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誓言震山河 烽火照征程
——追寻八路军一二〇师的誓师出征抗日印记
渭南日报社记者 王能力 王珂
在陕西渭北高原的苍茫大地上,富平县庄里试验区永安村巍然矗立着一座镌刻着民族记忆的丰碑——八路军一二〇师抗日誓师纪念碑。
“这座纪念碑高19.37米,碑座高9.2米,寓意1937年9月2日那个永载史册的日子。”讲解员王丹轻抚着碑座四周的花岗岩浮雕,指尖停留在正面的那幅:“看,这就是当年八路军一二〇师举行抗日誓师大会的场景。”随着她的讲述,大家的思绪被带回到那段烽火连天的岁月。
八路军一二〇师抗日誓师纪念碑
1937年9月2日,中华民族最危险的时刻,由贺龙率领的中国工农红军第二方面军等部队改编的八路军一二〇师全体将士,在这里立下“不把日本强盗赶出中国,不把汉奸完全肃清,誓不还家!”的铮铮誓言。这誓言如惊雷炸响,随后化作东渡黄河的滚滚铁流,奔赴华北抗日前线。
80多年后的今天,站在19.37米高的纪念碑下,仰望那些在浮雕中定格的身影,仿佛听见了当年的战马嘶鸣、军号嘹亮,看见了万千将士们振臂高呼、热血沸腾的壮观场面。
在八路军一二〇师抗日誓师纪念地,讲解员王丹向参观者讲解一二〇师抗日事迹
“当兵就要当红军,处处人民来欢迎”
西安事变后,为了制止新的内战爆发,中共中央命令红军主力部队集中在渭北地区待命。由贺龙率领的红二方面军于1936年12月20日进驻富平县的庄里、华朱、肖华一带,开启了为期8个月的全面整训历程。
“红二方面军等部驻防在富平是有原因的。”富平县延安精神研究会会长王全峰多年来一直从事八路军一二〇师历史研究工作,多次深入八路军一二〇师战斗过的地方考证,编著相关书籍多部。他说,富平北依群山峻岭,南俯渭河平原,进可直逼西安,退可封关踞隘;其次,富平物产丰富,商贾兴旺,是驻兵养兵的好地方;第三,富平有着悠久的革命传统,特别是近代,涌现出了一大批爱国爱民的仁人志士和党的先锋战士,拥有雄厚的群众基础。
红二方面军到达庄里后,除了进行紧张的整训外,还大力开展抗日救亡宣传,每到一地,就张贴布告、刷写标语,派干部深入群众,通过召开军民大会、座谈会、联欢会等形式,宣传中国共产党的抗日主张,发动群众抗日救国。
“这些行动极大地激发了富平儿女的爱国热情,形成了参军报国的热潮,当时富平就有许多青年报名参加了红军,出现了许多父送子、妻送郎、兄弟互送的感人场景。此外,老百姓还主动为红军送粮、做鞋、照顾伤员。”中共富平县委党史研究中心主任聂芳芳说,当时庄里传唱着“当兵就要当红军,处处人民来欢迎。指挥员战斗员是一样,没有人来压迫人”的歌谣。
“红二方面军不仅是一支战斗部队,更是一台播种机。”聂芳芳介绍,“红二方面军在富平期间,派出大批干部深入农村开展群众工作,短短半年时间就帮助恢复和新建了南北韩、赤兔坡、臧村、到贤、昌宁、曹村等6个党支部,新发展党员60余名,壮大了富平党的力量,为翌年富平县工委的建立打下了基础。”
“打到敌人后方去,直抵黄龙府”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后,国共实现第二次合作。8月25日,中共中央军委发布关于中国工农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的命令,朱德任总指挥,彭德怀任副总指挥。八路军下辖第一一五师、第一二〇师、第一二九师3个师。
八路军东渡黄河出师抗日纪念碑
红二方面军所属部队与陕北红军第二十七军、第二十八军及独立一、二师,总部特务团、赤水警卫营合编为八路军一二〇师。贺龙任师长,萧克任副师长。下辖第三五八、第三五九两个旅,教导团和5个直属营,全师约1.4万人。
1937年9月2日,八路军一二〇师在庄里镇永安村举行抗日誓师大会。八路军总指挥朱德专门赶来参加大会。他说:“毛主席说了,红军改成国民革命军,统一番号是可以的,但是有一条,一定要在共产党的绝对领导之下!”朱德激励全体将士“打到敌人后方去,打到鸭绿江,直抵黄龙府,与诸君痛饮!”贺龙宣布了总部关于八路军一二〇师干部任命的命令。宣布之后,摘下红军军帽,把它高高举过头顶,挥动了几下,充满感情地说:“红军兄弟们,我们现在改编为抗日的八路军,都要摘下红军帽上的红星。我们军帽上的红星,是革命的象征,我们一定要把它保存好!”他接着说,“为了团结抗日的大局,我们要换上国民党的帽徽。那帽徽是白的,可是,我们的心却永远是红的。不要忘记我们还是红色的军队。”
朱德在誓师大会上讲话
朱德和贺龙的讲话深深地震撼了在场的每一个人。掌声、歌声、口号声、军号声如山呼海啸此起彼伏,千万只臂膀高高举起,像竖起一座坚不可摧的铜墙铁壁。全体将士庄严宣誓:“不把日本强盗赶出中国,不把汉奸完全肃清,誓不还家!”
