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国猛
白居易的一生堪称完美。个性耿介高洁,为人所敬;仕途畅达善终,为人欣羡;诗文高绝当世,为人传扬。方方面面都尽如人意者,放眼整个唐朝,实在是没几个诗人可以做到,即便是盛唐那些颇负盛名如李白杜甫王维孟浩然高适岑参者,人生也有许多的蹉跎蹭蹬。而身处中晚唐这个并不平静的历史阶段,白居易竟能“放心于自得之场,置器于必安之地。优游卒岁。”实在是个极具智慧的人。
白居易的成就不是凭空就得来的,首先他有远超常人的勤奋。白居易的出身并不高贵,但也属于官宦世家。祖父曾做过县令,父亲也做过县令,终于襄州別驾。故白居易年少时虽经战乱,但家庭条件总体尚可。白居易敏悟绝人,天赋极高,而且非常勤奋,刻苦读书。为了博取功名,白居易夜以继日,手捧口诵,以至于手因书写而起茧,口因诵读而生疮,年纪轻轻就已满头华发。在二十九岁那年,他终于一举考中进士,在后来朝廷一系列的选拔考试中,他又一路凯旋,像书判拔萃科,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科,只要有选用考试,白居易必名列其中,可以说是逢考必中。所以他是文官系统中优中选优的人才。考中进士后,他被授予秘书省校书郎、集贤校理,这让他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国家藏书,他大量阅读,积累深厚。而且爱书好写成为他的终生爱好和习惯。后来他自己家也建有藏书楼,名曰“池北书库”,楼中藏书颇丰。曾作《池上篇》,自言“有栗千斗,书一车”。
白居易早期受儒家思想影响,颇有家国情怀,秉持“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理念,立志求取功名,做个青史留名的好官。加上他本就正直爽朗,胸怀磊落。所以为官一生,倒是为国为民做了不少好事,尽到了一个官员应尽的职责,而且在凶险多变的官场,他的为人处世方式虽然发生了变化,但人格并未出现异化,依然保持了本性真心,这是非常难能可贵的。他的官宦生涯大致分为早期、后期和过渡期三个时期。进士及第后,白居易顺利进入官场,又通过屡次的选拔考试,白居易被授予翰林学士,后升左拾遗,累迁至太子左赞善大夫。这些职位官衔不高,但都很重要,特别是拾遗和赞善大夫,都是靠近皇帝太子的言官,经常参与朝廷大事,为之建言献策。
在拾遗的位置上,白居易曾提出了十几条非常具有建设性的建议,比如尽免江、淮两赋,给宫人以自由,释放屡赦不免的囚徒等。得到唐宪宗的认可并予以实施。唐宪宗是个颇有作为的皇帝,也喜好诗文,对白居易很是欣赏,屡次拔擢。在白居易左拾遗任满考察合格后,唐宪宗甚至考虑到他家境清贫,而让他自选一个待遇很好的位置。对他可谓高看厚爱。白居易对于唐宪宗的知遇之恩,希望通过自己的勤勉辅政予以报答,因此他频繁上书,而且写了大量的乐府诗,讽刺现实揭露黑暗,希望劝谕权要,蔽补时政。但得罪了不少当朝政要。而且他当面直陈的硬朗作风让唐宪宗都大为光火。有一次他和唐宪宗因为意见相左发生了争执,白居易竟然当面指出唐宪宗的错误。让唐宪宗很是不快,向宰相李绛抱怨说,白居易这小子是朕提拔起来的,现在竟然敢无礼顶撞于我,真是不识好歹。幸好李绛帮白居易说了不少好话,唐宪宗才转怒为喜,对他依然欣赏信任。
公元815年,宰相武元衡遇刺身亡,性直心急的白居易立即上表提出严缉凶手。有些权要早就对他心怀不满,立即责之越职言事。有人跟着落井下石,对他极尽诽谤之能事,说他母亲因看花坠井而死,白居易却写有“赏花”及“新井”等相关内容的诗,有害名教。他们以此为由将白居易贬为江州司马。江州一去三年,虽然只是白居易前后期为官之过渡,但对他的思想影响极大。早期的“兼济”思想开始淡化,“独善”的观念逐渐占据主要。他说自己“面上灭除忧喜色,胸中消尽是非心”,佛道思想于此滋长。
其实白居易一生仅此一次贬谪,而且从官衔上看,并未降级,贬谪之地江州也算不上偏远。以前为官,大家都希望留在京城,只要人在朝廷,升迁的机会就比较多。白居易从朝廷核心岗位贬到江州地方,而且司马一职是个典型的闲职,他当然很是失望。但在这里,他不仅饱览了江流胜景,还创作了著名的《琵琶行》,虽然诗中情意凄切,心中落寞,但事实上他的际遇并不算惨烈。很快,他就在朋友的帮助之下,升迁为忠州刺史,忠州地方是偏僻了些,但毕竟是做一把手,更加自由畅快。在那儿他只待了一年,就被召回京城长安,从此开始了他飞黄腾达的官场生涯。
自48岁起,白居易就屡获拔擢。当时的皇帝是唐穆宗,对白居易很是赏识,先是给了他个尚书司门员外郎,然后转任主客郎中、知制诰,接着加朝散大夫,转上柱国,中书舍人,三年之间,数易其岗。说明穆宗对他非常重视。然而白居易经过江州之贬,早已通达官场之道,看到穆宗并无大志,朝廷不宜久留,立即请求到外地为官,于是被任命为杭州刺史。在杭州不到两年时间里,他干了不少民生大事。当时杭州有六口古井年久渐废,白居易组织进行了疏浚,解决了杭州人的饮水问题。又见西湖淤塞,农田干旱,因此主持修堤通淤,蓄水灌溉,以防旱灾,并作《钱塘湖石记》,详记关于治水之方策。离任前,白居易捐了一笔官俸建立基金,以供继任公务周转,为后来者作出了表率。结束杭州之任,白居易回到洛阳任职,不久被下放到苏州任刺史,在苏州虽只短短的一年,他也做了不少实事。开凿了一条长达七里的山塘河,西起虎丘东至阊门,并于河北修建道路,名唤“山塘街”,畅通了苏州的水陆交通。
俗曰“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白居易幸运地做过苏杭两地的刺史,而且确实做到了为官一任造福一方。他自己也觉得在苏杭特别是杭州的生活很闲适惬意,经常和朋友们到西湖饮酒吟诗。他的《钱塘湖春行》最能说明他的心迹:
孤山寺北贾亭西,
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
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
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
绿杨阴里白沙堤。
诗中之情意恬然,心绪欢欣。他的另一首诗《春题湖上》也表达了对西湖的热爱:
湖上春来似画图,
乱峰围绕水平铺。
松排山面千重翠,
月点波心一颗珠。
碧毯线头抽早稻,
青罗裙带展新蒲。
未能抛得杭州去,
一半勾留是此湖。
优游的日子过了几年后,白居易调回京城,先是任秘书监,接着转刑部侍郎,因病改授太子宾客分司,再任河南尹,太子少傅分司东都,并被封为冯翊县侯,70岁时以刑部尚书致仕。十几年间,屡屡升迁,以文人封侯,极为稀有。晚年白居易在洛阳度过,常与一帮朋友饮酒聚会,求道问佛。76岁时得善终。获赠尚书右仆射,谥号“文”。“文”是一个文人去世后的最高荣誉。而且唐宣宗李忱还写诗悼念他:“缀玉联珠六十年,谁教冥路作诗仙?浮云不系名居易,造化无为字乐天。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文章已满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怆然。”这是对他一生的极好概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