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短信验证登录
60s后重发
提交验证平台将为您自动注册账号,代表您确认已阅读并同意《宝安湾用户协议与隐私条款》 《宝安湾用户隐私保护政策》
返回

宝安口述史(第二季)| 黄银:一泓碧水映照宝安城市化发展脉动

2025-07-14 07:27 来源:宝安湾


人物简介


黄银,1933年出生于广东省恩平市,195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82年6月至1993年12月任宝安铁岗水库管理处(下称:管理处)主任,负责水库、渠道及70亩林场的日常管理。任职期间,宝安正处于城市化发展快车道,黄银和同事们用心用情,确保铁岗水库完成从农业供水向工业供水、生活供水的角色转变。1984年,黄银带队顺利完成在任期间铁岗水库唯一一次排洪工作。退休后,黄银在宝民社区从事志愿服务十余年,发挥老党员的余热,助力基层治理焕发新活力。



1.jpg


/ 口述时间 /

2024年6月13日


/ 口述地点 /

深圳市铁岗·石岩水库管理处


/ 本期采写 /

徐迅


/ 本期摄影 /

刘安邦 张彩玲 傅葩 陈建壬


我叫黄银,1982年从海南省调回宝安工作,一直负责铁岗水库管理,直到1993年年底退休。在我任职的11年里,社会发展迅猛,农业用水逐渐减少,工业用水、生活用水占比与日俱增,这对水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当时,我们在水利部门的指导下,严格执行管理条例,杜绝游泳、养鱼等行为,及时协助处理违法开发建设,确保水质跟得上城市发展需求。


我一直认为,有事做不闲下来,才能有心灵寄托。退休后,我在宝民社区的关工委和老年人协会做了12年志愿者。我给自己定了一条规矩:虽然年纪大了,不能再为党工作,但日常生活中要管好自己,绝不给组织添麻烦。


我妻子的祖籍是宝安,宝安也是我的第二故乡。虽然现在眼睛老花严重,但每天我仍坚持借助放大镜阅读报纸,去了解宝安的变化与发展。我希望用自己的记忆向年轻一辈讲述铁岗水库的故事,让大家更进一步了解我们共同生活的家园。


万人筑坝 垒起宝安首座“民生水缸”


“1956年年底,铁岗水库正式动工。当时的建设过程很困难,搬运主要靠人工挑,听老一辈说,宝安县调动了上万劳动力。”虽然没有参与铁岗水库的建设,但我希望借助历史资料以及从老一辈工作者口中的所听所闻,尽可能将当时的建设情况呈现在大家眼前。


20世纪50年代初,宝安县还没有水库,农业生产处于“靠天吃饭”的状态,一旦遇到旱灾,产量就会大减。1956年春节刚过,《南方日报》刊登了省委指示,强调宝安县要大力搞好农业生产,首先要解决好西部10万亩滨海沙田的淡水问题。在20世纪50年代大兴水利时,我们面临西部缺水的实际情况,宝安县积极响应省委号召,最终确定修建铁岗水库。


上世纪50年代,铁岗水库建设画面。(深圳市西部水源管理中心档案室供图)


当时,铁岗水库是全省十大重点工程之一,地质勘探工作是请省、地一级地质队完成的,水库原设计以灌溉防洪为主。全县调动了上万劳动力,分成四大民工区、几十个团队投入施工,各团队办起集体食堂,过着集体生活。听说当时为了建设铁岗水库,宝安县塘头、公雀薮、更鼓岭、下埔村几个村庄大约600名村民迁出,被安置在西乡河东、翻身、沙河农场及库上沿,库区被淹没土地6000多亩。


1957年铁岗水库主体工程竣工后,就开始了渠道挖掘,水库总干渠长4.05公里,支渠38.8公里,直到这个时期,铁岗水库才真正发挥效益,西乡、福永和沙井等片区的农田变成了良田,亩产翻倍。


