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短信验证登录
60s后重发
提交验证平台将为您自动注册账号,代表您确认已阅读并同意《宝安湾用户协议与隐私条款》 《宝安湾用户隐私保护政策》
返回

宝安口述史(第二季)| 谢奕:从茅草棚起家的电台 传播宝安改革好声音

2025-08-04 07:29 来源:宝安湾
 


人物简介


谢奕,1950年12月出生,1968年10月参加工作。参与和见证宝安人民广播电台开播,宝安人民广播电台第一代记者、采编室主任。




1.jpg


/ 口述时间 /

2024年5月31日


/ 口述地点 /

广东韶关


/ 本期采写 /

胡小娟


/ 本期摄影 /

陈文韬 李秉蓉 陈建壬


深圳广播事业跟着深圳经济特区的成长脚步,在改革开放中发展壮大,留下了一片片璀璨的星光。1987年7月1日开播的宝安人民广播电台,用声音记录城市成长发展的轨迹,用音频反映一个又一个历史性跨越的瞬间。


个人命运与时代紧密相连,我正逢其时赶上了时代的节拍。我当了一辈子的广电人,有幸参与和见证宝安人民广播电台开播,成为电台第一代记者。回顾我40多年的广电从业史,我的“人生三部曲”刚好也见证了宝安的广播事业发展史,我把这三段分为艰苦创业曲、改革创新曲、繁荣奋进曲。


艰苦创业曲:

从宝安县广播站起家 筹建宝安人民广播电台


说起来,正是得益于改革开放提供的有利契机,上世纪的八九十年代可以说是广播电视事业发展和繁荣的黄金时代。1983年3月召开的全国广播电视工作会议,提出了实行中央、省、地市、县“四级办广播、四级办电视、四级混合覆盖”的方针,并于同年10月得到党中央的批准。这一方针积极推动了中国广播电视事业的全面发展。


宝安人民广播电台,是在原宝安县广播站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在此之前,宝安是没有电台的,只有当时的宝安县广播站,覆盖面很小,大概是现在的新安、西乡、沙井、福永区域,属于有线广播。


当时大家都说,宝安县广播站是一间茅草棚里起家的。宝安县建制期间,各镇广播站以有线广播为主,当时的广播站依靠金属导线组成的传输有线广播网络。作为新建制县,在百业待兴的情况下,宝安县广播工作是白手起家、从零开始。县站的广播工作于1984年初逐步开展,陆续从外地调来了几位业务骨干。在新县城安装了50只喇叭,搭起了仅80平方米的草棚,里面既是播音室,又是办公室、仓库和干部职工的住房,条件非常艰苦。


那时设备陈旧落后,没有直播车、没有非线性采访设备,从一栋楼拉一条电话线过来,拨电话打给直播间,打通后告诉他们注意差转放大功能,通过求雨坛的发射台,不能通过有线电话打,要用无线接收再放大。那时的“大哥大”是水壶机,用“大哥大”对着有线电话的话筒来接收,发射回去机房,同步差转放大,这样整个珠三角就能同步听到。


1986年,县广播电视局提出要开办100W调频广播,覆盖全县,从而建立无线与有线相结合的混合覆盖宣传网。在内容设计上,希望除了转播外,要开始插播本县新闻、经济信息等。于是,宝安人民广播电台从1986年开始筹建。


当时我还在清远连县做宣传工作,那一年37岁,心怀出来闯世界的热情和干劲,毕竟深圳天地更广阔,锻炼机会更多。来到深圳,就看到机器轰鸣、黄土遮天,一派建设特区的宏伟蓝图,这片土地、这样的氛围,真的很吸引人。1987年4月,我带着一张名片就来叩门了。当时筹建广播电台的宝安县广播电视局局长曾桂成看到名片就说:“你是搞宣传的,我们正在筹建宝安电台,你来试试吧。”因为我有筹建连县电视台的经验,正赶上了宝安筹建电台,当时没有借用干部的编制,我想着干了再说,不谈条件先做事。


当年拟建广电大厦时,谢奕在北京与中广电建设设计单位相关负责人的合照。


于是,县广电局委派我在筹建电台的项目里工作。当时我和黄已璋搭班铺路子,包括组建好采编播部门的人员,编排最早期的节目播出形式、内容和时段,申报播出频率、呼号等等。技术部门在时任副台长陈瑞贞的率领下(台长由宝安县广播电视局副局长林坤耀兼任),由时任技术部的杨华麟主任及技术员杨小波、何一坚等负责发射天线安装、功放调音设备购进调试等工作以及录音室播出室的安装测试等。


