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国猛
纵观白居易宦海生涯,除了中途短暂地贬谪江州司马外,基本都是顺利畅达的,而且一路上行,至巅峰退休。荣寿皆全,名利双收,这在文人当中,是极为罕见的。最为可贵的是,毕生为官,他无改品性,为国利民。《新唐书》热情地赞美他“居易其贤哉”!为官做人,白居易无疑是成功的。但正如曹丕所言“荣寿有时而尽,未若文章之无穷也。”官做得再大再好,也只风光于中唐一时,不像诗文绝妙,可以流传后世。白居易被今人心中敬仰绝非只因做官做得好,更多的是因为他的诗文写得好。
白居易是唐代三大诗人之一,有“诗魔”和“诗王”之称。他与元稹等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在唐朝诗坛,他的地位举足轻重。白居易一生写过数千首诗。他自己将其分为四类:讽喻诗、闲适诗、感伤诗、杂律诗。讽喻诗是“凡所适所感,关于美刺兴比者”,或“因事立题,题为《新乐府》者”。闲适诗是“或退公独处,或移病闲居知足保和,吟玩情性者”。感伤诗是“有事物牵于外,情理动于内,随感遇而形于叹咏者”。杂律诗是“有五言、七言、长句、绝句,自一百韵至两韵者”。四类诗中,他比较重视前两类。讽喻诗反映了“兼济之志”,闲适诗显示出“独善之义”,感伤诗和杂律诗则“或诱于一时一物,发于一笑一吟,率然成章,非平生所尚”。
白居易的讽喻诗代表作有《秦中吟十首》《新乐府五十首》,其中的《上阳白发人》《卖炭翁》《轻肥》最为有名。这些诗作在取材上主题专一,用事典型。在功能上讽刺现实,揭露弊端。在语言上通俗浅显,明白晓畅。一时朝野上下,皇宫内外,皆为传诵。一方面对当权者起到了讽喻警醒的作用,一方面也给白居易带来了不少不明不白的嫉恨。他后来的贬谪江州多拜此所赐。他的诗中数量最多而且最为清新喜人的是他的闲适诗。像《钱塘湖春行》《赋得古原草送别》《问刘十九》《大林寺桃花》《花非花》《忆江南》等,不仅语言平易,情意隽永,而且思虑深刻,很容易引起人的共情共鸣,是以直至今日,仍盛传不衰。这类诗易背便诵,比起那些讽喻诗更有生命力。像《问刘十九》:
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
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安静温暖,诗境美妙,读来令人神往,特别是在大雪纷飞,夜阑人静的北国,吟诵后更有邀友畅谈的冲动。再看他的《赋得古原草送别》: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虽是应试之作,却意味深长,自然流畅,浑然天成,成为“赋得体”中的绝唱。据唐张固《幽闲鼓吹》载,白居易少时入京,曾谒见当时文坛名宿顾况,投献的诗中即有此作。当初看到白居易的名字,顾况打趣道:“米价方贵,居亦弗易。”虽然拿米价贵生活不易说事,言外之意却是说京城不是那么好立足。及读至“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两句,不禁大为嗟赏,赞叹道:“道得个语,居亦易矣。”于是广为延誉。可见白居易的这些富有情感和意境的诗篇不仅后人热爱,就是当时的名家也欣赏,甚至前后几任皇帝都是白居易的忠实粉丝。
有意思的是,白居易自以为“略之可也”的感伤诗,其艺术性似更为精深,流传性也更为广泛,千载之后,《长恨歌》和《琵琶行》依然大受欢迎。前者是一首长篇叙事诗。诗中直陈唐玄宗重色误国,同时也歌颂唐玄宗和杨贵妃爱情的生死不渝。全诗剪裁精当,刻画入微,描绘生动,语言凝练。思想性强、故事性强、情感性强、浪漫性强、韵律性强,因为艺术精湛,故而传诵不绝。元白朴杂剧《唐明皇秋夜梧桐雨》、明吴世美传奇《惊鸿记》、清洪昇戏剧《长生殿》等,皆受其影响。
《琵琶行》是白居易的又一长篇力作。全诗叙事与抒情紧密结合,明线与暗线交相起伏,人物形象鲜明,情感波澜起伏,语言婉转优美。特别是对于琵琶弹奏的描写,绘声绘色,生动活泼,化虚为实,转无为有,令人如临其境,如闻其声。而“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慨叹,更是穿越古今,让人们产生情感共鸣。
白居易不仅在诗歌创作方面取得了惊人的成就,还与元稹、张籍、王建、李绅等积极倡导推动新乐府运动。提出以自创的新乐府题目咏写现实,发扬《诗经》和汉魏乐府讽喻时事的传统,强调“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使诗歌起到“补察时政”“泄导人情”的作用。在他看来,“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始乎言,莫切乎声,莫深乎义。诗者:根情,苗言,华声,实义。”如果诗歌是一棵果树的话,情就是根,言就是苗,花就是声,果就是义。这个比喻十分形象贴切,一语道破玄机。所以他认为,“韵协则言顺,言顺则声易入;类举则情见,情见则感易交。于是乎孕大含深,贯微洞密,上下通而一气泰,忧乐合而百志熙”。创作的步骤应该是首先注重韵律协调,言语顺畅,如此产生的美妙之声容易深入人心,然后同类者实现共情,情感相交才能寄寓大义远志。这确实是一种层层深入客观有效的创作方法,他自己就是按照这一创作逻辑进行展开的,所以他的诗歌声律和谐,文辞优美,情感沉郁,涵义深刻,却又浅显易懂,朗朗上口,便于诵读。
白居易的诗歌影响巨大而深远,他在自京城贬谪到江州的一路上,到处都能看到、听到他自己的诗歌被题写被传唱被吟诵。“三四千里,凡乡校、佛寺、逆旅、行舟之中往往有题仆诗者,士庶、僧徒、孀妇、处女之口每每有咏仆诗者。”甚至有妓女自豪地说,我能背诵白学士的《长恨歌》,哪能跟其他妓女相提并论,由此自高身价。诗人所到之处,人们纷纷欣羡地指着他说,这是《秦中吟》《长恨歌》的作者。其时周围很多邻国都争相传诵他的诗歌,甚至有人以百金求取他的真迹。历朝历代都对他的诗歌高度评价,唐宣宗亲自写诗予以揄扬。《新唐书》说白居易“于文章精切,然最工诗”。苏轼虽有“元轻白俗”的说法,但却常以白居易自比,“定似香山老居士,世缘终浅道根深”。并高度肯定“白公晚年诗极高妙”。连“东坡居士”之号也是源自白居易。因为白居易在忠州任刺史时曾在城东山坡种菜,并命其地名为“东坡”。元好问也感叹:“并州未是风流域,五百年中一乐天。”袁宗道更是以“白苏斋”为斋名。
生前身后名,诗人中无有过白居易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