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短信验证登录
60s后重发
提交验证平台将为您自动注册账号,代表您确认已阅读并同意《宝安湾用户协议与隐私条款》 《宝安湾用户隐私保护政策》
返回

宝安口述史(第二季)| 文琰森:七秩传承将七星狮从松岗舞向世界

2025-07-21 07:33 来源:宝安湾


人物简介


文琰森(艺名为文琰),男,生于1938年2月,祖籍宝安区松岗山门村,为文天祥第26代侄孙。松岗七星狮舞的第二代传承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狮舞(松岗七星狮舞)代表性传承人。文琰森8岁接触狮舞,9岁正式拜“七星狮”传人焦贤为师。30岁起先后在香港地区、东莞、宝安等地招收弟子。晚年定居宝安后,文琰森在松岗街道成立“山门文琰醒狮培训社”,专授七星狮舞,该社先后培训了来自广东及多个省份的3000多名弟子,已成为深圳及香港地区声望很高的狮舞门派,是宝安松岗的一面文化旗帜。

 



1.jpg


/ 口述时间 /

2024年8月20日


/ 口述地点 /

松岗街道山门文琰醒狮培训社


/ 本期采写 /

何艳


/ 本期摄影 /

刘安邦 李雅静 陈建壬


我叫文琰森,宝安区松岗山门村人,作为文天祥第26代侄孙,自8岁被街头铿锵的锣鼓声与灵动的狮影吸引,9岁正式拜入松岗七星狮舞第一代传承人焦贤门下,至今已与松岗七星狮舞结缘78载。这78年来,我从举着破筐模拟狮头苦练基本功的小学徒,成长为足迹遍布粤港、欧洲等地授艺的非遗大师;从文氏宗祠义务教学的狮舞青年,到创办“山门文琰醒狮培训社”培育3000余名弟子的传承者。最让我骄傲的,是将这门流传百年的传统技艺,发展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让松岗七星狮舞的鼓乐与狮影发扬光大,成为深港文化版图上永不褪色的印记。


源起松岗世代传承 七星狮舞声名鹊起


我的家乡松岗街道是岭南文化名镇,历史源远流长。自古就是深圳的西部中心和有名的商埠之地,这里物产丰富、商贾云集。100多年前,松岗人民在节假日或庆典上,就会用简单的木和布或纸片扎成狮子,敲锣打鼓,翩翩起舞,庆祝丰收、表达喜悦,舞狮逐渐成为松岗人喜爱的一项重大民俗活动并兴盛起来。后来,为纪念文天祥而举行的赛龙舟在文氏族人聚集的松岗发端,松岗七星狮舞也在此兴起。周边地区很快响应,一经发展,历年不衰。

 

岭南人习惯性认为舞狮有驱邪镇妖之效、如意吉祥之兆。逢年过节,嫁娶生子,请醒狮团敲锣打鼓,穿村过户舞狮助兴,已成为必不可少的风俗。对老百姓来说,能在狮舞团里舞狮,是一件很威风的事情。


我是文天祥的第26代侄孙,性格好动,又比较调皮,从小就喜欢看人舞狮。我的哥哥在狮舞队里打镲,我经常跑去哥哥所在的狮舞团看他们表演和练习。由于我不是正式弟子,狮舞队在室内训练时,我就只能躲在窗边看;狮舞队在室外表演时,我个子矮,就找棵最近的树,爬到树上看,这样便可以看到“狮子”的表演全貌。这样耳濡目染了一年,原本就对狮舞和武术有浓厚兴趣的我,对狮舞动作已经比较了解,也就是在这时,我得到“七星狮”传人焦贤师傅的注意和肯定。


1947年,刚满9岁的我,正式拜“七星狮”传人焦贤师傅为师,艺名为“文琰”。焦贤师傅是松岗七星狮舞第一代传承人,在新中国成立前一直在松岗、公明及东莞一带传授武术和七星狮舞。师傅掌握七星狮舞的各种套路和舞蹈动作,并熟悉伴奏鼓乐及锣、鼓、镲等各类乐器的应用,武术功底了得。