那个年月条件很艰苦,住的是木板房,但大家都朝气蓬勃、干劲十足。经过几个月的努力,最终经广东省广播电视厅审定批准,宝安人民广播电台呼号确定,频率是FM104.3,于1987年7月1日首播,时任宝安县委书记李容根在早上9点按下按钮。随后正式调令也到了,我正式进入宝安人民广播电台,成为宝安广播电视事业添砖加瓦的一分子,这一干就是几十年。回顾下来,真的感叹来深圳“来对了”。


改革创新曲:

学习“珠江模式” 新安影剧院前为百万劳务工送药看诊


从那一天起,宝安人民广播电台这一呼号的电台广播,每天从清晨7点响起,直至晚上10点。我们积极宣传党的各项方针政策,宣传当前改革开放的大好形势,以及涌现出来的好人好事。重中之重是努力办好当地新闻节目,通过各种新闻报道,把党和政府一系列方针政策传播到千家万户。与此同时,还配合当地党委和政府各时期的中心工作,举办了部分专题节目,比如征兵、计划生育、法制教育等,有力地促进了这些工作的顺利开展。


谢奕(左二)采访时的工作照。


电台刚设立的阶段,我们采编六七人,任务是采编播,播音员是一男一女。我们既是记者也是编辑,除了宝安新闻,还有少儿、科技、卫生、政法等其他专题节目。因为人少、任务重,可以说是没日没夜地忙。加上当时的采访条件落后,除了随身的采访机,每个记者踩个自行车到处跑新闻,有时要赶好几个采访点,特别是一些重要的会,一个人要跑好几个场采访,工作节奏过得很紧张。有时还要回来赶通稿,提供给省台、市台、省报、市报。


电台从无到有,改革创新的探索步伐从未停止。电台成立后,1987年至1991年期间,我们学习“珠江模式”,探索滚动直播,宝安才有了板块直播节目。在转播中央和省的电台联播节目后,接着播报本地新闻,也开始插播一些商业广告。


这期间,宝安电台不断完善节目采编、播出、制作设施的建设,保持每天连续播出16.5小时的立体声节目。除转播中央台的重点节目外,自办有滚动式的《新闻》《专题广播》《股市行情》《广告》,及由主持人分别用普通话、粤语直播的6个板块20多个栏目的娱乐性、服务性节目。


有了前期的探索和经验积累,1992年算是宝安电台迈出改革步伐的阶段。这一年,电台正式改版为大板块滚动直播,宝安人民广播电台的呼号也改为深圳宝安广播电台,频率不变,功率不断扩大。我们学习贯彻邓小平南方讲话精神,探寻如何在经济体制改革大潮中,在市场经济发展面前,看待广播宣传事业的发展前景。广告业务迎来起飞的时候,那个红火的场面至今都记得。


那一年,我们把广州医药局下辖的7个西药厂和7个中药厂拉到宝安来,在新安影剧院前的广场,现场服务劳务工群体,由宝安区政府组织医院医生出诊,药价按出厂价七折优惠。这在当时可谓是“轰动效应”,当天全台出动,现场也是盛况空前,路上都围满了听众。那个年代办节目的思路很好,小处见大、见微知著,体现宝安广电人怎么为经济发展贡献力量。我们在现场进行新闻直播,主持人现场采访医药部门、医生、劳务工,大家都从不同角度发声。


在我看来,深圳的经济发展离不开从全国各地来的劳务工,宝安更是“三来一补”企业占了大多数。对宝安经济腾飞作出贡献的那些普通的外地打工者,宝安人也没有忘记他们,都在尽量为劳务工创造良好的工作、生活、学习、娱乐和施展才华的环境。当时宝安有两三百万的劳务工,有病要怎么求医求药?这时候特别需要党和国家的温暖。这是一次媒体整合政企资源,牵线搭台服务劳务工群体的有益探索。通过“病有所医”的这个切口,体现出党和政府为劳务工创造良好的工作、生活环境。


1992年,通过全台努力,在经济效益上有可喜成绩。这既是转型期中国传媒业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转型期中国实行市场经济的必然结果。


繁荣奋进曲:

电台电视双阵地 直播香港回归后首批市民乘船回内地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宝安,像一块磁力巨大的磁铁,吸引着全国各地的有志青年和人才投奔特区的改革开放大潮。宝安则吸引了国内外各方媒体的关注,包括1988年初夏,《苏联真理报》总编辑带队来考察宝安发展建设。我很自豪也很荣幸能亲身参与、见证许多重大历史时刻和事件。我的经历让我深切感受到,当时的广播人为宝安社会经济建设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在发展浪潮中,做出了广电人应有的贡献。


