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惠全,1944年10月生,广东东莞人,中共党员。1963年10月考入广东省邮电学校。1964年10月分配到宝安县邮电局工作。1972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82年担任宝安县邮电局副局长。1984年8月调到深圳市邮电局。2002年5月任广东省邮政局助理巡视员。2004年10月退休。
/ 口述时间 /
2024年11月27日
/ 口述地点 /
受访者家中
/ 本期采写 /
李蓓
/ 本期摄影 /
柯振涛 邢峻豪 张彩玲
1944年,我出生在东莞县道滘镇闸口坊东安上社一个工人家庭。父亲常年在广州工作,下地耕作、教育孩子的重担就落在了母亲身上。母亲虽然读书不多,但对我们几个子女的教育却非常严格。她温柔且坚韧的性格深深地影响了我一生。1963年,我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广东省邮电学校,经过两年的学习,毕业后被分配到宝安县邮电局工作。从此,我在这片热土上扎下根来,一干就是40年。
邮递员们的足迹
压实了宝安县的一条条邮路
1964年10月,我怀着激动的心情,来到宝安县邮电局报到。那时候的宝安县邮电局在现在的罗湖区人民医院第一门诊部旁边,是一座3层的办公楼,我的宿舍就在邮电局旁边的平房里。我入职后,先是被派到佛山市邮电局实习1年。实习归来,我被分配到营业窗口工作,后来又负责邮件的分拣分发,其间也做过投递。组织上让怎么做就怎么做,有什么活就干什么活。我只有一个想法,就是把工作干好。
当时邮电局主要业务是函件、包裹、汇兑和报刊发行。20世纪60年代,写信还是人与人之间最主要的联系方式,报刊是主要的信息来源。当时上级给我们提出了“全县村村通邮,队队通邮电”的目标。为了早日完成目标任务,我和同事们努力奋战。
平时工作,我一边向老员工学习经验,尽职尽责完成工作任务;一边理论联系实际,不断提高业务技能。我的努力得到了组织的认可,工作没多久,我被任命为营发班班长。
在营发班,我深刻地理解了“人民邮政为人民”的企业宗旨:邮电企业与人民群众的生活关系密切,群众离不开邮电,邮电也离不开群众。为做好服务,我掌握了所有窗口的业务,邮递员休息时我就主动顶班。那时候的工作条件比较艰苦,投递工作主要依靠自行车和步行,风里来、雨里去,我跑遍了全县的每条邮路;车站、码头、偏远的村落,都留下了我们邮递员的足迹。累是累一点,但是出点汗出点力我觉得都是应该的。
1970年,新中国第一次邮电分营,亟需邮政专业的人才,我作为全县唯一一名学员,被保送到上海海运学院(校)国际邮政专业进修。这期间,我系统地学习了邮政管理知识。学成归来,被安排到宝安县邮电局机关担任邮政管理工作。这段学习经历为我今后的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1972年2月,我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并被局领导列为重点培养对象。
改革开放
宝安成为全国最早开展快递业务的区域之一
1979年3月5日,国务院正式下达《关于广东省设置深圳、珠海市的批复》,“将宝安县改设为深圳市,以宝安县的行政区域为深圳市行政区域”,标志着深圳市正式成立,县邮电局也改为深圳市邮电局,局下设秘书、人事保卫、计划财务、邮政、电信5个科。
时隔1年多的1980年8月,深圳经济特区正式成立了,并一跃成为我国改革开放的前沿,经济社会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因为毗邻香港,深圳被特批可以与香港和国外直接通邮、通电,因此这些变化首先反映在我们邮电行业。
发展国际快递业务是当时邮政工作的一大突破。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深圳是全国最早实现招商引资的地区。我根据当时的实际情况提出开办国际邮政快递业务的建议,得到了局领导的认可。很快,我被派往北京参加特快专递业务培训。1980年下半年,深圳市邮电局开展了特快专递进口业务,成为继北京、上海、广州等5个邮局后,全国第一家开办国际快递业务的县级邮电局(当时仍为县级邮电局)。
特快专递进口业务一开通,就受到群众的欢迎。宝安是著名的侨乡,旅居海外和港澳的宝安籍同胞比较多。20世纪80年代,内地物资比较匮乏,衣服药品、电器等更是奇缺,相比之下,香港的物资十分丰富,很多人让香港的亲戚朋友代为购买物品,再经深圳转寄内地。当时每天香港到罗湖的火车一到,很多人提着大麻袋直奔邮局,到邮局营业大厅后,再将麻袋中的商品分寄给七大姑、八大姨。于是,邮局营业大厅里里外外、前前后后,都是拎着大包小包前来办理邮寄或领取手续的群众,十分热闹。