因为当时的技术还不成熟,大坝曾出现渗水、坝面破损等现象,同时随着水库的功能转变,供水规模不断变大,水库一共经历了四次加固扩建,大坝、溢洪道、输水涵多次进行除险及安全加固。第一次加高扩建工程是在1960年,工程将主坝加高2米,坝顶高程约26.3米,加建浆砌石防浪墙1.05米,墙顶高程约27米,一并在明槽溢洪道中加建高3.5米的浆砌石溢流堰,将水库正常高水位由20.426米提高至23.926米,相应正常库容由2625万立方米增加至4650万立方米。第二次是在1975年,对主坝加固并加高0.5米,坝顶高程达到约26.8米。


第三次是我在水库工作期间,1986年宝安县再次对铁岗水库开展了安全加固、输水涵加固、溢洪道泄洪闸加固改造、新建副坝等工程,直到1987年12月基本完成。最近的一次扩建工程是在2006年,扩建后水库正常蓄水位达到了现在的28.84米,相应库容9400万立方米,校核水位为29.43米,相应库容为9950万立方米。


现在的铁岗水库是一座具有供水和防洪功能的中型水库,水库控制集雨面积64平方公里,正常水位面积11.76平方公里,工程管理范围面积21.98平方公里,保护范围面积21.41平方公里,铁岗——石岩水库一级水源保护区面积25.26平方公里。


引水蛇口 成为特区拓荒的“生命线”工程


我是1982年从海南省调回宝安县铁岗水库工作的。20世纪80年代,宝安一共有中小型水库432座,其中库容1000万立方米以上的有铁岗、罗田、石岩、清林径、赤坳水库。中型以上的水利水电工作设有工程管理处,直属县水利电力局领导,属于全民所有制事业单位。


在职期间,铁岗水库最大的“动静”莫过于1986年的第三次加固扩建工程,我还特意翻了些资料回忆当时的情景,工程量还是比较大的,主要项目有主坝加高培厚及浇筑混凝土防渗墙、泄洪闸加固改造、输水涵加固、新建副坝等。


其中,主坝加高培厚项目将土坝顶高程由26.826米加高至29.726米,顶宽4米,防浪墙顶高程30.726米;溢洪道泄洪闸加固改造将启闭机室高程提高4米,至30.726米高程,上游面浇筑新挡水胸墙;闸后交通桥面宽由3.5米加宽至6.3米;输水涵加固项目对原箱涵内套钢管涵段,用压力灌浆补强加固,同时在原消力池部位的钢管接长段,加建钢筋混凝土盖板加固。


当时还新建了副坝,将原有副坝内移约100米。新建的副坝坝顶高程29.726米,坝高12米,顶宽5米,迎水面坡率是1:2.5,背水坡下部为重力式浆砌石挡土墙,高度6米,以上坡率是1:2,种植了草皮护坡。


正是在这次扩建后,铁岗水库开始引水至蛇口,年供水量定为730万立方米。


20世纪80年代初,铁岗水库周边还是泥泞小路,为了尽快实现乡村道路水泥化,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1985年,新安镇决定修建从广深公路至铁岗水库的混凝土道路,其中沿铁岗水库排洪河(即西乡河)西岸堤茔一线,征用了新西乡河西村、河东村、凤岗乡凤岗村、铁岗村等几个村子的45.39亩农田,并参照当时的市县有关征地文件精神进行了补偿。


顺利排洪 辛勤养护守住万亩良田


我初到管理处上班时,管理人员一共有28人,下面还有两个渠道所。除水库、渠道的日常管理外,我们还负责管理一个林场,森林面积约有70亩。当时的办公条件比较艰苦,在现在大坝的外侧,一楼是一个炉灰加工厂,我们在二楼办公,那些建筑早就已经拆除了。


1982年前后,我们都是骑着自行车到福永、沙井跑渠道工作,当时即便是107国道(宝安段)也才只有五六米宽,下面的泥泞小路就更不用说了,一天下来骑行近百公里,满身都是灰。随着经济发展,西乡镇给我们配了一辆小型摩托车,不记得是英国还是日本制造的了。到了20世纪80年代末,出行条件才慢慢好起来。


20世纪80年代中期,宝安县的灌溉干渠(含总干渠)总长89.8公里,总输水能力每秒25立方米,灌溉面积16.82万亩。其中,铁岗水库干渠长6.5公里,输水能力为每秒6立方米,灌溉面积4.9万亩。


