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短信验证登录
60s后重发
提交验证平台将为您自动注册账号,代表您确认已阅读并同意《宝安湾用户协议与隐私条款》 《宝安湾用户隐私保护政策》
返回

追光同行 风华正茂丨与光明成长 我们在一起

2025-07-01 10:31 来源:宝安湾

编者按:七载春秋,我们以脚步丈量光明热土;无数个晨昏里,我们用笔尖镌刻城市年轮。当“追光同行”的信念化作一个个鲜活的故事,当“我们在一起”的温度浸透每一条街巷,这片土地上的奋斗与温情便有了最动人的注脚。从爱心粥店的暖意氤氲到科学城的灯火通明,从地铁轨道延伸到学府书声琅琅,我们既是见证者,亦是同行人。今天,让我们循着十一位光明记者的光影记忆,触摸这座城跃动的脉搏,聆听时光深处,人与城彼此照亮的絮语。

 

光明区鸟瞰图。

 

本报记者试乘赣深高铁。(资料图片)

 

与一座城共生的脚印

(光明新闻记者 王晓冬)

 

2017年2月,我初到光明,那时还叫新区。印象最深的是这里蓬勃的建设气息和开阔的空间感。

 

2018年9月19日,光明区正式挂牌成立。那天,我在区政府门口,看着“新区”的牌子被取下,“光明区”的新牌挂上。一阵恍惚之后,我突然意识到,自己记录的不仅仅是一个地理名称的变更,而是一个区域新身份的起点。于是我到处寻找还有“新区”字样的牌匾,总算找到一幅,匆忙合影留念。在那之后,我的采访本里,开始更多地聚焦于“区”字带来的新规划、新定位。

 

七年来,这里道路延伸,塔吊林立,空气中似乎都带着一种向上的劲头。作为记者,我的脚步遍布光明的街道、社区、工厂和实验室。采访过为6号线开通欢呼的居民,记录过高新企业研发人员的专注,也倾听过转型中传统从业者的心声。我曾站在茅洲河边,记录它焕新的过程,也曾在昔日的新羌“城中村”,见证握手楼变成整洁有序的新社区。从昔日的农场、果园,到如今科学城拔地而起的现代化楼群,变化实实在在。这些变化,不是抽象的词汇,而是具体的人和事。

 

这份工作让我得以贴近光明的脉动。我写下的每一篇报道,力求客观平实,既是职责所在,也是对这个接纳我的地方的尊重。作为记录者,我有幸见证了光明从“新区”到“区”的跨越,也亲历了它追求“世界一流科学城”目标迈出的坚实步伐。

 

值“七一”之际,回望这七年,我与光明的关系,是观察者与记录者的关系,也是共生的关系。我们各自努力成长,彼此照亮。我会尽可能忠实地留存下它发展进程中的片段。这份工作本身,就是我与光明最实在的故事。未来,我仍会在这里。

 

 

光阴碎片里的光明映像

(光明新闻记者 熊丹丹)

 

我曾看到过一句话:人其实不是活一辈子,而是活那么几个瞬间。

 

在宝安日报社光明新闻中心做记者也有八年多,回想起来,工作基本上是日复一日地跟会议、跟调研、跟赛事,年复一年地采写区两会、文博会、中考高考、新春走基层等。写过的稿件大多已经遗忘,清晰地留在脑海里的,确实只有几个画面,比如光明行政区揭牌时,感慨自己见证历史;中山大学深圳校区土地整备攻坚时跟协商谈判组驱车七个多小时往返广州从化,促使一户业主签订征收协议;地铁六号线开通时,看着同事拍下首趟车辆进站的照片;在中山七院开业仪式上,第一次见到诺贝尔奖获得者;还有光明区第一次召开两会,部门全体同事同心协力圆满完成各项工作任务后,拍了一张大合影。

 

八年前我刚来光明时,光明还没通地铁,交通也不那么畅通,龙岗等地的朋友约我聚会,去的话坐公交车要好几个小时,于是屡屡作罢。当时我也说不出光明哪里好玩,“宅”也就成了习惯。近两年,朋友为了迁就我,就来光明找我。我带他们走虹桥、逛科学公园,到招待所尝乳鸽,在文化艺术中心看演出,打卡深圳科学技术馆,他们不断发出感叹:“光明其实也不远。”我有些恍惚:是什么时候,我写的那些报道里“道路贯通”“项目竣工”的瞬间,已成了眼前鲜活的生活?