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1984年,我们开通了国内特快专递业务。1986年,又开通了特快专递出口业务。这些工作为当时的宝安、深圳快速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宝安邮电事业的快速发展
离不开一间间铁皮房
宝安县恢复建制后,1982年3月重建宝安县邮电局,局下辖深圳经济特区内的蛇口、南头等5间邮电支局,宝安县的西乡等17间支局,以及南澳、沙湾2间邮电所,服务现在深圳市的大部分区域。
其中,新安邮电支局成立于1983年。那时候楼房比较少见,整个宝安县城只有县委几栋楼,邮电支局的办公条件普遍比较差。条件好一点的邮电支局设在村委会,有间房可以遮风挡雨。新建的邮电支局大部分是铁皮房,条件就更差了。新安邮电支局就是从铁皮房起步的,当时其所在区域都在搞建设,一片黄土地。夏天的铁皮房是最难熬的,太阳把房间晒得像蒸笼,工作人员进去5分钟衣服就湿透了。好在都是男同事,工作时大家只能把上衣脱了,最热的时候就用水管给铁皮房浇水降温,坚持工作。就是在这种条件下,邮件、电报一封都没落下,全都妥善、及时送到了群众手中。
条件差就很难留住人才。当时新安支局好不容易分配来了一个大专生,没干几天就打了退堂鼓。领导、同事就反复给他做工作,这才留了下来。那时候大家的思想都很单纯,只有一个想法,就是把工作干好。宝安的邮电事业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一点点发展起来的。一直到1989年,新的办公楼建成,新安邮电支局的办公条件才得以改善。
电话从不灵到灵
为宝安引进外资扫除障碍
改革开放后,宝安邮电事业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难题就是通电话了。允许与境外通话的通知一下,多年来没有条件和境外亲人取得联系的群众,纷纷从四面八方赶到邮电局,每天排着长队守候在邮电局的几个窗口前。
当时宝安县的电话线路少,硬件设备相对落后。打电话要先人工接到深圳市邮电局,再由人工接到境外,打不通的情况很常见。加上排队打电话的群众又多,把邮电局挤得水泄不通,门上的玻璃都曾被挤破了。营业员们忙得不可开交,工作时都不敢喝水,因为喝水就要上厕所,岗位根本离不开人。
当时有这样一个说法:港商来谈生意,不敢过夜,因为怕电话不灵,掌握不到股市、汇市、房市的行情,影响商业上的决策。当时正积极发展“三来一补”贸易,所以电话不灵的情况,影响了引进外资工作的开展。
那时候县里开会,大会小会都会提到通电话不灵的问题。县邮电局的领导总是被点名,开会不敢坐在前面。有时候下了班,县领导就在大门口等分管电话业务的干部,讨论什么时候能够解决问题。
为了解决这一难题,省、市局经过多方考察,市局经过各种努力,最后获得国务院同意:作为改革开放的重点,由深圳电信发展公司(隶属于深圳市邮电局)和英国大东电报局联合经营深大电话有限公司。1983年,深圳电信发展公司和大东电报局签订了合同。这是中国首家与西方国家联合开办的电信公司,也是我国首次把电话权开放给外国公司。我们在充分利用英方设备和技术优势的同时,培养自己的队伍和人才,满足了改革开放初期经济社会发展对通讯行业的要求。
又过了几年,到了上个世纪80年代后期,市局将淘汰下来的进口设备给到宝安县邮电局,实现了电话自动接转,才改善了电话不灵的情况。
全国年轻专业技术人才支援特区邮电事业
1983年,李惠全参加广东省邮电学校第十一期地、市、县局长训练班留影。
1984年,宝安县邮电局改为深圳市邮电局宝安分局。分局下辖深圳经济特区外宝安县各镇支局、所22间。这一年8月,我调入深圳市邮电局工作。
那些年,尽管我们做了很多工作,但是邮电事业在设备、人员、体制机制上仍难以满足改革开放的需要。比如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大量涌入深圳的打工族形成打工潮,还有大量的商人来深圳投资。当时我们的邮政网点少,每天营业厅都挤满了来办理汇兑业务的人,常常要排半天的队,对我们营业窗口形成很大的压力。还有就是设备上的落后,当时香港的邮政系统已经开始使用机器分拣,而我们还是人工分拣,效率很低。
1986年,李惠全参加广东省机要工作会议留念。
1987年2月,我任深圳市邮电局副局长,分管邮政业务。同年,省人大、政协联合考察团来深圳考察,得出的结论是:先进的特区,落后的邮电。
1988年,省邮电局领导视察深圳邮政工作。(右一为李惠全)