八路军一二〇师誓师出征会场
次日,一声嘹亮的军号声划破黎明的长空。庄里镇传来阵阵喧闹声,街道两旁站满了群众,他们运来粮食,肩挑猪肉,手捧米酒,为勇士们作最后的壮行。到了出发时间,贺龙飞身跨上战骑,率领着将士们,唱着激昂的战歌,高呼着“打倒日本帝国主义”的口号,踏上东进的征程。
当部队路过蒲城县城时,各界群众和商人搭起牌楼,敲锣打鼓,鸣放鞭炮,欢迎群众和部队指战员的口号声此起彼伏,救亡歌声和锣鼓声响成一片,场面极为壮观,情景异常动人。经过一周的行军,部队途经蒲城、白水、澄城、合阳等县后,于9月10日到达韩城芝川黄河渡口。
“把日本侵略者赶出中国去”
从1937年8月下旬至10月上旬,八路军总部及所辖第一一五师、第一二〇师、第一二九师主力顺利在韩城芝川渡口登船,东渡黄河,奔赴华北抗日前线。
八路军为什么选定韩城渡河?这是深思熟虑后作出的决策。
“芝川黄河渡口自古以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有着非常特殊的地理位置。这里河面宽阔,水流比较平缓,摆渡相对安全。而且,韩城当地的党组织能力强,群众基础很好,粮食物产丰富,有利于隐蔽又安全地进行渡河。”韩城市政协常委、原副秘书长董群艺告诉记者。从2014年开始,他便开始研究韩城的抗日战争历史。
韩城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和扎实的工作基础。1927年10月,韩城就建立了第一个党组织——中共范家庄支部委员会,为韩城人民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八路军的到来,更是将这星星之火全面点燃,让革命的火焰熊熊燃烧。
1937年8月,中共陕西省委常务委员赵伯平前往韩城联系八路军东渡事宜。由当时的中共韩城县委配合国民党韩城县政府筹集了100余条渡船,调集了1000多名船夫,并派中共党员、船工徐岱云负责调派船工工作,将调集的船只、船工编队,做好部队渡河出发的准备工作。
当时八路军总部及各师主力有序出动,因此到达韩城的时间先后不一。部队等船过河,就在芝川一带驻扎。虽然八路军在韩城只停留了短暂的时间,但在各村驻扎时非常体恤群众,他们帮助群众担水扫院、挑土垫圈。当地群众也主动给军队送粮送草、做鞋袜……因连续阴雨,渡口一带的路十分难走,群众从家里拿来木板、门板,统一送到渡口,铺在黄河边,搭在船舷上,方便战士上船渡河。在部队出发渡河前,送行的群众高呼:“打倒日本帝国主义”“把日本侵略者赶出中国去”……天地间,口号声连成一片。
群众从家里拿来门板、木板,方便战士乘船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时任中共关中特委书记的习仲勋,不仅领导关中军民为主力红军提供了有力的后勤支援,还紧急选调500多名政治军事素质过硬的陕甘红军指战员,组成一个补训团,编入刚成立的八路军一二〇师。这也是一二〇师成立后补充的第一批有生力量。
八路军于韩城东渡黄河后,进入山西省境内,奔赴华北抗日前线,一系列军事活动粉碎了日本帝国主义“三个月灭亡中国”的狂妄企图,极大地提高了中国共产党和八路军的威望,激发了全国人民的抗日斗志,树立了抗日必胜的信念。
王全峰说,红军改编誓师东渡抗日,有着重要历史地位和重大意义,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以民族大义为重,决意救亡的民族自信和责任担当,是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紧要关头的重大抉择,是中共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主张的重大胜利,是中国工农红军前途命运的重大转折,更是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大贡献。
黄河奔腾,英雄不朽。如今在韩城市芝川镇黄河岸边的台塬上,同样矗立着一座庄严而雄伟的纪念碑——八路军东渡黄河出师抗日纪念碑。
“纪念碑由3个高大的竖向碑体和8个船型基座组成,碑体寓意当年东渡黄河的八路军第一一五师、第一二〇师和第一二九师3个主力师;碑体下为曲面党徽,将3个主碑紧密联系在一起,寓意八路军3个主力师由党统一领导是取得胜利的保证,基座寓意扬帆东渡的八路军。整个纪念碑高、宽均为12米,寓意‘双十二’事变促进了国共合作……”在八路军东渡黄河出师抗日纪念碑前,讲解员朱娜介绍。
一件件珍贵的革命文物,一张张真实的史料照片,无声地诉说着那段英勇无畏的历史。每年都有数以万计的参观者来到八路军一二〇师抗日誓师纪念地和八路军东渡黄河出师抗日纪念园,缅怀历史,传承精神,汲取力量。
岁月纵已远逝,历史永远铭记。不仅为镌刻过往的荣光与牺牲,更为将那不朽的精神血脉注入时代的脉动,恒久奔涌。
(本版照片均为资料照片,由中共富平县委党史研究中心、八路军东渡黄河出师抗日展览馆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