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宝安日报全媒体记者 赵盼盼 何冬英 通讯员 王鑫 申群康 利金梅 文/图
车辆违停处置时间从2小时压缩至8.6分钟,效率提升超90%。
定向音柱破解广场舞扰民堵点,噪声投诉锐减90%。
独居老人家中毫米波雷达守护,15分钟救援响应……
▲“智慧社区信息管理系统”截图。
这些都是新安街道以AI重构基层治理成效的数据佐证。近日,在2025年深圳市“尖兵杯”工作创新大赛正风增效组比赛中,新安街道又凭借《深化“三治融合”破解基层治理“小马拉大车”》项目斩获一等奖,安乐社区以“党建红”串联起“共治链”“智治网”“德治魂”,将治理难题化作亮眼成效。
据了解,聚焦海滨、安乐、海裕三个国家智能社会治理实验基地示范点,新安街道以“节俭、高效、实用”为导向,在城区管理、民生服务、安全巡查等领域深度应用AI技术,推动治理模式从“人海战术”向“智能应对”跃升。这也是新安街道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牢牢把握“搞好开门教育”工作要求,依托人工智能服务市民群众的创新之举。
AI赋能巡检
24小时“慧眼”破解监管盲区
为解决传统人力巡逻成本高、覆盖有限等问题,新安街道打造“慧眼”系统(即“智慧社区信息管理系统”),以边缘智盒+AIoT算法为核心,升级辖区电子监控为AI智能体。系统建立“自动识别-及时预警-快速处置-结案上传”闭环,可全时段精准识别提醒车辆违停、超门店经营、流浪乞讨、垃圾倾倒、侵占河道等行为。
▲定向音柱。
在中意大厦公交站,有居民曾因违停车辆堵塞,不得不冒险穿行机动车道。如今,AI智能监控24小时紧盯站台,一旦捕捉到违停立即语音劝离,同步向工作人员发送预警。“以前车辆乱停,导致上下公交很不方便。现在AI摄像头能第一时间发现违停,居民再也不用和机动车抢道了!”居民陈先生感慨道。数据佐证了变化:该地段月均处理违停事件14宗,处置时间从2小时压缩至8.6分钟,效率提升超90%。
在上川市场、宝民市场,87台AI监控与4套定向音柱协同作战,根治农贸市场管理效率低、卫生整治易回潮顽疾;在河道、公园等16处重点区域,黑光全彩探头全天候扫描,倾倒垃圾、失足落水等风险无所遁形。针对流动管理盲点,街道创新推出光储能移动哨兵,1小时即可部署至任意区域。
据新安街道海滨社区主要负责人介绍,系统上线以来,已自动抓取并完成整改不文明行为3.3万次,均第一时间完成整改。
AI赋能民生
精准服务直达“最后一米”
晚上7时,家住新安街道安乐社区的居民汪阿姨吃过晚饭后,如约来到社区广场和舞伴们跳起最近新学的广场舞。但奇怪的是,虽然阿姨们跳得很尽兴,在附近的居民几乎不受影响。“因为我们有这个‘秘密武器’。”汪阿姨指着广场上“定向音柱”介绍道,“它的神奇之处就是将声音锁定在一定范围,超出这个范围就几乎听不到什么声音了。”
▲工作人员检查部署在小散工程施工现场的“巡检卫士”。
当技术深度回应民生痛点,治理便有了温度。针对广场舞噪声问题,新安街道在22个公园、广场安装64套定向音柱。声波定向传播技术将音乐锁定在特定区域,噪声扰民投诉下降90%,被深圳市生态环境局推介为广场舞管理典型案例。
独居老人的安全则是基层治理的另一重牵挂。新安街道在独居长者家中部署安装580套防跌倒毫米波雷达,可在不采集敏感数据前提下,精准识别跌倒、晕厥等意外,触发警报后15分钟内联动家属、物业、社区紧急救援。“装了这个更有安全感了,就连我去刷牙,都会问我有什么要帮助的,假如不小心有了动作,它也会问。”家住海滨社区的李阿姨说。
“AI守护着家中老人,给我们上班族吃了‘定心丸’。”海滨社区居民龚先生坦言。据了解,系统启用以来已触发22宗有效预警。
AI赋能安全
从“被动处置”到“主动预警”
在基层治理中,AI还时刻为居民的安全“保驾护航”。
