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宝安日报全媒体记者 徐迅/文 宋璐/图
▲在宝安中心地铁站D出口,附近200米范围内人行道上规划了大面积的非机动车停车位。大部分市民都将车停在了指定停车区域。
在宝安中心地铁站D出口,早高峰的人行道上,划定的非机动车停车区早已满满当当,个别车辆后轮“探头”在外,侵占着人行通道,身穿“交通劝导”马甲的工作人员正将车辆摆放整齐。百余米外,因泊位不足,几辆车“违停”在绿化带边缘。相似的场景,在流塘站B出口、新庄二路狭窄的机动车道上、罗租社区的小巷里不断上演。
当前,宝安正全面推进城市环境秩序综合整治,为收集更多“精准解题的措施”,宝安日报《市民热线》栏目组于近日发起“您的金点子,宝安新样子!——我为环境秩序提升献一策”征集活动。自7月23日以来,收集到不少市民送来的“金点子”,其中不乏关于治理非机动车违停的计策,为城市环境秩序综合整治出力。
现状
违停违章现象依然存在
7月28日上午,记者在宝安中心地铁站D出口看到,附近200米范围内人行道上规划了大面积的非机动车停车位。大部分市民都将车停在了指定停车区域,而且有身穿“交通劝导”马甲的工作人员正在摆放车辆。但个别市民停车存在“探头”现象,即部分后轮位置超出了停车区域,影响了非机动车、行人通行。此外,即便停车区域面积较大,但依然无法满足市民需求,仍有少量车违停在人行道绿化带边。
▲在流塘站B出口,停车区域基本都能规范停车。
在流塘站B出口面临同样的问题,停车区域基本都能规范停车,但由于附近城中村人员密集,停车位不足的问题更为明显,特别是前进路沿线不少商户将电动自行车停在店门口的人行道上。
▲在流塘站B出口,停车区域基本都能规范停车。
在城中村内,虽然大多规划了非机动车集中停车区并加配充电桩,但仍有部分市民违停,甚至停在了机动车道上。流塘社区新庄二路本就不宽,双向仅两车道,机动车道上停了不少电动自行车,导致最窄的地方仅剩余3米多,一旦双向机动车交会便会造成拥堵。
在石岩街道罗租社区,一个特殊难题浮现出来——电动三轮车。“车体太宽太长,普通停车位根本停不下,硬塞进小巷又堵了消防通道。”社区工作人员面露难色。这些被禁止上路却因小商贩生计需求而实际存在的三轮车,考验着基层治理的智慧。
此外,记者在创业一路宝安大道、西乡大道前进二路等非机动车道较为完善的繁忙路口看到,骑行电动自行车违章行为依然存在。
治理
多部门“组合拳”整治违停难题
随着地铁网络日益发达,电动自行车、共享单车已成为宝安市民接驳“最后一公里”的主力军,随之而来的是巨大的停车压力。今年初,交管支队宝安大队接听本报“市民热线”时曾透露,全区电动自行车保有量已达约180万辆,占全市总量的近四分之一。巨大的数量与有限的空间之间,矛盾日益尖锐。
▲即便停车区域较大,但仍无法满足市民的需求,仍有少量车违停在人行道绿化带边。
源头管控从车辆登记起步。自2022年8月起,宝安区通过社区设点、企业联动等方式,累计完成百万辆电动车登记,仅2024年就新增35.49万辆,上牌量全市第一。
自本次城市环境秩序综合整治以来,交管支队宝安大队联合城管、交通、10个街道以及各社区等相关部门组建“定点值守+流动巡查”执法小组,在早晚高峰等交通流量高峰时段,盯紧地铁站口、商业区、重点路段等区域,对不文明停车以及不戴头盔、走机动车道、闯红灯等违章行为进行严厉打击,以改善片区交通秩序、保障市民出行安全。同时与外卖、快递行业企业建立联系机制,对多次违法的从业人员,依法处罚并通报所属企业内部管理,形成监管合力。
基层的创新实践同样亮眼。在燕罗街道,“入园入企入小区”专项行动正改变着停车生态。方向电子、嘉隆达工业园等企业园区内,按照消防标准重新规划了停车位与充电桩。企业担起了主体责任,员工车辆停放井然有序,公共道路压力骤减。
共治
市民智慧点亮治理新思路
这场综合治理行动中,市民的声音成为关键力量。宝安日报《市民热线》栏目近期发起的“您的金点子,宝安新样子!——我为环境秩序提升献一策”征集活动,热线电话0755-29950000铃声和微信平台通知声不断响起,汇聚了大量来自民间的智慧。
▲在前进二路等非机动车道较为完善的繁忙路口,非法营运的“带篷车”等骑行电动自行车违章行为依然存在。
“苏州的立体停车场能借鉴。”市民张贵发在热线中反复提及。这位经常往返深苏两地的商务人士观察到,当地的垂直立体式非机动车停车库,不但扩充了车位,还自带充电功能。“宝安地铁站出口、商业区等寸土寸金,向上要空间是个好办法。”
细节优化的建议同样务实。市民李惠兰提出在人行道三岔路口、公交车站等人行道狭窄区域增设指引牌。“流塘市场附近岔路多,第一次来的人根本找不到停车区。”她建议相关部门增设非机动车禁停警示牌和停车区引导牌,“就像商场的导视图一样直观,引导市民文明停车”。
宣传引导的“软措施”也被多次提及。市民王金生提出,既然非机动车是解决地铁口到家门口的“最后一公里”,应该在地铁站内的显眼位置做好文明停车、文明骑行的公益宣传,进行有针对性的宣传。同时可以发动市民在车上张贴“文明车贴”,让文明之风吹进大街小巷。
强化源头管理的呼声同样强烈:“必须持续加大宣传,尤其要针对外卖、物流企业做好奖惩措施,令企业真正负起主体责任。”网友“JAKE”在留言中说。
针对非法营运的“带篷车”,市民支招:“它们跑得快、路面难抓。但非法营运人员总要回家,不如执法人员下沉社区,在城中村出入口设卡——带篷的一律禁入。”
针对电动三轮车的争议,商户们有自己的考量。从事生鲜配送的刘师傅算了一笔账:买辆小货车动则几万块,而电动三轮车只是零头,即便宝安禁止电动三轮车通行,但其带来的利益和便捷令个别小商贩“铤而走险”。他建议相关部门结合实际情况做好顶层设计,若要禁行还需进一步加大执法力度。
从地铁站口的劝导员到电话里的建言者,越来越多宝安人参与到城市治理中。正如市民刘先生在热线中所说:“金点子不在多,管用就行;治理不在快,长效才好。”这场关乎“最后一公里”的治理革新,正在让宝安的街道更通畅,生活更舒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