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光明新闻全媒体记者 练洁雯 文/图
近日,大众点评2025年“必吃榜”揭晓,三组数据耐人寻味:上榜餐厅中,烟火小店占比近80%,十年以上老店超40%,近六成为城市特色商户。曾几何时,网红店前排起长龙只为打卡;如今,风向悄然转变。那些藏在深巷、不事张扬、招牌甚至略显陈旧的老店与小摊,反而成了榜单上的宠儿。这“回归本心”的美食趋势,恰似餐饮江湖破局“内卷”的一剂良方——食客们用味蕾投票,将信赖投向了时光淬炼的本真味道。
老味道的韧性:时间熬煮的“光明魂”
光明美食的根脉,深扎于“农场三宝”的沃土,却在时代奔涌中枝繁叶茂。当科学城的玻璃幕墙折射未来之光,光明的美食版图亦在传统与创新的激荡中日新月异。
●光明乳鸽:一只鸽子的“深圳叙事”
光明乳鸽。
1983年,光明招待所敞开大门,一道红烧乳鸽自此香飘四方。四十余载光阴流转,这道伴随特区成长的美食,早已超越了味蕾体验,升华为开拓、坚守、包容的深圳符号。皮酥肉嫩间,咀嚼的是敢闯敢试的锐气,亦是岁月沉淀的温情。
●烧鹅濑粉:街头巷味的“金鹅银濑”
烧鹅濑粉。
“珍珍烧腊”自1982年炉火不熄,烧鹅烧鸭的馥郁香气是几代光明人记忆的锚点。“珍珍的烧鸭汁,够我吃两碗饭!”本地食客的赞叹道出最朴素的满足。火候精准、皮脆肉嫩、蘸汁点睛,这四十年如一日的坚守,让珍珍成为街坊心中无可替代的情感纽带。
而在下村市场,“新强记”的烧鹅香也已飘荡24年。“小时候爸爸带我来,现在我带儿子来。”本地居民陈先生的话语勾勒出三代人的味觉传承。每到饭点,门口排起长龙,熟客们用粤语熟练点单,濑粉滑润,烧鹅油亮,扯开腿肉时那“咔嚓”一声的脆响,是无数人甘愿驱车奔赴的满足瞬间。无需华丽招牌,一碗扎实的烧鹅濑粉,便是光明烟火气的生动注脚。
●百年饼香:数代人指间的匠心传承
开在公明老墟的泰兴老饼家。
“泰兴饼家”在昔日公明老街大同茶楼旧址重焕生机,佘锡伟承袭家族三代手艺,老婆饼、鸡仔饼、蛋黄酥……每一枚广式酥饼都饱含手工的温度。“新光饼家”的金华火腿月饼,凭借近三十载的坚守,其制作技艺已列入区级非遗。酥皮包裹的不只是馅料,更是光阴的醇厚与匠心的重量。
光明区“非遗”月饼——新洸月饼。
新滋味的活力:多元交融的“新江湖”
光明美食的江湖,深植于老字号的根脉,亦蓬勃于新元素的枝桠;既有老字号的定海神针,也涌动着鲜活的时代浪花。这片烟火之地,绝非固守陈规的孤岛,而是包容万象、生机勃勃的沃土。
●归侨风味:一碗粉里的家国印记
余记的越南肠粉。
藏身光明大街巷弄的“余记餐厅”,是当之无愧的光明美食“顶流”。1979年,光明华侨畜牧场迎来数千越南归侨。次年,余雪萍姐弟创办“余记”,肠粉、粽子、春卷、檬粉……这些带着异域风情的家乡味,成为归侨们抱团取暖、融入新家园的味觉慰藉。四十多年过去,余记的烟火里,依然升腾着那段特殊岁月的集体记忆与浓浓乡情。
●古早面包:街角飘香的“解忧密码”
河心北路的“金稻田面包屋”,门面朴素却常年霸榜热门。开业于2000年,它是无数80、90后光明孩子的“解忧杂货铺”。二十余年不变的装修与亲民物价,每日新鲜出炉的面包蛋糕和饮品小吃承载着街坊邻里的日常温暖,是时光带不走的亲切滋味。
●精品咖啡:山野间的自然回响
当虹桥公园绿意葱茏,“山顶一号”咖啡馆静立其间。它不止于一杯饮品,更以云南高黎贡山为起点,践行“从种子到杯子”的全链条理念,将生态种植与光明虹桥的绿色脉络相连。于此啜饮咖啡,是感官的享受,更是回归自然、寻求身心平衡的诗意栖居。从长圳社区“十一巷咖啡”的初试啼声,到如今精品咖啡的遍地开花,折射出光明年轻、开放、国际化的新气质。
