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泰州市姜堰区俞垛镇仓场村,有一座明初建筑风格的祖师庙,庙宇墙上挂着“苏中里下河叶甸区僧抗队旧址”牌匾。庙内,一株粗壮的古银杏枝繁叶茂,树影婆娑间,仿佛还能听见80多年前僧人们的呐喊。
80多年前,一群青年僧侣在国家危难之时,毅然脱下袈裟奔赴国难,以无畏的勇气和坚定的信念,演绎了一场侠气如虹、保家卫国的悲壮传奇。
他们,就是活跃在姜堰水乡的“僧抗队”,一支让日伪军闻风丧胆的水乡神兵。
“抗日救亡就是普度众生”
烽火催生“僧抗队”
翻开1982年江苏省民政厅编印的《江苏省革命烈士英名录》,僧悟芝、僧继才等名字赫然在列。这些名字的背后,是一段鲜为人知却又慷慨悲壮的历史——他们都是僧抗队的队员,用生命诠释了对国家和民族的忠诚。
1993年出版的《泰县志》记载,从1941年开始,日伪军在姜堰城周边展开大规模“扫荡”。1942年春,日伪军的铁蹄踏入里下河地区,当地百姓陷入水深火热之中。
当时的姜堰地区佛教兴盛,大小佛寺、庵堂多达380座。日军占领此地后,将寺院作为行动据点,烧杀抢掠,无恶不作,先后烧毁60多间民房,强奸30多名妇女,仓场庄东庙僧人金德泰惨遭杀害。日军的暴行激起了僧人们的强烈愤慨。
东庙僧人巨川目睹了这一切。巨川俗名张春谷,1918年出生于叶甸仓西村,因家境贫穷,自幼被送到东庙为僧。中共仓场支部书记金丽泉常借革命书籍给他,让他逐渐明白“抗日救亡就是普度众生”的道理。巨川深受触动,冲破“不妄开杀戒”的清规,决心投身抗日斗争。1942年8月,他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从一名佛教徒成长为坚定的革命战士。
1943年春天,镇江句容弥陀寺和尚法启(化名刚军)受党组织委派来到叶甸,暗地里向僧尼们宣传抗日卫国保寺的道理,鼓励他们团结御侮。刚军与巨川共同谋划,两人决定成立一支抗日武装。在他们的带动下,各寺庙的抗日烈火被点燃,僧人们压抑的怨气转化为高昂的抗日热情。
1944年10月中旬,巨川和刚军请示中共叶甸区委后,发动20多名僧人以做佛事之名集会,正式成立叶甸区僧抗会,提出“报国护庙,自筹经费,建立武装,团结抗日”的口号,周边寺庙僧人纷纷响应。
随后,叶甸区僧抗大队在仓场祖师庙成立并驻扎于此,刚军任大队长,巨川任副大队长,觉冶为中队长,叶甸区委选派盛必成任大队指导员;大队下辖三排,排长分别由僧人胜军、宝筏和广灵担任。小和尚们脱下袈裟换短打,丢下木鱼扛长枪,一支活跃在里下河芦苇荡中的水乡神兵就此诞生。
姜堰区史志办党史科科长蒋跃华介绍,僧抗队的活动旧址在俞垛镇仓场祖师庙。“文革”期间,大量庙宇被毁,而这座祖师庙幸运保存,2007年5月被姜堰市(现姜堰区)人民政府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
“菩萨保佑打胜仗,神出鬼没是神兵”
芦苇荡里的英雄传奇
“僧抗队,和尚兵。一个个,如天兵。菩萨保佑打胜仗,神出鬼没是神兵……”抗战时期,这首民谣在姜堰一带广为流传。
仓场村退休老教师沈志旺曾参与整理、核实僧抗队的历史。他说,建队初期,僧抗队人数不多、战斗力较弱,但凭借对水乡环境的熟悉,他们行动灵活快捷,划船或步行,一夜能行数十里,常忽东忽西捕捉战机,严惩敌顽。
僧抗队成立不久,得知马庄乡北曹桥的“还乡团”成员邰同友、李志田(诨名“杨泊子”)又回乡抓人,刚军等人决定奔袭抓捕。队员们跳上小木船,划子船悄无声息贴水如飞,几十里水路两三小时就到。当邰、李二人押着农民往港口走时,僧抗队如从天而降,一声断喝“不许动,我们是僧抗队”吓得二人瘫倒就擒。
几天后,僧抗队又夜惩从溱潼回乡的匪保长,智捕敌稽征员。一时间,从港口到周庄、从溱潼到茅山一带的敌寇人心惶惶,生怕撞上这群“神兵”。
此后,僧抗队从20多人发展到百余人,他们不再满足于小打小闹,开始准备更有影响的战斗。
1944年12月,僧抗队决定攻打花庄日伪据点。该据点建在独垛上,三面环水、设防严密。巨川与队员悟芝扮成渔民,驾船靠近据点,趁伪军弯腰抓鱼时,一人举枪喝止,一人夺下长枪,后续队员一拥而上,击毙巡岗班长,轻松拿下据点,伪军丢下十多具尸体仓皇逃遁。
