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光明新闻记者 熊丹丹 通讯员 李嘉瀛 史鹏威 文/图
近日,科学小记者系列之阅读·赋能科学小记者——航天主题活动举行。
科学小记者们动手组装雷达卫星模型。
此次活动邀请高校航天领域的专家教授与一线教育名师,设置“天眼观地”遥感科普、飞行原理解密、科普写作指导三大板块,带领科学小记者沿古今航天脉络探幽索微,认知遥感技术的奥秘与应用,领略航天科技的魅力与我国航天事业的辉煌,开启了一扇通往航天世界的科学之门,点燃少年航天梦。
中山大学张清凌教授通过一张张高清遥感影像,梳理了从1858年气球摄影萌芽到现代卫星观测的遥感发展历程,重点介绍了光学遥感、夜光遥感、热红外遥感等技术在环境监测、军事侦察等领域的应用,展现了遥感技术感知、了解地球环境的独特优势。科学小记者们动手组装雷达卫星模型,通过模拟演示,直观感受电磁波的发射与回波接收过程,在操作中领悟卫星遥感的基本原理。
南方科技大学杨灿辉副教授以人类千年飞天梦想为引,从古代风筝、竹蜻蜓,到莱特兄弟的首次动力飞行,再到现代C919大飞机,生动展现了飞行技术的演进史。他通过蜂鸟悬停、游隼俯冲等自然界飞行案例揭示仿生学奥秘,结合新能源飞机等前沿科技,层层解析飞行原理,重点介绍了我国航天事业从钱学森奠基到“天问一号”探测火星、从嫦娥探月到空间站建设的跨越式发展。讲座中,他还通过生活中的常见现象阐释“伯努利原理”,让科学小记者们通过“吹不跑的纸条”“神秘靠近的气球”趣味实验,直观感受这一原理的实际存在,深化对空气动力学的理解。
小学语文高级教师王冬梅为科学小记者们带来了一堂生动的“趣味科普写作”实训课。她以经典科普读物为范本,精选书中的趣味表达案例,并通过创设“科普文章展览”情境,分享了拓展故事情节、串联多故事等写作实用技巧,并示范如何将这些方法用于有趣易懂的科普表达。这堂实训课有效提升了科学小记者们的写作技巧,助力其创作出更具趣味性与吸引力的科普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