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委员名片 陈蓟 龙华区政协委员(医药卫生界别),主任医师,南方科技大学、暨南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深圳市人民医院龙华分院副院长,中华医学会运动医学分会膝关节学组委员,中国医师协会运动医学医师分会膝关节学组委员,深圳市医师协会骨科分会副会长;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深圳十佳医生。
随着人口老龄化加速,长期照护服务需求日益增长。目前全国已有多个城市开展长期护理保险试点,但深圳尚未纳入试点行列,长期照护制度建设仍处起步阶段。龙华作为深圳人口聚集、高龄化趋势明显的城区之一,有压力也有先行先试的空间。然而,当前龙华区推进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建设仍面临三方面问题。
一是制度顶层设计缺位,政策落地路径不明。我国自2016年开展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试点,但深圳尚未进入国家试点城市范围,龙华缺乏明确的制度框架和配套政策。二是老龄化压力加剧,养老服务“可负担性”不足。据测算,深圳将在2029年正式迈入老龄化社会。当前长期照护服务费用普遍偏高,与绝大多数老年人收入水平存在明显错配。三是机构和资源准备不足,医养融合水平有待提升。目前,龙华已形成初步的基层公共卫生体系,但“医”与“养”尚未有效融合,缺乏能够满足多层次照护需求的综合服务载体,难以支撑未来失能老人的精细化照护。为积极回应老龄化挑战,推动龙华构建覆盖全面、层次多元、保障可持续的长期护理服务体系,建议如下:
一是争取试点政策,推动深圳纳入国家长期护理保险试点城市。借助深圳人口结构年轻、筹资压力相对可控的窗口期,建议由市、区两级联动,向国家医保局争取将深圳纳入新一轮试点城市。参考济南、成都、长春等试点城市经验,探索具有“深圳特色、龙华路径”的长护险制度模式,推动形成“筹资机制+待遇标准+服务目录+支付方式”四位一体的制度闭环,明确差异化支付策略,对居家照护、机构护理、社区康养等模式实施精细定价,促进医疗和照护资源有效衔接。
二是引入商业保险参与,构建多元供给保障体系。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鼓励商业保险机构开发面向老年人的长期护理险产品,推动“政府托底+市场补充”双轨制保障体系建设。探索“政府补贴+自付+商保补充”的多层次保障模式,满足不同经济水平老年群体的长期照护需求。支持保险公司联合养老服务机构开展产品共建试点,推动建立风险共担、服务协同的长护险支付机制,释放社会资本活力。
三是加强医养融合创新,建设“健康+照护”一体化服务体系。依托龙华现有三家市级及两家区级三级综合医院资源优势,推动设立“医养结合型护理机构”试点单位。探索将医疗医保资源向社区养老机构延伸,通过签约家庭医生、定点康复服务、远程问诊等方式,为失能老人提供连续照护。探索建设“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居家护理服务站”网格服务体系,推动从“看病”向“养生+康复”转型升级,延缓失能进程,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