新安街道某旧改工地,“巡检卫士”系统正实时分析画面:未佩戴安全帽的工人被立即语音提醒,高空作业未系安全绳的行为同步推送至监管平台。
▲““智慧社区信息管理系统”截图。
小散工程监管曾是基层治理难点。新安街道在施工现场部署200套“巡检卫士”,智能识别未戴安全帽、明火作业等违规行为,累计识别风险场景1.56万次,施工现场不戴安全帽、高处作业安全隐患数量减少5成以上。据介绍,其工作机制就是识别到施工违规情况后,设备自动告警,5分钟内识别到自行整改,则销单;若未整改,则通过平台人工喊话,并通过小程序发送信息给整治队。
海滨社区电动车充电棚内,AI探头嵌入烟感识别与热源检测算法。“一旦检测到异常温升,即刻报警,及时灭火降温,同时提示行人远离,推送警报至物业和消防部门。”海滨社区工作人员介绍。在消防安全领域,220套嵌入烟感识别算法的AI探头进驻电动车充电棚。据统计,技术加持下,累计预防15次小型火情。
面对城市内涝,13套积水监测预警系统在易涝点“上岗”,实时监测水位、视频监控、语音报警,数据直连街道管控中心。系统整合易涝点水位、人流量等信息,可自动生成物资调配方案。
AI赋能发展
“智慧夜市”激活经济新引擎
夜幕降临,从新安街道翻身地铁站出来,“乐翻夜市”疏导点热闹非凡,吸引了众多美食爱好者聚集于此。与人们印象中“路边摊”不同,这里摊贩经营有序,居民群众文明享受美食。
▲“乐翻夜市”摊主在人脸识别设备前刷脸。
出摊时间一到,摊主李先生就在一个人脸识别设备前刷脸,他的摊位自动通电启用了。和这里所有摊位设置一样,他的摊位上也装了一个智能感智终端。
乱摆卖影响市容与通行,却也是城市烟火气的组成部分。新安街道创新思路,在翻身地铁站旁打造600平方米的“乐翻夜市”——116个标准化摊位配备智能感知终端,人脸识别认证通电,实时监测油烟、噪声数据。
“油烟超标马上告警,多次违规就取消资格。”摊主李先生指着摊位终端说。据了解,夜市实行统一运营和集中收银,预计年营收达5000万元,可拉动辖区餐饮业增长4.3个百分点,实现“烟火气”聚人气、“规范化”促繁荣、“智慧化”保长效。
“我很喜欢逛夜市,一直希望自己‘家门口’能有干净、有序、不嘈杂的夜市,这里几乎满足了我所有的期待。”家住附近的居民黄女士坦言,没想到夜市管理也能如此智能化。此外,夜市还联动天虹商场组建“商圈治理联盟”,借“翻身”地域IP打造特色文化,实现摊贩增收、居民便利、经济增长的多方共赢。
■短评
AI“穿街”赋能 治理融情增温
技术的价值,不在智慧系统的精密算法,而在街巷深处的呼吸。AI的终点也不是“无人”,而是“为人”。
过去,谈到基层治理,往往联想到人力物力的大投入;如今,新安街道把AI请进社区,曾经“看得见管不过来”的违停、“听得见劝不住”的噪声、“想得到帮不到”的独居老人,都有了可感、可及、可持续的解法。但这并非简单的“机器换人”,而是“治理”向“智理”的升级。
定向音柱把声音“锁”在广场内,既翩翩了汪阿姨们的舞步,也守住了社区居民的静谧环境;毫米波雷达在独居老人跌倒瞬间完成“15分钟救援链”,让远在他乡的子女多了一份笃定;智慧夜市的油烟监测屏实时跳动,摊主李先生抬头看一眼就知道该换油还是调火……
AI不是简单的替代人力,而是把人力从重复、低效、易起冲突的“体力战”中解放出来,把有限的时间和情感投入到更柔软的沟通、更精准的帮扶、更有人味儿的共创里。
(赵盼盼)
【社区工作者手帐】
夜市管理的“云守护”
坐标:“乐翻夜市”疏导点
讲述人:安乐社区城管工作人员 杨建深
◆深夜值班室的旧时光◆
凌晨00:15,第三个投诉电话划破寂静:“楼下的油烟又飘进家里了!”我抓起制服就往外冲,在摊贩与居民间来回劝说,就这样日复一日地上演……
我在安乐社区工作的13年里,3年前的日子几乎天天如此。新安街道天虹商圈作为辖区核心商业区,日均客流量达3万人次,流动摊贩扎堆聚集,占道经营、油烟呛人、噪声扰民成了老大难。那时的管理全靠“人盯人”,摊贩到底有多少家很难摸清,常常是累得直不起腰,居民的抱怨却没断过。
◆“乐翻夜市”治理新样貌◆
