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宝安日报全媒记者 赵盼盼 通讯员 钟馨 文/图
在宝安区的深圳市恒生医院,有一位身着“志愿红”马甲的退伍军人,他用17年的坚守诠释了什么是“退伍不褪色”。从汶川地震后的公益之路,到宝安恒生医院的温暖守护,赵国忠以军人的坚毅和无私奉献,为患者们点亮了希望之光。他的故事,记录了17年的坚守与付出,也让大家看到了一名退伍军人的钢铁本色和温暖力量。
从汶川到深圳:初心如磐
2008年汶川地震,无数生命在瞬间被吞噬。赵国忠,这位四川汉子,目睹了家乡的惨状,内心深受触动。“那一刻,我仿佛听到了同胞们的呼救声,我知道我不能再袖手旁观。”赵国忠回忆道。退伍后的他,毅然决定投身公益事业,用自己的力量为受灾同胞送去温暖。
赵国忠的公益之路始于为贫困山区的孩子们募捐学习用品。他不辞辛劳,奔走在贵州、四川、广西等地的山区,组织义卖活动,发起募捐倡议。“孩子们的笑脸是我最大的动力。”赵国忠说。有一次,他来到一个偏远山区的学校,看到孩子们破旧的书包和渴望学习的眼神,他心如刀绞。回到深圳后,他立即组织了一场大型义卖活动,筹集到了大量学习用品和生活物资。当这些物资送到孩子们手中时,他们的脸上绽放出了灿烂的笑容。“那一刻,我明白了,公益不仅仅是帮助别人,更是让自己内心得到满足。”赵国忠感慨道。
汶川地震后的几年里,赵国忠一直坚守在公益的道路上。他用行动为灾区的孩子们送去希望,也让更多人看到了他的坚持和努力。然而,他并未因此停下脚步,目光开始转向了更需要帮助的人群。
医院里的“守护者”:温暖如光
2013年的一个清晨,赵国忠陪着老乡来到深圳恒生医院。医院里熙熙攘攘,患者们焦虑不安,医护人员忙碌奔波。赵国忠站在人群中,看着这一切,心中涌起了一股强烈的使命感。“这里,同样是需要播撒光热的地方。”他暗下决心。
从那天起,赵国忠利用业余时间,成为了恒生医院的常驻志愿者。他身着“志愿红”马甲,穿梭在门诊大厅、病房走廊,为迷茫的患者指引方向,用温暖的话语安抚他们焦虑的心。他的出现,如同一缕阳光,驱散了医院里的阴霾。
有一次,一位听障女孩小李独自来到医院看病。她在科室间徘徊,眼神中充满了恐惧和无助。赵国忠看到后,立刻上前,用手语与她交流:“那一刻,我仿佛看到了当年的自己,无助又迷茫。”他帮助小李完成了挂号、缴费等手续,并全程陪她做完检查。在等待检查结果的过程中,小李焦虑万分,赵国忠用温柔的目光和坚定的手语安慰她:“别担心,会好的。”他讲述康复的故事,传递乐观的力量。最终,小李的病情并不严重,赵国忠像贴心的兄长一样,每天关心问候她,让她感受到了家的温暖。
赵国忠的付出也得到了医院和患者们的认可。医院的护士们说:“赵哥就像我们的家人一样,有他在,我们工作起来也更有动力。”患者们则亲切地称他为“赵大哥”,“有赵大哥在,我们心里就踏实了。”赵国忠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什么是无私奉献,什么是军人本色。
用爱感召更多人:点亮希望
赵国忠的无私奉献精神,如同一颗火种,点燃了更多人内心的公益之火。在他的感召下,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恒生医院的志愿者队伍中。他们中有朝气蓬勃的青年,有经验丰富的长者,有忙碌的白领,也有勤奋的学生。他们被赵国忠的军人本色和大爱精神深深吸引,渴望传递同样的温暖与希望。
有一次,赵国忠组织了一次义务理发活动,为长期卧床的患者修剪头发。一位年轻患者在理发后,看着镜子里的自己,眼中闪烁着泪光。他对赵国忠说:“赵哥,谢谢你,让我觉得自己又被重视了。”赵国忠微笑着拍了拍他的肩膀:“每个人都有被尊重的权利,我们只是做了应该做的事。”这样的活动,不仅洁净了患者的外表,更温暖了他们的心灵。
赵国忠的行动也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关注和支持。深圳恒生医院为他颁发了“优秀志愿者”荣誉证书,表彰他对医院和患者的贡献。赵国忠却说:“这不仅仅是我的荣誉,更是对所有志愿者的认可。我们只是做了自己应该做的事,却得到了这么多的回报。”
赵国忠的故事还在继续。他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退伍不褪色”的真正含义。他用“志愿红”点亮了公益之路,也温暖了每一个需要帮助的人。他的事迹,如同一盏明灯,照亮了更多人前行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