1987年间,前苏联《真理报》总编辑访问宝安中学的留影。


城区发展的蓬勃活力,可以说是新闻事业的天然生命力。1991年10月,深圳机场建成通航;1992年,宝安撤县建区;1993年,宝安区委区政府启动宝安新中心区规划……改革开放后热火朝天的大建设,诞生应接不暇的新闻。宝安地处改革开放的最前沿,见证了许多重大历史时刻和事件。


再加上宝安地处珠江三角洲,毗邻香港,到上世纪90年代初,几乎每家每户都拥有电视机、收录机。当时,全国调频立体声广播已建成30多座,彩色电视机逐渐进入家庭,给广播带来强烈的冲击。就是在这个阶段,始建于1992年3月的宝安有线电视台,成为深圳市第一家行政区域有线电视台。宝安有线电视台的建立,也带动了各镇广电事业的发展。在各镇领导的重视下,纷纷配备了人员、投入了资金、购置了设备,成为当地党委政府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和促进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


从此宝安有了广播电台和有线电视的宣传双阵地。后来,按照中央37号文件的规定,凡属市辖区不得设立广播电台。而宝安区是宝安县撤县建区,且早在1987年建立宝安电台,基于此,用两台合并的方式得以保留下来。直到1997年,区广播电台、有线电视台合并为“深圳市宝安区广播电视台”。


双阵地的宣传,传递出宝安热火朝天的好声音。我至今都记得那一个个应接不暇的新闻,真是忙坏了台里的采编人员。记得1997年7月1日,一艘载客船抵达福永港,这是香港回归后首批香港市民搭乘第一班船回到内地。在这个翘首企盼的时刻,我们记者第一时间去到码头现场,记录码头人潮汹涌的热烈氛围。8点半船到岸,9点半我们生动、实时、快速播出!还有1999年掀起了港商企业家回内地办企业的热潮,我当时任新闻部主任,另辟蹊径从不同渠道联系企业家采访独家新闻……


过去是我们采访别人,我这辈子只有两次是“被采访”——一次是到延安,接受延安电视台的采访,在新华社旧址参观时代表广东媒体谈了感想;这是第二次,让我回顾宝安改革开放几十年,我们广电这一块所做的事,尽我们的职责去推动宝安经济的发展。在我看来,广播电视事业与地区经济发展建设是一脉相承、同步同向。回忆这些过往的广电经历,总的说来,我觉得作为广电人的职业是荣耀的,传递党的声音和百姓心声,记录和传播改革发展步伐,可谓使命光荣、责任重大。


采访手记

个人和时代交织成老广电人的芳华


1987年4月,用一张名片叩门,谢奕开启了他与宝安的故事。这是一个普通人勇闯深圳的逐梦故事,也是一个广电人绽放时代芳华、传播改革声音的故事。谢奕讲述的是一个老广电人37年的广电职业生涯。媒体记者素为他人做嫁衣,他的话筒一直对着别人,讲述了那么多别人的故事,而这一次的讲述镜头对着自己。


看到我们,他很感慨,可能唤醒了昔日熟悉的工作场景。退休后他生活在韶关。他热情地向我们介绍街坊邻里,职业痕迹可见,既有记者视角的体恤,又有对周边环境的觉察。他的语言爽利生动,江湖气中透着书生气。回忆过往,他直叹“来宝安来对了”。


谈起40年来的经历,他有明显的职业荣耀感,职业生涯里的点点星光,都是在记录时代的发展脉搏。筹建宝安人民广播电台,是谢奕个人和时代的一个交叉点。有人说,“把个人和时代的交叉点写出来,就是伟大的故事。”在谢奕身上,我们既看到一个老广电人与时代保持同频振幅的“人生三部曲”,也透过他的视角梳理出那段广播电视的峥嵘岁月。(胡小娟)


出品 | 宝安区政协 宝安日报社

总策划 | 姚刚

策划 | 杨雁

监制 | 王剑锋 刘宗恒

统筹 | 王文杰 郑礼军 李爱华

执行 | 张剑峰 王梦郁 柯振涛 何冬英

 

关于我们

宝安湾隶属深圳市宝安日报社。《宝安日报》作为深圳报业集团子报,承担宝安区、龙华区、光明区三区机关报职能,兼具社区报特点,是宝安区、龙华区、光明区党委、政府指导全区工作的重要舆论阵地。目前,宝安日报社正致力于打造中国优质的县区级融媒体,守正出新,砥砺奋进,明确了“讲好大宝安故事,发出大宝安声音,展示大宝安风貌,唱响大宝安自信”的总基调,坚持正能量、高格调、鲜活趣,深受广大市民的喜爱。

联系地址:广东省深圳市福田区景田商报路2号新媒体大厦17层

联系电话:0755-29454525

粤ICP备2020138679号-1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sng@szpgm.com

举报电话:0755-839069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