●百味争鸣:舌尖上的“光明地球村”
光明美食江湖的壮阔,远非“多元”二字可尽述。它是一场跨越地域、穿越时空的舌尖交响,在科学城的创新脉搏与老街巷的烟火底色上,奏响一曲包容万象的“地球村”乐章。
传统粤菜,作为这片土地的味觉基石,其清鲜本味与精致技法从未褪色。然而,光明的餐桌早已不甘于单一。走进蓝鲸世界、万达广场、大仟里购物中心,可以体验到湘菜的“泼辣”带着山野的豪气,川菜的“酣畅”麻香交织,淮扬菜的“清雅”如江南水墨,徽菜的“醇厚”则似时光窖藏带来悠长的回味……不同地域饮食文化在光明土壤上有机融合。
东南亚美食冬荫功海鲜锅。
光明的国际化气质,也在餐桌上被展现得淋漓尽致。精致的西餐厅里,牛排的焦香与红酒的醇厚交织;日料店的吧台前,师傅手握寿司的专注是对食材的尊重;东南亚料理则以其酸辣鲜香,带来热带海风般的清爽体验;星级酒店的自助餐汇聚全球珍馐,提供仪式感满满的味蕾盛宴……它们丰俭由人,包罗万象”,可以身处豪华酒店的顶楼,也可深藏于居民区的“宝藏小店”,这种从顶级料理到街头小吃的无缝衔接,恰恰是光明美食江湖最迷人的生态——它既有追求极致的匠心,也不失抚慰人心的日常。
西餐厅里的瀑布芝士牛排。
2024年,光明区限上餐饮企业(年营业收入200万元以上)达62家,较2020年底激增42家,增幅高达210%!餐饮营收更是实现了128.5%的惊人增长。这组跃动的数字,是光明美食江湖蓬勃生机最有力的注脚。它不仅仅是店铺数量的增加,更反映了人口结构的多元化(大量科研人才、国际人才的涌入)、消费需求的升级。越来越多的创业者选择在光明扎根,用诚意和手艺在这片包容的“地球村”里开疆拓土。他们凭借独特的风味、稳定的品质和浓浓的人情味,在食客心中赢得了口碑,也共同构筑了这片抵御“流量内卷”、充满韧性与活力的美食热土。无论来自何方,口味如何,总能找到属于自己的一味江湖。
守味求真:烟火江湖的破卷之道
作为资深吃货,我常年觅食于光明的大街小巷。当“卷流量”“卷好评”一度让餐饮业迷失于算法的漩涡,光明这片美食江湖却以最质朴的方式给出了回应——不卷浮华,只卷真味;不追虚名,只守本心。
真正的美食,生于预制菜流水线之外,藏在街头巷尾的烟火深处。它是光明招待所老师傅对火候分秒不差的把控,是珍珍与新强记数十年如一日对烧腊配方的守护,是泰兴、新光饼家掌心揉捏的温度,是余记对归侨风味的执着复刻,是金稻田面包屋二十载不变的新鲜烘烤……手艺人们用掌温焐热时光,以敬畏之心对待食材,这份“笨拙”的坚持,恰恰是穿透喧嚣、直抵人心的终极力量。
光明科学城的摩天大厦在不远处闪耀,而巷弄深处,这些“笨拙”坚守的食肆,如同城市的毛细血管,输送着最本真的生命力。它们不追逐流量风口,只相信时间的力量——以十年、二十年、四十年为刻度,将“用心”二字细细熬进每一份食物。
“从小吃到大”“十年守一味”“坚守烟火气”——这些食客评价里的高频词,正是对这份坚持最动人的嘉奖。食客们跋涉而至,排起长队,不仅是为一口地道滋味,更是为追寻那份被时光验证的安心,为触摸城市最真实温暖的肌理。
当科学城的创新脉动与老街巷的烟火气息在光明交相辉映,这座城市的性格在餐桌上展露无遗:既能以先锋姿态拥抱未来,亦能珍视、守护那些用时间慢炖的温情与记忆。光明的美食江湖,就在这新与旧的交响、快与慢的平衡中,升腾起最抚慰人心的烟火,书写着独一无二的舌尖传奇。
浮华褪去,唯真诚与时间不可辜负。这升腾的烟火气,终将沉淀为一座城市最温暖、最坚韧的文化地标。(练洁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