按照规矩,灌区由相应的水库管理,比如铁岗水库灌区就由我们管理处负责管理。渠道的维修和放水是分级管理的,支渠以上的渠道由水库工程管理处负责,支渠以下的田间渠道由乡村(原大队、小队)管理员负责管理,小型水库的灌渠由镇(区)水委会协同乡村管水员负责管理。


我们的干渠下分了南头支渠、西乡支渠和沙井支渠,又称为一支渠、二支渠、三支渠,支渠总长38.8公里,三个支渠都是靠人工挖的,用于农田灌溉。其中南头支渠面积不大,我们主要的精力放在了二支渠和三支渠上。二支渠主要覆盖固戍、南昌片区的农田灌溉,三支渠往福永、沙井方向输水,附近的铁岗、庄边村就直接由总渠供水过去。渠道现在要找都还能找到,不过渠面都进行了加盖改造,变成了停车场、绿化带、社区公园等等。


二支渠和三支渠由下面的渠道所负责日常管理,我们会按照报上来的农田用水量需求,按时按量开闸放水。渠道管理的主要内容除了维护基础设施外,就是确保其不要堵塞,每年定期清理里面的杂物、杂草,并做好每一段的用水登记。当时的社会治安不像现在这么好,县政府十分重视水库安全,因为一旦出现问题,西乡片区就会“遭殃”。为确保大坝安全,1984年左右,西乡武装部还给我配了一支枪,两年多后,政府又把枪支收回去了,其间也从未开过枪。


工作期间另一件印象比较深刻的事情就是1984年排洪,这也是我在管理处工作十余年的唯一一次。


铁岗水库是具备防洪功能的中型水库,当时防洪库容2000多万立方米,防洪保护范围包括西乡、麻布、翻身、凤凰岗、上合等乡村,受保护农田1.7万亩。1984年,具体时间不记得了,当时连续多天遭遇暴雨天气,铁岗水库被迫向西乡河泄洪,排洪的流量是20立方米/秒。得益于当时管理工作到位,每年及时清理,排水比较顺畅,只有少许地方受到了影响,整体还是比较顺利的。


转型升级 “农用水库”步入城市化浪潮


随着改革开放,宝安社会经济发展迅猛,供水方面随之而来的就是工业用水、生活用水比例不断增加。最初,铁岗水库主要用于灌溉用水,时代的发展对我们的管理也提出了新的要求。


灌溉用水对水质要求并不高,最初为了增收,我们聘请了一支专业养鱼队,负责放鱼苗、日常养殖以及销售,并分给我们部分利润。后来,自来水供水任务越来越重,比例越来越高,考虑到水质污染的问题,我们从管理入手,最终停止了水库养鱼,清理了内部的录像带厂、鞋厂,并且加大对在水库游泳情况的管理力度。


铁岗水库当时作为宝安居民生活饮用水的唯一水源,县政府也意识到保证水质就是保障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在1986年制定印发了《铁岗水库水源水质保护管理暂行规定》(下称《规定》),设立了铁岗水库保护区,其中包括了铁岗水库的集水区域,范围包括:新安镇九围的黄麻布村、蔗园埔、簕竹角村、塘头乡的塘头村、应人石村和石岩区的料坑村。东至打石山、七娘顶、棺材石、鹞婆石、石头排、红头石以西;西至亚婆髻、白角石、岭下、凤凰岩、大茅山、求雨坛,大山以东;南至白坑山、尖岗山、石坑顶、猪山山以北;北至蝴蝶地、和尚岩、公籽岩、石门铲以南的山脉。此外,地下水、支流、干流和水库等都在保护范围内。


《规定》除了禁止游泳、养殖、垂钓、排污外,特别强调了库区范围内未经县政府批准,不准兴建各种工矿企业、商业和旅游业;已经兴办的项目,必须切实解决好排污问题。在1991年,宝安还通报了5宗关于在石岩、铁岗水库两个重要饮用水源保护区内的违章开发建设情况。例如,新安镇的一个村擅自在距离铁岗水库库区不到三公里远的楼门朗地段,计划平整工业及住宅基地150亩,在被发现并制止时已推整填平80亩左右,并在基地边缘开始建设少量的居民住宅,因项目未完成挡土护坡的筑建工程,如遇下雨,极易造成大面积的水土流失,淤积污染水库。当时县政府对这些违章建设项目都进行了及时处理。