 

如今,当我翻看这些年的采访笔记时,仿佛重新看见那些烈日下的暴晒、暴雨中湿透的衣鞋、熬夜写稿直到天明的身影……突然发现自己的青春早已深深嵌入这座城市的变迁。

 

幸甚,这几年有一些瞬间能常回味。

 

 

粥香氤氲温暖一座城

(光明新闻记者 黄国焕)

 

在我的采访生涯中,有一束微光,温暖而恒久——那便是持续八年追踪的“爱心粥店”故事。

 

2017年,我到社区走访,偶遇光明区马田街道新庄社区那间小小的粥铺。它由两位河南籍的善心人创立,粥店的管理人及一两个志愿者起早摸黑、默默支撑,只为给流浪者、孤寡老人、清洁工、建筑工人、残障人士等捧上一碗免费的热粥。经过一番了解,我深受感动,于是深入采访爱心粥店创始人,持续报道粥店公益动态,引起各方广泛关注。很快,越来越多志愿者循着报道的微光而来,加入这支志愿服务队伍。后来,新庄社区党委也加大对爱心粥店的支持力度,积极招募志愿者前来助力,并在不久后为这家爱心粥店提供了更加宽敞的店面,将其打造成为党建引领基层社会治理的特色项目。在各方力量的加持下,如今,该爱心粥店已增设两个送粥点,最初的暖意持续蔓延,滋养着更广阔的人群。

 

我想,这粥香氤氲的图景,不正是深圳“赠人玫瑰,手有余香”城市文化最温润的注脚吗?正如那位爱心粥店的创始人杨女士所言,深圳在改革开放中迅速发展了起来,一些人走得快一些,物质条件好了,但还有许许多多需要帮助的人。而她自身,在最初来到深圳工作、创业时,也曾多次感受到这座城市的善意与温暖。

 

爱心粥店的故事仍在继续,而邻里互助、爱心流转,成为一座城市精神文明的生动写照。

 

 

地铁6号线串起的通勤路

(光明新闻记者 林彦君)

 

作为宝安与光明间的“摆渡人”,我与光明的羁绊,深深烙在每日奔波的路上。

 

初到光明,依赖的是早晚高峰各两趟的定制大巴。一旦错过,便是“兵荒马乱”的开始。滴滴拼车成了无奈之选,却也像一场未知的冒险——石岩绕行、低速缓行,车厢塞满时,一个半小时是常态,两小时的“拉练”也偶有发生。

 

2020年疫情袭来,定制大巴停运。大家开始“抱团取暖”,按住址和工作地拼车。几番尝试无果,我的目光转向了更远的公交站——离公司六七公里外的一趟车。那段时间,下班就是争分夺秒。我和一位同样赶车的姐姐,每天准点冲出办公室。车子开上光明大道,动辄“漫长”的红灯让人心悬,眼睛紧盯着手机上的实时公交,生怕错过这一班,下一趟可能就要等半小时以上。

 

转机发生在2022年。地铁6号线开通了!光明到市区的时间大大缩短,方便程度直线上升。后来,6号线支线通了,13号线二期(北延)也即将开通……光明的交通网络肉眼可见地织密。如今,即使晚上八九点踏上6号线,车厢仍略显拥挤。这拥挤,是活力,是认同,是无数年轻人选择将未来安放在这片热土的证明。

 

