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蔡保中
“食在广东”的话题近年在网络上流传得很广,因广东人对“食”独特的做法与见解,于是网络上产生了名式各样的“调侃”与“感悟”。
例如“没有一只鸡能活着走出广东”(指鸡是广东人餐饮的至爱)“看他是否将你当好友,就看他是否愿意带你到农家或小巷内品尝当地美食”“广东人不会嫌五百元一碗的特色牛杂面贵,但五元的停车费必须要免”“广东人认为穿名牌衣服只为别人而活,只有吃入肚子里才是属于自己的”等等,说之不尽。
中国的饮食文化在全球是首屈一指的,而广东的饮食文化在中国,也是皆知的“食在广东”“食在广州”。
为什么广东饮食文化会玩出很多新花样?比如烹饪,就比“北方”(广东人习惯称广东以北之外省)要多许多菜式与技法。究其原因,笔者以为主要有三:一是广东临海,“北方”有的“山珍”在广东也会有,但广东有的“海味”在“北方”就不易有,各式蔬果在“北方”也是不易有;二是广东气候长年温暖,绝大部分地区都不存在雪季和极端灾害,因此在四季都能找到各式丰富的食材,这两点是广东饮食文化中菜式丰富的主要原因;三是广东在历史长河中往往都躲过了一次又一次的战争与动乱,在长期安定的环境中更易催生对饮食的高品质“追求”。若一个地方时有动乱战乱,在果腹都不能保证的情况下,谁还会花心思去研究“色香味俱全”的美食?况且,形成一种文化,不是有五六十年太平日子就能够形成的,而是至少要有两三百年的安定环境。
“食”字的本意是“吃”。这“食”字的本意用法至今保留在广东的日常口语中,例如“食饭”“食水果”“食云吞”等用语十分常见。但在“北方”,除了一些固定的书面语词汇例如“食物”“食品”“食堂”“粮食”等会用到“食”字外,其余的口语词汇基本上已被“吃”字所取代,例如“吃饭”“吃水果”“吃面条”等等。广东保留了“食”字的上古遗风。
但许多人并不知道,“食”字在广东,除了表示“吃”之外,还有另一层意思——“活”“活着”。
例如“佢食到九十八岁先至走嘅”,意指“他活到九十八岁才走(去世)的”。为什么广东人会用“食”来指代“活”呢?因为人只要是活着,就必须要“食”。人活着,可以不会写字,可以不会说话,也可以不洗澡,不走动,但绝不可以不“食”,人活就必须“食”。
这个“食”代替“活”的逻辑就与史志中的“口”代替“人”的逻辑异曲同工。史志中,某时期某地的人数往往写多少“口”。例如广东省新安县“明万历三十一年届编审,三千五百七十二户,男女一万六千八百七十五口......”即该时期新安县共有3572户,16875人。这也是“人口”“户口”等词汇的由来。的确,有多少人,就有多少人要吃,就一定会有多少“口”。只有“口”数是与人数是绝对相等的。而“手”“足”“目”“鼻”等数量都不能与人数有绝对的准确的关连。而且,用“口”数来指代人数比西方用“人头”来指代(例如“人头税”)要平和、文雅许多。
看来,广东人对“食”的确有独特见解。但不管千变万化,作为中国人,广东人内里对“食”的逻辑其实与全体中国人无异,广东独特的饮食文化也是中国的饮食文化的一部分。
随着广东经济的高速发展,大量来自世界各国、五湖四海的人才与建设者迁入,广东的饮食文化在自身基础上已开始融合“北方”的饮食文化与国外饮食文化,使其成为独树一帜的中国饮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