拜入师门后,我发奋苦练,虽然年纪是最小的,但师傅对我的要求一点都不马虎。高强度的训练让我一天下来全身酸痛,身上脸上还有各种淤青红肿。特别是刚入门时,师傅带着我练基本功,扎马步、“吊马”(金鸡独立),经常一个“吊马”就吊半天,单就这个“吊马”练了半年。“狮头”珍贵,我还未够资格舞“狮头”,于是每天就举着一个破筐,模拟狮头练习各种套路和舞蹈动作,刮得一身破损。


我跟着焦贤师傅学艺,经过多年艰苦练习,陆续掌握了七星狮舞的各种套路和舞蹈动作等核心技艺,并熟悉伴奏鼓乐及锣、鼓、镲等各类乐器的应用。在陆续学了10年后,有一天,师傅对我说,“你可以出师了。”


走出国门跨越山海 学徒遍布世界各地


我出师后不久,就跟随大哥离开松岗山门村,到香港定居。我在香港找到一份正式的汽车维修工作,在谋生之余,我不忘研习七星狮舞,深夜下班回家的路上也都会练习舞步,边走边舞。生活担子很重,但我练习时根本感觉不到疲累,各种舞步已经和我融为一体,成为身体记忆的一部分,自然而然就做出来了。


香港很多人都知道我对舞狮的痴迷,很多香港人都慕名而来找我拜师学艺。在生活逐渐稳定后,我开始在香港教授七星狮舞,七星狮舞也由此正式在香港落地生根。


1975年,文琰森在香港文氏宗亲会(新界)正气堂记录七星狮步法。

 

我起初是在文氏宗亲会(新界)正气堂教学,后来又陆续在香港元朗、桃园围、屏山、围村、流浮山等地收弟子,最多时有50多人同时在跟我学。当时我教狮舞全都是义务教学,没有任何收费,就是凭着内心的一腔热血,想让更多的人学会狮舞,这样不但可以强身健体,还可以将狮舞文化传下去。当时香港也有很多人移民国外,我常常鼓励移民的弟子将七星狮舞带出国门、发扬光大。比如弟子文英纳,就将七星狮舞带到了欧洲,很受华人和当地群众欢迎,我后来也亲自到英国、荷兰,在当地传授七星狮舞。


1973年香港新界白毛照师公诞,香港太平绅士为文琰森颁赠锦旗。

 

一直到上世纪90年代初,我回到内地,在离松岗不远的东莞虎门富民醒狮队任舞狮教练。这个时候,我主要在东莞太平、虎门、长安一带收徒教学,仅在东莞就收了80多名学徒。


当时为了更好地传授狮艺,我自筹资金7万多元,在我的老家松岗街道山门社区成立“山门文琰醒狮培训社”,并在松岗山门、东方水围、红星等村招收新学员,采取培训练习与讲座教学形式传授狮艺。从第一次教授七星狮舞到现在,我教了40多年七星狮舞,先后培养了3000多名弟子,也将松岗七星狮舞发展成为声望很高的狮舞门派。我觉得,我没有辜负焦贤师傅对我的一番教导。


演活斗蛇绝艺 传统技艺的时代创新


七星狮舞虽没有跳桩,但追求形态之美。我小时候学习七星狮舞时,师傅只教授了我基本的步法和套路。后来在几十年的表演和研习中,我在传统七星狮舞的基础上,通过巧妙构思,自创了“狮子书法”“踩砂煲”“狮子开椰子”“狮子斗蛇”等表演。如今,松岗七星狮舞已发展有二十多种步法与套路。

 

20世纪70年代末,文琰森在香港龙泉酒店表演。

 