一次闲聊,当朋友问起光明,我兴致勃勃地描绘科学城的蓝图、大美的风光、光明的前景。她默默点开导航,看着清晰的地铁线路图,轻轻一句:“挺有前景的,可以考虑去那边看看房了。”我笑了。是的,光明,终于成了“便利”的代名词。那条蜿蜒的地铁线,不仅铺在轨道上,更融入了这片土地发展的脉搏,彻底改变了我,以及无数“光明摆渡人”的生活轨迹。

 

 

没有远方 有爱就是故乡

(光明新闻记者 俞冰传)

 

这些年,我念念不忘的还是那次在光明做的救助性报道。

 

那是2011年下半年,我刚来光明工作,报道署名前还加着“见习记者”四个字。有一天我接到一位母亲的求助。4岁的小明轩患有地中海贫血,每天肚皮上要绑一个300克重的微量注射泵,进行保守治疗,若想根治,则须进行骨髓移植。孩子的哥哥(时年6岁)骨髓配型与小明轩的完全匹配,他愿捐献骨髓救弟弟一命,但高昂的手术费让他们一家束手无策。

 

采访当时,两个孩子和我围在一起,就像在一起讲故事一样。要打针了,小明轩笑嘻嘻地抗拒着,母亲说尽好话他都不为所动。懂事的哥哥在一边吓唬他:“再不打针,我就不给你捐骨髓了……”彼时彼景,至今令人难忘,兄弟俩特别懂事、乐观,让我觉得他们又可爱,又让人心疼。

 

报道出来后,反响很好,当时的光明新区党工委、管委会带头捐款,社会各界积极相应,小明轩所需的40多万元手术费陆续凑齐。十个月后,小明轩康复出院,我的报道也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那次的报道发出后,来自四面八方的慷慨捐助如同一股股暖流,一直温暖着我的心,也激励着我继续留在光明奋斗。如今,我已然把光明当作自己的故乡,每天不仅见证这里的发展奇迹,更能感受到这座新城的温情和大爱。

 

 

十年追光 见证创想破茧成蝶

(光明新闻记者 李军涛)

 

十年时间可以做什么?十年不短,一个婴儿已经成为少年;十年不长,一款新药研发基本完成。对自己而言,用十年时间做了一件有意思的事情——采访报道深圳市光明区留学生创业园(简称“光明区留创园”)创业者的故事,赋予本无意义的生命“一点”世界意义。

 

2013年11月5日,光明区留创园正式成立。成立不久,我有缘来到光明区,目击留创园企业成立、研发、中试、小规模生产和销售、投融资、买地、上市、内地搬迁、海外设厂甚至创业失败等全过程,观察、记录和分析原生性创新企业的发展。截至目前,跟踪并归类建档的留创企业近100家。

 

自成立以来,光明区留创园聚焦新材料、信息技术、智能制造等领域,取得优异的成绩。可以说,这些海归创业项目,是深圳市尤其是光明区开展国际、国内科技交流和合作及招商引资的“活化石”和“金字招牌”。由于十多年跟踪报道,2024年3月,我撰写的关于企业家阶段性成果的报道专著《企业家精神之光:深圳市光明区留创园10年50位创业者的故事》出版。2024年10月,我受光明区委统战部邀请分享《企业家精神之光》,现场嘉宾点评说:“《企业家精神之光》是2007年光明区成立以来,研究企业家的第一本书,从这个意义上说,李军涛是研究光明区企业家的第一人。”

 

作为“追光者”,我将坚持“从身边理解世界、在本土互动全球”理念,继续跟踪、报道企业新闻,力争写出有分量有影响的企业家传记。

 

 

从笔尖到镜头 不改记录初心

(光明新闻记者 练洁雯)

 

眨眼间,这是我加入《光明新闻》的第13年。13年前初到光明时,这里还是一片正在崛起的土地,如今它已成为深圳最生机勃勃的区域。高楼林立,绿道蜿蜒,科技园区与古村落交相辉映。光明,早已成为一个让人来了就不想走的地方。

 

