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短信验证登录
60s后重发
提交验证平台将为您自动注册账号,代表您确认已阅读并同意《宝安湾用户协议与隐私条款》 《宝安湾用户隐私保护政策》
返回

科学城学术双子星成为创新双引擎 中山大学深圳校区与深圳理工大学为光明发展注入科创源泉

2025-07-24 07:52 来源:宝安湾

光明新闻记者 熊丹丹(图片均为资料图片) 

 

在深圳这片改革创新的热土上,光明区作为粤港澳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先行启动区,正以蓬勃的生机书写着新时代的科创篇章。这里创新动能激荡,发展活力迸发,而更令人瞩目的是两座拔地而起的“学术高峰”:中山大学深圳校区与深圳理工大学。它们如同璀璨的双子星,在鹏城北部交相辉映,锻造闪耀粤港澳大湾区的智力引擎。


深圳理工大学。

 

科学城的“学术双核”:两所大学的战略布局与特色


光明科学城的高等教育版图上,中山大学深圳校区与深圳理工大学以截然不同的基因,共同构成源头创新的双引擎。


中山大学深圳校区作为百年名校在湾区的延伸,其建设堪称“深圳速度”的典范。2015年,中山大学与深圳市签署共建协议,2018年深圳校区启动建设,2020年首批学生入驻,短短几年间,17个整建制学院在此落地,中山大学附属第七医院开业。学校布局建设临床医学、基础医学等23个一级学科,其中临床医学、药理学与毒理学等8个学科领域已进入ESI前1‰。深圳校区学院支撑建设的数学、生态学等9个学科入选教育部新一轮“双一流”建设名单。根据2024年软科中国最好学科排名,深圳校区参与建设的23个学科中有12个排名全国前20位。


深圳理工大学,这所由中国科学院与深圳共建的新型研究型大学,是继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上海科技大学后,中国科学院在国内设立的第四所大学。依托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的科研底蕴,学校聚焦“新工科”“新医科”,首批建设生命健康学院、合成生物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控制工程学院、生物医学工程学院、材料科学与能源工程学院、药学院、算力微电子学院七大学科交叉专业学院。


办好高等教育是强化科技创新的重要源泉,高水平大学是科技创新的前沿阵地。两所大学虽路径不同,却承担相同使命——成为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创新极核”。


从基础教育到高等教育:打造“全链条”育人生态


光明科学城教育生态显著特点之一,就是高校资源向基础教育延伸。两所大学不仅培养本科生和研究生,还与地方政府合作,打造从基础教育到一流大学“全链条”教育体系,光明区居民可在家门口享受教育的全程优质资源。


中山大学深圳附属学校,这所九年一贯制学校由光明区政府与中山大学共建,坐落于科学城核心区。学校围绕核心素养,构建学校现代课程谱系:基础课程、拓展课程和研究课程。其中拓展课程涵盖科学、人文、艺术和体育等领域,实现“一学生一课表”;学校依托中山大学强大的学术背景和资源优势,与中山大学的航空航天学院、生物医学工程学院和电子与通信工程学院等多个院系深度对接,携手大学教授,开设“博士课堂”“院士课堂”和“大家讲坛”等研究课程。学校还为每个学生配备四方面导师:学校导师、医生导师、大学导师和学长导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中国科学院深圳理工大学附属实验高级中学,这所由深圳理工大学、光明区政府和深圳市教育局三方共建的深圳市理科特色高中,积极探索“创新+教育”的办学模式,将大学的通识课程下沉到高中,依托深圳理工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合成生物学、脑科学、生物医药、机器人与人工智能、先进电子材料等六大优势学科,以及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在光明区牵头建设的“脑解析与脑模拟、合成生物研究平台”两大科学装置,指导学生“3+1+2”科学选科,精准匹配未来潜力专业和方向,实现拔尖创新人才早期甄选和培育。学校常态化开展“博士课堂”,学生可以报名参加博士和科学家直接指导的项目式学习,通过考核后,在周末和寒暑假可以参加实习科学家项目,直接走进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和深圳理工大学的研究员实验室参与实验。


中山大学深圳校区。

 

政策东风与产学研融合:创新成果加速形成的背后


光明区高等教育快速发展,离不开国家政策的顶层设计。从《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到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综合改革试点实施方案(2020-2025年)》《关于深入推进深圳综合改革试点深化改革创新扩大开放的意见》,一系列文件明确“支持深圳在教育体制改革方面先行先试”“探索扩大在深高等学校办学自主权”“探索符合超大城市特点的专业型、‘小而精’高校办学模式”“加强产学研高效协同、深度融合”。


依托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这样一家科技机构,深圳理工大学瞄准的是科研资源、产业资源与教学育人的深度结合。科研资源方面,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建设的医学成像科学与技术系统、定量合成生物学、集成电路材料3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以及国家高性能医疗器械创新中心、国家生物制造产业创新中心、粤港澳大湾区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分中心等国家级创新中心,以及位于光明科学城的脑解析与脑模拟、合成生物研究平台两大科学装置,都将成为深圳理工大学重要的科研教学基地。产业资源方面,深圳发达的高新技术产业为高校科研成果转移转化提供了广阔空间。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牵头建设的深圳市工程生物产业创新中心、深圳市脑科学技术产业创新中心等孵化器和产业园,为培养实战型人才提供了“练兵场”。


中山大学深圳校区同样展现强劲的发展势头,在推进科技自立自强、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和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方面取得明显成效,国家基础研究主力军作用更加凸显:校区建立以来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700余项,国家重点研发、杰青项目屡获突破;近30项高价值创新成果已经或正在产业化,主要在粤港澳大湾区实施;建立各层次科研平台42个,与华为、广汽、小米、中国邮电器材等行业龙头企业共建校企联合平台,聚焦国家关键领域,持续推进与大型国企和高成长型高新技术企业深度合作,联合开展研究突破产业关键核心技术,坚持服务“双区”建设,聚焦发展新工科、新医科,加快关键核心技术突破,形成了一批重大科技创新成果。


中山大学深圳校区与深圳理工大学不仅是知识的殿堂,还是科技突破的策源地、产业升级的助推器、城市发展的智慧引擎。未来,随着更多原创性科研成果的涌现、更多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这两颗“学术双子星”必将释放更强大的能量。大学与城市共生共荣,创新与梦想交织绽放。从基础教育的全链条布局,到产学研的深度融合,光明科学城的高等教育篇章,正书写着属于新时代的辉煌。

 


关于我们

宝安湾隶属深圳市宝安日报社。《宝安日报》作为深圳报业集团子报,承担宝安区、龙华区、光明区三区机关报职能,兼具社区报特点,是宝安区、龙华区、光明区党委、政府指导全区工作的重要舆论阵地。目前,宝安日报社正致力于打造中国优质的县区级融媒体,守正出新,砥砺奋进,明确了“讲好大宝安故事,发出大宝安声音,展示大宝安风貌,唱响大宝安自信”的总基调,坚持正能量、高格调、鲜活趣,深受广大市民的喜爱。

联系地址:广东省深圳市福田区景田商报路2号新媒体大厦17层

联系电话:0755-29454525

粤ICP备2020138679号-1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sng@szpgm.com

举报电话:0755-839069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