时代在发展,教学之余,我也十分注重对七星狮舞的记录、研究和传承。我们将松岗七星狮舞归属于南狮中的一支,它的特点是鼓乐雄壮、动作威猛。表演前的“净手、点睛、拜堂”和“大头佛”带着“狮子”行三拜九叩礼等习俗,都和我们的生活习俗息息相关。


岭南一带较为流行的是“三星狮”,松岗七星狮舞与之相比区别在于伴奏鼓乐的节奏、步法和造型。鼓乐上,“三星狮”的鼓声为五拍,“七星狮”为“七点半鼓”,即七拍半(在乐队起引领作用的鼓点总是后半拍进入)。步法上,“三星狮”为“低马”,讲求高桥大马;“七星狮”讲求步法,有狮子步、遛马步、彪步、麒麟步、八马朝头、关公看书等多种步法。造型上,“七星狮”更加丰富多样,如狗形、鹤形、伏虎形等。七星狮舞的表演者讲求基本功底,表演起来既虎虎生威、气势恢宏,又身手敏捷、灵敏巧妙,极具观赏性。


七星狮舞在舞法上还分为“武狮”和“文狮”两种,有几十种舞法,包括斗(逗)蛇、斗(逗)蜈蚣、逗螃蟹、逗鲤鱼、踩砂锅(煲)、狮子书法等。其中,“武狮”中最具代表性、最重要的舞法是“斗(逗)蛇”。过去,每逢舞狮队伍进村,村民往往以“毒蛇拦路”——开始时,是将扁担、木棍、布条等工具摆成蛇的形态摆放在村口。后来七星狮舞逐渐将难度升级,演变为斗活眼镜蛇(俗称过山风),也就是“斗(逗)蛇”。以真实打斗为主,借此考验舞狮者的胆量和狮艺。


20世纪60年代末,香港元朗天后诞巡游。

 

在香港授艺的时候,我就研创、演活了这个“斗蛇”绝活,这对舞狮者要求颇高,既要注意安全,又要顾及套路。我曾与自己饲养的眼镜蛇一起表演了“松岗七星狮”斗蛇绝技,引得满堂喝彩。可惜,因为“斗蛇”有一定危险性,且蛇也是受保护动物之一,这项斗(逗)活蛇的表演如今不可以真实呈现。如今,“斗(逗)蛇”的套路偏向逗弄、嬉戏,更多以假蛇代替。


推动非遗进校园 青春传承守护狮舞未来


告老还乡后,我越来越认识到,把松岗狮舞传承下去的重要性。几十年前,我们狮舞队的师兄弟都以“上台演出”为荣耀。时过境迁,看的人多,学的人少,学舞狮毕竟是一个体力活,还要求有武术功底,学的人并不多。要能沉下心,吃得住苦,耐得住寂寞,还要有一定的悟性,好苗子比较难挖掘。我们的队员都已经不年轻了,如果再不吸引更多的年轻人加入,将来会影响到七星狮舞的传承和发扬。


我舞了一辈子的七星狮舞,可以说七星狮舞已经成为我生命里最重要的一部分,发扬它、传承它,让更多人认识它、喜欢它,是我们作为松岗七星狮舞传人的责任,我既这样要求自己,也这样要求我的弟子。


我在松岗成立“山门文琰醒狮培训社”后,宝安区松岗街道对这一本土发源的传统文化瑰宝非常重视,很快就启动了“松岗七星狮舞”申报非遗项目工作。几年来,为了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工作,松岗街道累计投入100多万元,建立起七星狮舞队,招募和训练本地青年和外地有志学艺的优秀学员,同时编排反映该项目起源和保护传承情景的舞蹈《心传》,出版了两套松岗七星狮舞教材,多次组织演出宣传,获得专家和市民群众的肯定。


我们和政府竭力保护、传承和发展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仅是对这一土生土长的传统文化的一种敬畏,更多的是想把它传承下去,给后人留下一笔宝贵的“财富”。


