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光明新闻记者 龙冠斌 通讯员 李爱/文 记者 卢正辉/图
近期,由文质教育研究院主办的全国第十届“教育行走”教师研修夏令营在光明区光明中学举行。校园里三棵枝繁叶茂的百年榕树静静矗立,与来自全国各地的800多位教育人,共同见证这所老校的甲子生日序章。这所从农场田埂上起步的学校,历经一甲子风雨洗礼,已成长为拥有84个教学班、4000余名师生的完全中学,其发展轨迹恰似榕树的根系,深深扎进光明这片沃土,又向阳而生,枝繁叶茂。
校园俯瞰。
从“农场田埂”到“光明大道”:一步一个脚印的成长史诗
走进光明中学,蓝天白云掩映下的校园生机勃勃。但光明中学的起点,却镌刻着拓荒者的印记。
1965年9月,“光明农场农业中学”在农场的田埂边悄然诞生,几间低矮的瓦房是教室,数十名学子是最初的希望。
那时的教师,刚放下农具,便拿起粉笔,在煤油灯下备课,在泥泞小路上家访。
“肩挑手扛建校园”是那段创业岁月的真实写照。正是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教育的火种在农场的沃土上顽强燃烧,成为光明中学最坚实的“根”。
如同一个成长的孩子,光明中学的校名也随着时代的脉搏跳动。1968年,“光明农场农业中学”更名为“广东省国营光明农场光明中学”,增设高中部,从农业中学向普通中学转型;1988年,更名为“深圳市光明华侨畜牧场光明中学”,探索“场里出地、市里办学”的新模式,办学规模逐步扩大;1999年,政企分开的浪潮中,学校正式划归宝安区教育局,“深圳市光明中学”的名称,标志着其纳入规范化办学轨道;2007年光明新区成立,学校更名为“深圳市光明新区光明中学”;2018年光明区建区后,最终定名为“深圳市光明区光明中学”。2022年12月,光明中学(集团)挂牌成立,首批纳入光明小学等学校,从单体学校到教育集团的跨越,凝聚了几代“光中人”的心血。
七次更名,不仅是名称的更迭,更是办学格局的不断跃升。从空间维度看,光明中学从依托农场、畜牧场的边缘地带,逐步融入深圳建设发展脉络,如今已成为服务光明科学城建设的重要教育力量。从规模维度看,从最初的简陋瓦房,扩展至占地5.6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1万多平方米的现代化校园;从几十名学生,到如今84个教学班、4000多名师生的完全中学规模。从内涵维度看,近十五年学校不再追求规模扩张,而是奋力爬坡,聚焦“从大到强”的转型。
60载耕耘,光明中学已经从“独立前行”走向“携手共进”: 集团化办学意味着更大的平台、更强的资源整合能力、更广的辐射带动责任。
上世纪80年代师生留影。
百年榕树下的“日就月将”与“缉熙于光明”:刻在骨子里的精神图腾
如果说一步一个脚印是光明中学发展的“显性底气”,那么流淌在师生血脉中的精神基因,则是支撑学校行稳致远的“隐性底蕴”。
光明中学校训“日就月将,学有缉熙于光明”,出自《诗经·周颂》,意为“日积月累,持续精进,在学习中追寻光明”。这不是挂在墙上的标语,而是融入日常的行动指南,被一代代光中人赋予鲜活的时代内涵。
在高三教学楼旁,埋放着一个特别的“时光胶囊”——那是十年前的邮筒,封存着2014届学子写下的青春誓言。“每天弄懂一道错题,坚持三年”“雷打不动早读半小时,不负晨光”“希望三年后,能带着录取通知书回来看榕树”……这些朴实的字迹,是“日就月将”最生动的诠释。今年这个“时光胶囊”将被开启,学子们点点滴滴的期许,将穿越时光,成为对“日就月将”最温暖的诠释。如同校园里那三棵百年大榕树,年轮记录岁月,枝芽萌发新绿,教育的美好就在这传承中生生不息。
全国优秀教师钟杰说:“从乡村教室到手电筒家访,从管理摸索到专著出版,我们用三十年的教育足迹串起时代变迁。”温剑飞把《非常物理》课题“种”进课堂。胡洁敏带领学子将《玩偶之家》搬上市级特等奖舞台。杜娟辅导的学生余至禾荣获第21届“外研社杯”全国中学生外语素养大赛一等奖……光明中学332名教师用“铺路子、搭台子、压担子、结对子”的成长路径,让教育薪火穿越甲子光阴。
“缉熙于光明”,意为“追寻光明,照亮前路”,这不仅是对知识的渴求,更是对责任的担当。
光明中学成立“钟杰班主任实践智慧成长学院”,让年轻教师不再畏惧班主任工作,这种教育智慧的传承,早已跨越家庭的范畴,成为区域乃至全国教育界的典范。
光明中学支教团队远赴汕尾中学帮扶,带去“习导练评”的课堂改革火种,点燃了当地师生的希望,最终实现了汕尾中学高考质的飞跃。
构建“五育并举·融合育人”光明范式:为学生打好多彩人生底色
光明中学坚信,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人格健全、有温度、有担当的人。学校构建“五育并举·融合育人”光明范式,努力为每个孩子打好多彩的人生底色。
在“行走的思政课”上,学生走进旧祠堂感悟家风传承,深入湿地公园观察生态变迁,步入中山大学深圳校区触摸国家战略。不久前,高二学子赴长沙研学,在韶山感悟红色精神,于岳麓书院濡染千年文脉,在橘子洲头齐诵《沁园春·长沙》,将家国情怀融入壮阔山河。
光明中学坚持了20年的“百师访千家”,老师们走进社区,与家长真诚沟通,凝聚育人合力,将经验凝结成6本家庭教育校本读物……
德育不再是空洞的说教,而是融入血脉的滋养;智育也向“优”更向“活”,强调从教从向学转变。
在严格教学常规闭环管理的同时,光明中学构建了“四突出·三转变·四流程”的活力课堂,鼓励学科百花齐放,形成“一科多模”特色。
棒垒球。
老师们倾注心血,自主研发了覆盖初中全学科的97册校本导学案;开设了48门“光·明”特色课程,历史解密、英语话剧、棒垒球、象棋、光子实验室……学习天地广阔无边。
光明中学游泳馆。
光明中学率先推行每天一节体育课,开设游泳、足球、射箭、跳绳等12类特色课程,成立15个体育社团,每年举办“新生杯”等校级赛事。每一天,全校8个标准体育场馆利用率高达98%,处处是跃动的身影、蓬勃的朝气……
德为根,智为干,体为基,美为韵,劳为叶,心为荫,六大维度紧密融合,共同绘就了光明中学“五育并举·融合育人”的生动图景。
根植光明沃土,光明中学努力让每一个从光明走出的孩子都能全面发展、个性绽放,找到属于自己的那片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