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宝评 | 精绣“里子” 擦亮“面子”
宝安日报评论员 邢易知 城市品质,是居民宜居度的综合体现,也是衡量发展成色的重要标尺。近期,宝安以推进环境秩序综合整治为抓手,全力夯实安全基础、优化营商环境、提升城市形象。这既是对城市发展新阶段的积极回应,也是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期待的务实之举。
迈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提升城区品质是宝安必须答好的时代命题。经过多年的快速发展,宝安已积累起雄厚扎实的硬件基础,综合交通高效畅达、制造大区底蕴深厚、重点片区加速焕新、重大项目抢滩登陆,得天独厚的硬件优势蕴含着巨大的发展潜能,亟须以良好的环境秩序为“放大器”“催化剂”,将其转化为驱动高质量发展的澎湃动能和群众可感可及的美好生活。
与此同时,提升城区品质也是宝安厚植区域竞争力和群众幸福感的必然要求。当下,十五运会和残特奥会筹备工作紧锣密鼓,这场全国瞩目的盛会,为宝安推动城区面貌整体跃升按下了“加速键”。审视自身,宝安在环境秩序等领域的短板,不仅关乎城市安全运行和群众切身利益,且已成为制约区域发展能级提升的瓶颈,补齐短板刻不容缓。
内有发展所需,外有盛会驱动,环境秩序这个“里子”的重要性,已上升至关乎区域长远发展的战略高度。对此,宝安快速行动,摒弃零敲碎打,将环境秩序综合整治定位为一项基础工程、发展工程、民生工程、系统工程,下大力气、动真碰硬,力求实现“整治一处、带动一片、提升全域”,努力以干净整洁、安全有序的城市环境,推动宝安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持续提升。
城市品质,三分在建、七分在管。唯有以“绣花功夫”持续精进、久久为功,方能筑牢城市“里子”,撑起靓丽“面子”,让高质量发展的引擎更强劲、高品质生活的底色更温暖。
一周点评
当都市人有了自己的“开心农场”
农场主在宝安凤凰山农趣谷花园式共享菜园摘菜。 (资料图片)
评:近段时间,一种新的“打野”方式悄然流行开来,从前约着“峡谷里见”,而现在见面的地方变成了田间地头,日常的city walk变成了city grow。城市里越来越多的、各有特色的“共享菜园”,让市民可以身在城市、心随田野,享受劳动的乐趣和丰收的喜悦。
共享菜园里提供农具和种子,菜地的“租户”便可体验播种、施肥、驱虫的乐趣,“解压治愈”的种菜过程让人十分向往。周末一刷社交媒体,十个动态里有四个都在发出疑问,试图分清手上的到底是草还是菜。这种租地当“新农人”的模式融合了经济、教育、休闲等多种属性,为城市生活增添了一抹别样的色彩。(奚静霞)
“黄金盲盒”背后的企业文化智慧
评:影石在十周年庆之际,向全体员工发放“黄金盲盒”,既有普通款黄金贴纸,也有稀缺款黄金股票证书,延续了此前“黄金键帽”的创意福利传统。
这一举措体现了企业对员工的物质回馈,更展现了其独特的企业文化——将奖励与创意结合,增强员工归属感。发放黄金实现全员覆盖(包括实习生)的做法,也进一步强化了团队的凝聚力。在科技行业激烈竞争的背景下,影石以“真金白银+情感共鸣”的方式,树立了人才激励的标杆。这种既务实又有温度的企业文化,值得借鉴。(李蓓)
爱才是真正的流量密码
新闻回眸:近日,为了给家中3个月大的女儿解暑降温,家住香港的张先生顶着30多摄氏度的高温,在深圳花费55元购买了一个重达28斤、长约70厘米的大冬瓜。随后,他扛着冬瓜通过海关安检顺利入境香港。张先生表示,这个办法是老婆在网上看到的,不管有没有用,他都想试试。张先生将这个过程用视频的方式记录下来并发表在网络上,短短一周就收获了80多万的点赞量。网友热评,看到没,男人听老婆话疼孩子就会火。
评:张先生因一个28斤的冬瓜走红网络,广获网友好评。不仅如此,视频发布的第二天,张先生的故事被包括中国青年报在内的多家媒体采访报道。也有不少冬瓜商家发布视频称,最近一周冬瓜价长销量增。一个冬瓜,何至于此?
其实打动广大网友的,是视频中满满的父爱和家庭温情。就像评论区里写的,“就该你火,不扫老婆的兴”“情绪稳定温柔”。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真正能引发广泛共鸣的,不是浮夸的表演或刻意的营销,而是生活中最质朴的情感。流量时代,人们厌倦了虚假与炒作,反而更渴望真实的情感表达。爱,无需华丽包装,只需真诚付出,便能成为最动人的“流量密码”。(李蓓)
时评 | 搞形象工程就是挖地方“发展陷阱”
投资数千万元建设全民健身中心,建成后就长期闲置;耗资上千万元建设的一批政务信息系统,建成即遭停用……记者调查发现,一些地区形象工程后遗症凸显,不少项目盘活无门、处置无路,成为拖累地方的“发展陷阱”。
形象工程变“发展陷阱”,危害极深。一方面,大量资金投入到华而不实的项目中,使用效率低下,违背建设初衷;另一方面,这类工程往往重面子轻里子,本应用于民生改善和产业升级的资金被挤占,忽视基础设施配套、产业合理布局以及生态环境保护,阻碍了进一步发展。这些盲目上马的工程还会让群众对地方治理能力产生质疑,影响政府公信力。
“形象工程”为何屡禁不止?根源在于个别干部政绩观扭曲。一些干部将个人升迁甚至非法利益,凌驾于地方长远发展和群众利益之上,热衷追求迅速开花结果的“显绩”,对发展质量、民生改善等“潜绩”重视不够。与此同时,有的地方对干部考核“唯GDP论”,进一步助长对数字、面子的功利化追求。
根治形象工程,必须从制度源头着手。坚决扭转片面考核导向,将民生改善、债务风险防控、生态可持续性等关键指标摆在更重要位置。要强化对重大工程项目全流程、穿透式监管,确保决策阳光透明,让每一笔财政支出都经得起检验。同时,严格落实重大决策终身追责制度,减少短线思维、草率决策。
更好保障和改善民生是发展经济的根本目的。各地要以纪法为戒、以民心为尺,以对地方长远发展负责的态度积极谋划,以高质量发展赢得未来。
据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