,真正让传统技艺在现代生活中“活”起来。
从2024年的“文博工坊”系列活动开始,宝安区文明办联手宝安区公共文化体育服务中心就积极探索科技赋能文化传承的路径。去年,该系列活动以沉浸式体验为核心,拉近市民与历史的距离;2025年则进一步引入激光雕刻、3D打印等前沿技术,实现传统技艺的创新性发展。
“我一直对传统文化很感兴趣,但传统技艺的学习十分耗时。这次活动通过3D打印简化了工序,让我能在短时间内感受到掐丝珐琅的魅力,这种结合现代科技的传承方式真的很吸引我。”宝安青年林女士在接受采访时说道。
此次活动是“文博工坊”2025年的第三场沉浸式体验活动,旨在通过“非遗活化+数字赋能”的模式,探索传统技艺在现代社会中的新表达方式。据统计,“文博工坊”自2024年推出以来,已成功举办10余场主题活动,涵盖锔瓷、掐丝珐琅、花草灯制作、竹编、木作等多种传统技艺,深受市民喜爱。
文明实践:推动文化传承与创新深度融合
“这样的活动不仅让我们了解了传统技艺,还增强了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市民张女士表示,“这是一次非常有意义的文化体验。”
活动中,文化元素深度挖掘与本土化呈现,增强了市民的文化认同感与家园意识。活动以汉代青瓷双系壶为灵感的书签设计,不仅展现了宝安博物馆丰富的馆藏资源,更通过艺术化处理让市民在制作过程中深入了解宝安的历史文化底蕴。据了解,“文博工坊”还曾将宝安本土地标建筑如“摩天轮”“深中大桥”“凤凰文昌塔”等融入创作,使市民在体验工匠技艺的同时,进一步增强了对本土文化的归属感。
文明实践赋能文化传承,通过创新手段让传统文化真正“活”起来、“潮”起来。活动通过将传统技艺与现代科技相结合,为市民提供了一个沉浸式文化互动平台,使传统技艺不再是博物馆中静止的“展品”,而是变成了市民手中可触摸、可把玩、可传承的鲜活作品。这种从静态展示到动态体验的转变,增强了市民对传统文化的感知力与参与度,让非遗在现代生活中焕发新活力。
据了解,“文博工坊”将继续挖掘宝安本土文化资源,联动更多科技手段,探索非遗传承的更多可能性。正如宝安博物馆(筹)主要负责人所说:“我们希望通过这样的活动,让更多人尤其是年轻人发现非遗之美,让传统技艺在创新中焕发持久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