我们领导班子将当时面临的问题直接向市领导反映。了解情况后,市领导当即拍板,扩建营业大厅,首先解决邮电服务能力和群众需求不匹配的矛盾。
得到领导的认可后,我们经过认真筛选,最终确定在如今的罗湖万象城对面一块空地上建设临时营业厅,并马上动工。为了确保工期,我带领施工人员,用铁皮、钢筋搭建大棚,建设临时的营业厅。3个月后,一个面积达500多平方米的新邮电营业大厅投入运营。由于营业厅面积变大,之前拥堵、散乱、无序的现象得到改观。此外,我们还采用在各村、各工业区增设代办点,设置汽车流动服务网点等办法,化解难题。
场地问题解决后,业务量激增,人员不足的问题马上显露出来。考虑到从社会上招工,新人一时难以掌握邮政工作的流程,而且也难以适应超负荷的工作。于是,我们向广东省邮电局紧急求援。很快,由邮电部、广东省邮电局联合抽调的话务员、营业员、报务员等30余名年轻的专业技术人才,从上海、天津、广州、沈阳、哈尔滨等地奔赴深圳,支援深圳邮电事业。
1989年,我们从国外引进了可用于包裹、报纸、杂志、书籍分拣的先进设备,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成为全国邮电系统第一家引进自动化邮政设备实现邮件分拣自动化的单位,深圳市邮电局由此实现了由人工分拣到自动分拣的跨越。在全国邮电系统,特别是邮政事业的发展中起到了推动示范作用,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深圳的邮电业务走在了全国前列。
改革非但不能停歇
反而需加速前行
1996年,李惠全(左三)参加纪念深圳国内特快专递业务开办十周年扶贫捐赠党报仪式。
四十年的邮政生涯,我对邮政行业有了深厚的感情。邮政事业发展能有今天,一要感谢改革开放的好政策,二要感谢人民群众对邮政事业的支持。
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排头兵”和“试验场”,深圳经济特区成立以来,各行各业发展迅速,成绩举世瞩目。邮政系统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神经中枢”,不仅见证了深圳经济特区崛起的辉煌历程,更以不断改革与创新,满足了人民日益增长的需求,推动了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这是改革开放伟大决策的生动实践,也是邮政体制自我革新、与时俱进的辉煌成果。
退休岁月悠悠,我已经离开工作岗位很多年,但始终关心邮政事业的发展。近年来,众多民营物流企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蓬勃发展,为邮政事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与机遇。宝安乃至深圳邮电事业的每一次进步,都是对改革意义的诠释。在日新月异的市场洪流中,改革非但不能停歇,反而需加速前行,拓宽领域,加深力度。希望新一代邮政人发扬敢闯敢试、敢为天下先的改革精神,书写邮政事业的新篇章。
我只有一个想法 就是把工作干好
我和李惠全一共见了三次面,称他李老。李老今年81岁高龄,有一头漂亮的银发,精神矍铄,表情里都刻着一股子认真劲儿。
采访时我们从他幼年时聊起,时间跨越了七八十年。由于时间久远,在回答一些问题时,李老习惯性轻轻皱起眉头,望向远方,然后一字一句认真回答我的问题。
查找老照片时,李老在重要照片后面都手写着详细的“图片说明”,内容大致是哪年哪月都有谁发生了什么事,像新闻稿件一般严谨。有一张重要照片的背后还保留着当时的新闻剪报。
我将初稿给李老看,几天后见面,纸张边缘已经打了卷。
还记得第一次采访,我问李老,是什么原因入了邮政这一行?李老像是想起了什么,微笑着说:“当时高中毕业,找不到工作,在报纸上看到了邮电学校的招生广告,就报名了。毕业后来到宝安,一干就是一辈子。”放在六七十年前,这个答案在情理之中。
“组织上让干什么,我就干什么。”是李老在采访中反复提及的一句话。
“什么是你自己能掌握的?”我不由得问。
“每个人的人生都不一样,命运也好,能力也罢,重要的是你要有把工作做好的心。我只有这一个想法,也只有这份心是我自己能掌握的。”李老坚定的回答。
时间鸿沟、千万里的空间距离,被奔腾的时代填满。这个再朴实不过的想法,伴随着他经历了改革开放轰轰烈烈的40多年,也刻在了深圳邮电行业铿锵前行的脚印里。
(李蓓)
出品 | 宝安区政协 宝安日报社
总策划 | 姚刚
策划 | 杨雁
监制 | 王剑锋 刘宗恒
统筹 | 王文杰 郑礼军 李爱华
执行 | 张剑峰 王梦郁 柯振涛 何冬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