13年里,我和光明一起成长。作为一名记者,我走遍了这里的每一条大街小巷,记录它的变迁,也倾听它的故事。从老街坊的闲谈中,从祠堂的碑文里,从老店铺的韵味中,我渐渐读懂这座城的温度。光明于我,不再只是工作的地点,而是承载了深厚情感的第二故乡。

 

2014年,我与陈瑛老师一见如故,共同开启了“寻找光明记忆”项目。三年多的时间里,我们走访了光明区所有的社区和村落,记录即将消失的老建筑、老手艺、老故事。2017年,《寻找光明记忆·新城旧事》终于出版,那一刻,我更加确信——记者的笔,不仅是为了记录时代,更是为了留住温情。

 

时代在变,媒体的形式也在变。去年,我开始尝试短视频创作,从策划脚本到拍摄剪辑,一切从零学起。虽然过程不易,但看到作品得到认可,所有努力都值得。无论形式如何变化,我更加坚定自己的初心:贴近群众,讲好百姓的故事。我深刻地意识到,真正的新闻,永远扎根在泥土里,生长在人心间。

 

未来,我愿继续追光同行,用文字和镜头,记录这座城的点滴美好,传递更多温暖与力量。

 

 

一声“朋友” 给我做好报道的力量

(光明新闻记者 雷小林)

 

2013年,我开始在宝安日报光明新闻中心做记者。12年以来,一直在跑光明街道的采访。

 

在这12年的时间,接触了5个不同的街道书记和不同的党政综合办宣统组主要负责人,在与街道这些领导的接触中,他们的鼓励正是我做好街道宣传工作的动力,让我不断地在追光之路上勇往向前。

 

2020年6月3日下午,时任光明街道党工委书记麦雄光到翠湖社区讲党课。由于我和麦书记都提前了半小时到社区,于是一起在社区办公室座谈。谈到宣传,麦书记对宝安日报的宣传给予肯定,让我很是感动。后来,麦书记在微信中表示:雷记者是我们的好朋友,我们会一直支持宝安日报的工作。作为跑街道的记者,能够得到街道主要领导的支持和关心,成为街道信任的好朋友,我感到无限欣慰。

 

当了多年的记者,参加采访,一般只介绍参加领导的名单,不介绍记者。而在光明的一次采访,却让我第一次有了这样的待遇。那是2023年7月的一个上午,我刚走进光明街道白花社区土地整备活动现场,光明街道党政综合办宣统组主要负责人黄正西就用扩音器喊着:“欢迎宝安日报记者雷小林!”这让我受宠若惊,也很受感动,更加增强了我做好新闻报道的力量。

 

 

十年光阴 光明把憧憬种进现实

(光明新闻记者 雷云霞)

 

2013年,我带着刚半岁大的女儿,从宝安搬到了光明。那时候的光明的生活条件与现在相比,可以说是相差非常大。路还不太好走,推婴儿车都得格外留神。我们一家就在当时光明为数不多的花园小区住了下来。

 

说是“花园小区”,其实那时候光明几乎没有商品房,美景花园这样的老旧小区就算挺不错了。住久了,邻居们都慢慢熟络起来,楼下碰到总会打个招呼聊几句。记得有次和邻居在花园里看着我们两个孩子在空地上跑着玩,她笑着说:“真想他们像青梅竹马一样长大,在光明一起上幼儿园、小学、中学、大学……”那时候听着,感觉大学这事儿对光明来说似乎还很遥远,就只当是一句玩笑话。后来,我们干脆都在光明买了房,真正安了家。说实话,光明环境好,人也和气,居住感确实非常好。

 

2018年,光明挂牌成了行政区,变化翻天覆地!新道路、新学校、新公园、新医院、新商场纷纷涌现,地铁也通了。城区越来越热闹,越来越有都市模样。不变的,是光明的“绿”。在光明推窗见绿,让人心里特别踏实。

 

更没想到的是,当初那句关于“大学”的玩笑,还真成真了。如今家门口就建起了两所重点大学——中山大学深圳校区、深圳理工大学。再回想当年邻居那句带着憧憬的玩笑,心中感慨万千,时光和这片土地都在默默兑现着承诺。