1945年2月,日伪军周庄据点的“扩充队长”乔二经常下乡抢粮,绑票勒索30多名农民,民愤极大。僧抗队决心除害,巨川扮成收鸡蛋的商贩,在乔二醉酒夜行时将其处决,百姓拍手称快。
作为水乡神兵,僧抗队善用里下河河网密布的特点,在河底钉暗桩、水中拉铁网、河面撒稻草,构筑起抗击日寇的铜墙铁壁。1945年4月3日夜,巨川组织50多名队员和民兵,用这些“土办法”成功伏击准备借水路“扫荡”溱北区的伪军一个营,俘虏100多人,缴获汽艇1条、长短枪100余支,创造了以少胜多的战绩。
最传奇的当属西坂伦伏击战。1945年夏,僧抗队侦悉周庄据点的日伪军将“扫荡”西坂伦,提前设伏。次日7时许,150多名伪军乘10条木船进入伏击圈,被水草暗桩困住。巨川下令开火,伪军死伤惨重。此时,30多名日军乘汽艇增援,溃逃的伪军也掉头夹击。巨川一边命队员打击伪军,一边率主力匍匐接近日军汽艇,英勇还击并投掷手榴弹,当场炸死日寇小队长及数名士兵。日寇开足马力逃窜,伪军随后溃逃。此役,僧抗队以少胜多,缴获步枪8支、子弹千余发,威名远扬。
小木船是战马,芦苇荡是屏障,僧抗队不仅勇猛,更善用智慧。86岁的金钊大爷回忆,僧抗队员“水上岸上都能行”,被百姓赞为“百变神僧”,让日伪军闻风丧胆。
1945年8月18日,僧抗队配合区游击连攻打周庄据点。巨川带队员率先摸掉东门两个岗哨,队员们一拥而上,俘敌12人,缴机枪1挺、步枪13支,解放周庄镇。9月初,巨川与悟芝扮成菜农去港口镇,抓住前来买菜的伪军,审讯得知据点部署,助力游击连顺利收复港口镇。
“红色文化成为集体记忆的一部分”
流淌不息的精神长河
日本投降后,僧抗队于1945年底整编:部分编入溱潼县独立团,部分转做地方工作。巨川调任溱潼县武工队排长,1947年在解放柏林(今属兴化)的战斗中牺牲。
新中国成立后,刚军任镇江佛教协会会长,宝筏2005年去世(享年81岁),觉冶于2011年圆寂……他们的故事,被金钊、沈志旺等老人一遍遍讲给后人,成为仓场村乃至整个里下河地区的精神财富。
“僧抗队等红色文化已成为集体记忆的一部分。”俞垛镇仓场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张梅芳说,该村组织人员走访村内老人,收集、核实革命故事、英雄事迹等,全面梳理红色史料,对有价值的红色旧址进行修缮,打造小型纪念馆、陈列室以展示实物和史料,同时在村内设置红色文化墙等宣传栏。
村里还利用闲置空间布置红色主题展览,结合红色故事策划设计情景剧、研学路线,组织村民尤其是青少年参与重温历史等红色主题活动。不少村民主动担任红色故事讲解员,用生活化的语言传播本地红色文化。
如今,仓场村的祖师庙内,古银杏依旧枝繁叶茂,“苏中里下河叶甸区僧抗队旧址”牌匾分外醒目。这里已成为革命传统教育基地,电影《香河》曾在此取景,吸引不少人前来参观,感受那段历史的厚重。
村内的清净庵经过改造后,成为村情馆的一部分,向人们展示着仓场村的历史变迁和风土人情。村情馆内,蓑衣、斗笠、水车犁铧、马灯风箱等老物件静静陈列,无声地诉说当年的烽火岁月。此外,南北大街上的供销社、粮油店、理发店等“老字号”也陆续重开,这些充满怀旧气息的场景,不仅成为村民们重温乡愁的地方,还吸引了众多游客。
民富村美的新仓场村,如今稻田连片,河网如织,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烽火岁月铸就的红色基因,早已化作村民建设家园的动力。村民们继承僧抗队的爱国和奋斗精神,积极投身于家乡建设,让这片曾经饱受战火洗礼的土地焕发出新的活力。
80多年过去,里下河的水波依旧荡漾,仿佛还在传唱着那群和尚兵的传奇。僧抗队的队员们以行动证明:信仰可寄于经卷,亦可熔于烽火;慈悲可藏于佛心,更可昭于山河。他们的精神,将永远铭刻在历史的长河中,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为了国家的繁荣富强、民族的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