说到这里,我要提下我的小女儿文正儿,她是七星狮舞的第三代传人。我有几个子女,原先是不想让这个最小的女儿进入舞狮这一行。但文正儿8岁那年便无师自通,在狮舞队连续三天担任击乐手,几乎没有出错,在狮舞上展现出极大天赋。她自己也非常喜欢狮舞,由此踏上传承七星狮舞的路。她从舞狮助教做起,到正式担任教练,一直帮助我传播七星狮舞。特别是在松岗街道发起的“非遗进校园”项目中,她主动担当多所学校的狮舞教练,并每年开展“醒狮暑期班”,让更多对醒狮有兴趣的小朋友加深对七星狮舞的认知。


如今,松岗的狮舞文化已十分浓厚。在深圳这个现代化的城市,大家遇到好事或是大型节庆,会想到以舞狮庆祝,我就感到高兴。


采访手记


为非遗传承打开更多的窗


伴随着锣鼓声响起,“狮子”入场行三拜礼,然后从离桥前三米距离起步,探索桥头、箭步上凳……在宝安区松岗街道“山门文琰醒狮培训社”内,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狮舞(松岗七星狮舞)第三代传承人文正儿正在指导弟子们练习七星狮舞的表演套路——“狮子过桥”,在鼓声起承转合间,“狮子”来回跳跃,过桥时的神态尽致呈现。


松岗七星狮舞作为融合了岭南民俗的民间艺术,逾风雨、经时事,见证了岭南大地历史文化的交融变迁。从光绪年间在松岗发端,到上世纪80、90年代在宝安、东莞、香港等地兴旺,再到如今在宝安松岗街道落地生根,成为岭南响当当的狮舞门派,可见七星狮舞着实蕴含魅力,一代代的传承人功不可没。为推动七星狮舞这一非遗传承,宝安区及松岗街道同样不遗余力。从2008年列入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到2011年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松岗七星狮舞仅用了4年时间。2012年,松岗在全市率先开展“非遗进校园”活动,将“松岗七星狮舞”非遗项目带进松岗二小,使非遗文化得以在下一代中传承和发展。这一举措实现了文化和教育的完美结合,开辟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的崭新路径。


非遗于城市是文脉流韵,于市民是精神家园,于游客是形象窗口,于发展是文化力量,加大非遗保护和传承研究已成为社会常态。宝安区非遗保护传承的成效有目共睹。但正如文琰森所担忧的,现在学习七星狮舞的年轻人越来越少,除了学习艰苦外,生活环境改变以及适应度、宣传度不够也是原因之一。面对席卷而来的科技浪潮,七星狮舞也应顺时应势,守正创新,抓住时代发展的机遇,如通过短视频平台传授展示技艺,以年轻人喜闻乐见的方式传播狮舞。


保护和传承七星狮舞等非遗文化,关键在人。不仅要加强人才队伍建设,还要建平台、搭梯子,只有为非遗传承打开更多的“窗”,不断拓宽社会认知度,非遗文化才能更好地传承下来、发扬开去。(何艳)


出品 | 宝安区政协 宝安日报社

总策划 | 姚刚

策划 | 杨雁

监制 | 王剑锋 刘宗恒

统筹 | 王文杰 郑礼军 李爱华

执行 | 张剑峰 王梦郁 柯振涛 何冬英

 

关于我们

宝安湾隶属深圳市宝安日报社。《宝安日报》作为深圳报业集团子报,承担宝安区、龙华区、光明区三区机关报职能,兼具社区报特点,是宝安区、龙华区、光明区党委、政府指导全区工作的重要舆论阵地。目前,宝安日报社正致力于打造中国优质的县区级融媒体,守正出新,砥砺奋进,明确了“讲好大宝安故事,发出大宝安声音,展示大宝安风貌,唱响大宝安自信”的总基调,坚持正能量、高格调、鲜活趣,深受广大市民的喜爱。

联系地址:广东省深圳市福田区景田商报路2号新媒体大厦17层

联系电话:0755-29454525

粤ICP备2020138679号-1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sng@szpgm.com

举报电话:0755-839069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