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光明新闻全媒体记者 雷云霞 文/图
▲中山大学深圳附属学校学生在光明农场大观园开展研学。
光明农场大观园作为深圳市科普教育基地与校外教育资源枢纽,系统整合自然与人文教育资源,响应深圳市教育局“每周半天计划”政策,协同多所学校研发了特色研学实践课程。依托沉浸式研学场景与跨学科课程设计,引导学生深度探究蚕桑文化脉络、参与节气时令美食烹饪实践、开展双语导览活动策划,有效提升综合素质能力,深化实践认知。
拯救丝绸村的小侦探
龙岗区坂田街道宝岗小学学生担任“拯救丝绸村的小侦探”,开展“丝路上的蚕文化:从蛹到丝的艺术体验”研学活动。活动中,学生系统探究蚕桑文化起源,在桑叶种植区与桑基鱼塘间进行实地考察,细致观察蚕的生命周期。同时,通过学习丝路文化,学生深刻体会古代丝绸之路的历史意义及蚕桑文化在其中承担的重要角色。本次研学使学生在沉浸式学习中既获得知识,亦体验了探索乐趣。
▲学生在体验桑蚕文化。
二十四节气厨房粤味惊蛰
光明区东周小学以“二十四节气厨房——粤味惊蛰”为主题,组织学生在基地采摘园开展美食探索活动。活动分为三个环节:在“探时蔬·研价值”环节,学生观察玉米生长过程,了解其生命周期;于“采时蔬·烹美味”环节,学生亲手采摘玉米并动手制作香甜玉米饼,同时精心烹制冰糖雪梨,通过实践深入领会健康饮食要义;最后的“享成果·链未来”环节,学生、教师及家长代表共同品评菜品,积极反馈优化食谱建议。通过这次美食探索活动,学生们不仅开心地品尝到了自己的劳动成果,还收获了对美食文化和健康生活的满满新认识。
▲活动现场。
童眼英韵双语导览
中山大学深圳附属学校的学生们围绕“童眼英韵看光明·双语导览做先锋”主题,以“如何让外国友人在光明大观园内愉快玩耍,并宣传光明”为驱动性问题展开深度讨论。学生们依循个人研究兴趣,分列人文、生物与自然景观三组,怀揣精心策划的小组任务,步入景区深处。他们实地探察、深入探究,以双语详尽记录,筹备介绍光明大观园的自然风光、人文底蕴与生物多样性之美,将知识学习与语言实践、文化传播巧妙融合,彰显出新时代青少年的广阔国际视野与卓越创新思维。
在“每周半天计划”的校外实践活动中,每一次探索皆铭刻着成长的痕迹,光明农场大观园的时光,更转化为滋养学生未来的珍贵养分。少年学子依据计划步入园区,仿佛古代负笈求学的士人,在自然与人文交融的研学天地里,践行“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求学之道。蚕房之内,其如《天工开物》所载匠人般详察抽丝技艺;节气厨房中,承袭“不时不食”的古训亲力采摘烹制;双语导览筹备时,以“桃李不言”的诚挚之心传递光明故事。此次实践既体现了青春活力,更是“知行合一”教育理念的生动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