 

 

在光明 夏天是永不落幕的进行时

(光明新闻记者 杨曦)

 

不知不觉,我已经在光明工作、生活8年了,想要写点关于它的故事,脑海中有千言万语却不知从何讲起。

 

闭上眼睛,蝉鸣声阵阵袭来,穿透耳膜,今年光明的荔枝大丰收,沿路的叫卖声不绝于耳。又是一年盛夏,感觉还是如此熟悉。眼前浮现的是明晃晃的阳光、滚烫的柏油路面,还有湿热的暴雨,在光明的这八年,就仿佛是一场漫长的盛夏。

 

还记得刚做记者的那年夏天,赶上交通大会战,跟着区领导“行走光明”,调研组走着看着,不放过一点点问题,烈日下一走就是两个小时,没有一个人喊热喊累。如今,光明区四通八达的道路已成为备受好评的靓丽风景线。

 

还记得那一年欢乐田园漫山遍野的向日葵,看不到尽头的荷塘,我用笔写下它的美丽,邀请人们来看光明的田野景致;还记得那一年的烈日下,见证警服后背晕开层层盐渍,手势划出秩序的经纬,见证遮阳帽檐滴落的汗,红马甲浸透又风干……

 

还有太多太多的事,在光明的滚烫夏天里不断上演。就好像新闻是滚烫的,得用皮肉去感受。就好像生活是滚烫的,在平凡和奔忙中也可以精彩。

 

 

十二年共成长是我挺光明的底气

(光明新闻记者 龙冠斌)

“我挺光明。”如今,在很多个讨论“深圳哪里住着最舒适”的场合,工作和生活都在光明的我,永远会给出这个答案。

 

12年前,我不敢说这样的话。还记得当时我们办公室就设在牛山路的光明新区第二办公区,只有一片片两层高的水泥房,周边人烟稀少,最近的小卖部都在一公里外,走路要12分钟左右。作为一名记者,我们通常白天外出采访、晚上写稿,每天晚上八九点钟下了班,走出办公室,方圆四五百米经常见不到一个人,到处都是黑漆漆一片。一到晚上九点多钟,就连光明大道上的车流都变得稀少,基本见不到公交车,的士也少得可怜。

 

这片城区,在2018年光明行政区成立后彻底变了一个模样。我们原先的办公区被彻底拆除,建起了现代化的校园,周边多个小区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光明文化艺术中心、光明蓝鲸世界、光明万达广场人流如织,光明大道上车水马龙……这种极速的变化,每天生活在光明的我都能清晰地感觉到,也为这种变化感到振奋。

 

短时间之内,一座靓丽的新城在光明大地拔节生长。曾经有一阵子,自诩到过光明每一处角落的我,都要靠导航才能不“迷路”,因为很多曾经的断头路通车了。在城市建设中,光明的生态本色也擦得更亮,大街小巷处处是公园,推窗见绿见景已习以为常。站在阳台,蜿蜒在青山绿水间的虹桥触目可及……在光明生活,既能享受到城市的便利,也能找到田园的诗意,我挺光明!

 

 


关于我们

宝安湾隶属深圳市宝安日报社。《宝安日报》作为深圳报业集团子报,承担宝安区、龙华区、光明区三区机关报职能,兼具社区报特点,是宝安区、龙华区、光明区党委、政府指导全区工作的重要舆论阵地。目前,宝安日报社正致力于打造中国优质的县区级融媒体,守正出新,砥砺奋进,明确了“讲好大宝安故事,发出大宝安声音,展示大宝安风貌,唱响大宝安自信”的总基调,坚持正能量、高格调、鲜活趣,深受广大市民的喜爱。

联系地址:广东省深圳市福田区景田商报路2号新媒体大厦17层

联系电话:0755-29454525

粤ICP备2020138679号-1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sng@szpgm.com

举报电话:0755-839069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