转机始于“乐翻夜市”疏导点的规划:智能设备陆续安装,管理系统上线运行,专业运营公司入驻统筹,甚至还特意增设了爱心摊位……这些变化,不仅让夜市换了新模样,更改变了我们社区工作者的日常。
现在,每个摊位都有了专属“电子身份证”,摊主刷脸就能出摊,经营数据全程留痕。一旦噪声超标、油烟浓度过高,系统会立刻发出预警,问题刚冒头就被盯上。我的工作也从“满场跑断腿”变成“屏上看数据”,从盯着摊贩劝改,变成与夜市管理方高效对接,效率提高了不止一倍。
特别彩蛋
为给困难群体搭把手,“乐翻夜市”专门留出20个爱心摊位,免租金、减杂费,既让经营秩序更规范,又实实在在托住了民生需求,夜市里的烟火气,多了份温度。
【AI治理放大镜】
假日名居里的“静境”法宝
每天早上8点,家住假日名居的王阿姨就会准时到4栋楼下的架空层和姐妹们一起跳广场舞。拿出U盘、插入音箱、播放音乐……一套行云流水的操作已成为王阿姨跳广场舞的标准“仪式”。“这个小区住的都是深航的工作人员,以前跳广场舞会影响到他们休息,现在有定向音柱,姐妹们就可以放心跳了。”
广场舞噪声扰民是小区治理的老大难问题。海滨社区积极探索智慧化管理和服务模式,在假日名居小区部署了8套定向音柱,利用声波定向传播技术,将声音“束缚”在一定空间范围内,实现“活动有声、居民无扰”,既为广场舞爱好者打造了一个即来即跳的舞台,也为小区居民打造了一个安静舒适的环境。
自部署定向音柱后,居民间以此产生的矛盾纠纷大幅减少,以往的“头疼事”变成“幸福事”。
乱摆卖行为“无处遁形”
每天一到办公室,海滨社区工作人员李文京就打开工作手机,查看“海滨智慧+”平台有无推送乱摆卖的工单。新增工单数显示为“0”,李文京就去忙活其他工作了。
“以前我们的工作人员一上班,就开着电瓶车去巡查路面有无商贩乱摆卖,耗时耗力,效率不高。”海滨社区党委书记王永生说。为了充分解放人手,全面提高工作效率,社区依托“海滨智慧+”平台,在16个重点区域部署34个智能摄像头,搭载AI算法和黑光技术的摄像头犹如一个个“智能哨兵”,24小时伫立在重点区域,黑夜监测效果也亮如白昼,一旦抓拍到乱摆卖等问题隐患,设备会自动语音喊话制止,同时通过“短信+App响铃”推送预警信息给就近工作人员。
自部署AI摄像头后,社区能够7×24小时监管辖区各个角落,一屏统览问题隐患,快速组织力量处置,乱摆卖现象无所遁形,露头就打,公共空间秩序得到重塑。
【新闻链接】
AI赋能民生 服务“提档升级”
①“AI+医疗”
宝安区上线全国首个区域医疗大模型平台“宝医数智”,以“技术赋能、服务惠民、产业升级”为定位,整合多元大模型、医学知识库及安全服务体系,上线八大类医院AI应用场景,全方位覆盖医疗服务的各个环节。发布《深圳市宝安区扶持人工智能引领大健康产业高质量发展若干措施》,攻坚精准医疗、康复机器人等关键技术,构建覆盖研发、制造、服务的全链条产业生态,让群众享受到更加优质、高效、便捷的医疗服务。
②“AI+教育”
宝安区构建以“宝教通”智慧平台为统领,贯通“基础网络、基础平台、云端学校”三大工程的“1+3”体系,形成数智赋能人才培养、融合教学、支撑评价的“智能+”数字化教育新生态。打造云端学校联盟,为学校提供AI教与学空间环境和基础应用平台,提供了10类应用服务,在全国率先引入人工智能视觉大模型和语言大模型。“减负增效”效果显著,教师平均每周备课时间有效缩减;作业批改、学情分析、家校沟通效能大幅提升,为宝安区广大师生提供多模态人工智能应用智能体工具及技术支持。
③“AI+政务服务”
宝安区创新打造“宝安区政务智能体场景开放展示中心”,以场景“经纪人”的角色为技术与应用“牵线搭桥”,以新需求驱动新场景,以新场景激发新技术,以新技术赋能新质效,推动实现“市民得实惠、企业有机会、城市更智慧”的三方共赢。AI机器人“小宝”进驻区政务中心提供夜间预约服务,同期设立“政务智能体场景开放展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