1988年的铁岗水库。(深圳市西部水源管理中心档案室供图)


20世纪80年代,宝安的干部群众就有了节约用水的意识。1988年,宝安县政府曾在我们管理处召开节约用水会议,并形成会议纪要。纪要提出,各灌区超额用水部分,必须报县农委审批,不得擅自放水。同时呼吁广泛深入向群众宣传节约用水的现实意义,做到家喻户晓。说起节约用水、绿色发展,当时宝安水利局还考虑到利用高低差建一个水力发电站。1979年,为配合兴建坝后水电站的需要,对输水涵采取内套钢管的加固措施。但不知道什么原因,水力发电站没用多久就停用了,后来也再没有启用。


1988年铁岗水库工程布置总图。(深圳市西部水源管理中心档案室供图)


关于水费征收标准,在1988年灌区水利工作会议上,确定对不同用水实施不同的收费标准。其中:农业用水分为两类,按量计收的,每立方米收5厘;按亩计收的,每亩每年4元。如菜场、虫场等经济作物区,按面积计收的,每年每亩15元;按量计收的,每立方米12厘。鱼塘供水方面,直接供水每年每亩10元,混合供水每年每亩5元。在渠道内抽水的,按同类收费标准折收50%。城镇生活用水每立方米4分。


1993年末,我正式退休,离开这个工作了11年的岗位。现在虽然岁数大了,但我仍会到西乡河边走走,看着市民带着孩子在水里抓鱼的画面,不由得怀念当年保护宝安居民“水缸”的时光。


采访手记


日复一日 守护好宝安居民的“水缸”


水清岸绿,候鸟来栖,铁岗水库是几代宝安人赖以生存的“水缸”。听着黄银老人的讲述,就像展开了铁岗水库建设、扩建、管理的记忆画卷。


第一次见面时逢大雨。93岁高龄的黄老站在小区出入口热心等候,虽然头发已经全白,但深沉而明亮的眼神以及稳健的步伐,不像是已过鲐背之龄。黄老见面的第一句话就是:“口述史这个项目好,老一辈工作者越来越少了,我希望能将记忆留给后人,一起更深入了解我们共同生活的宝安。”


退休30多年的黄老记忆已有些衰退,整个采访先后见面谈了4次,每次结尾他都会记录下问题,通过翻阅资料或是与老同事聊家常的方式尽可能去回忆,这也正是黄老保持“青春”的秘诀——不能让自己闲下来。“现在年纪大了,不能为党和人民工作,但日常生活中我会管好自己,绝不给组织添麻烦。”


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黄老每次都是平铺直叙地回忆,如数家珍介绍着铁岗水库曾经的故事。正是这种朴实无华的作风,才能在日复一日、久久为功的渠道维护等工作中埋头苦干,确保宝安市民用水安全万无一失。


如今,黄老还能与家人到西乡河岸散散步,尽享优美的生态环境,回忆当年维护渠道的工作场景。黄老说,老一套水库的管理模式早已经不适用了,只希望年轻一代能强健担当的肩膀,为宝安居民提供更优质的水源。


(徐迅)


出品 | 宝安区政协 宝安日报社

总策划 | 姚刚

策划 | 杨雁

监制 | 王剑锋 刘宗恒

统筹 | 王文杰 郑礼军 李爱华

执行 | 张剑峰 王梦郁 柯振涛 何冬英


关于我们

宝安湾隶属深圳市宝安日报社。《宝安日报》作为深圳报业集团子报,承担宝安区、龙华区、光明区三区机关报职能,兼具社区报特点,是宝安区、龙华区、光明区党委、政府指导全区工作的重要舆论阵地。目前,宝安日报社正致力于打造中国优质的县区级融媒体,守正出新,砥砺奋进,明确了“讲好大宝安故事,发出大宝安声音,展示大宝安风貌,唱响大宝安自信”的总基调,坚持正能量、高格调、鲜活趣,深受广大市民的喜爱。

联系地址:广东省深圳市福田区景田商报路2号新媒体大厦17层

联系电话:0755-29454525

粤ICP备2020138679号-1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sng@szpgm.com

举报电话:0755-839069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