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宝安区海韵学校 刘文婷
公开课上,刘老师给同学们解析《简爱》。
2025年深圳市中考作文题是一道半命题作文,题目是“而今识到 的滋味”,要求考生在“担当、尊重、学习、追求”这四个词语中任选一个进行补充。
从2020年的《见证美好》到2025年的《而今才识到 的滋味》,深圳作文命题始终紧密呼应新课标“立德树人”目标,聚焦学生核心素养发展,形成“生活化、思辨味、成长性”三位一体的鲜明风格。2025年这道题看似朴素,却蕴含着引导考生回望成长、体悟生活的深意。它像一面镜子,照见少年从懵懂到有所领悟的心路历程。我们不妨细细拆解题目,看看如何在平实的叙述中写出动人的“滋味”。
字里行间品“真意”
“而今”是时间的锚点,它意味着“现在”“此刻”,是经历沉淀后的顿悟时刻,暗示着一段过往的经历。它与“过去”(往昔、从前、当初)形成鲜明对比。过去是懵懂的、肤浅的、误解的,甚至是逃避的;而今是清晰的、深刻的、透彻的。所以,它指向的不是当下的一瞬,文章绝不能只写当下的事情。
“才识到”可以说是题目的灵魂。“才”字道出了醒悟的延迟性与实践的必然性,强调领悟的“姗姗来迟”,暗示了获得这份认知所经历的漫长过程、付出的艰辛努力、遭遇的各种挫折,甚至是曾经的忽视或误解。这份体悟是“熬”出来的、“磨”出来的,不是书本上早告诉你的,而是你亲身走过一遭,汗水泪水流过后,“真正”体会到的。它强调一种恍然大悟、刻骨铭心的领悟感,区别于表面的知道或理解。
“滋味”:“滋味”二字最为精妙。它将抽象的品质(尊重等)具象化、生活化了。滋味是什么?是舌尖的酸甜苦辣咸,更是心中的百感交集。这里用味觉隐喻心理体验,暗示要写出细腻的情感变化。它要求考生写的不是干巴巴的道理,而是伴随实践过程产生的、鲜活可感、复杂细腻的情感体验,是具象表达。它可能是苦涩后的回甘,沉重中的踏实,付出后的欣慰,或是探索中的惊喜,写“滋味”,就是要调动心理的、身体的感官,让读者仿佛能切身尝到、感受到个中滋味。
化用、选词见“匠心”
“而今才识到 的滋味”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学生九年级的必背诗歌辛弃疾的《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原词是这样的: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题目给人传统文化与现代表达的碰撞感。
从《丑奴儿》本身看,“少年不识愁滋味”到“而今识尽愁滋味”的转折,完美对应青春期认知升级。但编者做了巧妙转化:把“愁”这个沉重主题,替换为“尊重”“担当”“学习”“追求”这些积极成长体验,既保留诗词的顿悟结构,又符合立德树人的要求。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滋味”这个意象的移植,原词用味觉喻愁绪,题目则用味觉喻品德实践——把抽象的道德概念变得可感可尝,符合初中生形象思维为主的特点。这种转化既传承文化,又降低写作门槛。用必背诗词的结构来写当代成长故事,真是妙招。这种化用让古诗词不再是考试负担,而成为写作支架。学生模仿“少年—而今”结构时,自然实践了“文化传承与理解”的核心素养,这正是新课标提倡的活学活用。
四个选项词的选择也暗含玄机。出题者精心挑选“担当”“尊重”“学习”“追求”这四个词,绝非偶然。它们如同四味主料,共同烹制着青少年成长的“心灵之汤”,各自指向成长中不可或缺的体验维度:比如“尊重”可能指向人际交往中的领悟,“追求”关乎理想与现实的落差,“担当”强调责任带来的重量感,“学习”则可能颠覆对知识获取的认知,全是九年级学生正在经历的核心成长议题。担当(责任)、尊重(人际)、学习(认知)、追求(理想)基本覆盖了青春期成长的四大领域。看来不是随意选择的词语,而是试图构成完整的成长坐标系。
作文应该鼓励学生反思真实成长体验而非套话,四个词都带有“由外而内”的转化特性:尊重需要被辜负过才懂珍贵,追求会在挫折中显其价值,担当需亲身背负才知沉重,学习则在主动探索时方觉其味。这种设计明显在抵制空泛议论。
其实,“而今才识到的滋味”,这道题的本质,是邀请考生回望成长路上的某个驿站,用文字熬制一碗属于自己的“心灵之汤”。考生选择的词语是“主料”(担当/尊重/学习/追求),那件触动你的具体事件是“文火慢炖”的过程(才识到),最终呈现的,是那独特而真实的“滋味”(情感体验)。阅卷老师期待的,不是华丽的辞藻堆砌,也不是空洞的口号呼喊,而是一颗真诚的心,一段有温度的回忆,一次有深度的体悟。
反观教学,深圳中考作文命题一如既往围绕“成长”这一内核,在稳定的价值导向中不断创新考查形式。对教师而言,这既要求我们夯实学生的生活积累与语言根基,更需培养其敏锐的自我觉察力、深刻的社会理解力以及真诚的表达力。当写作真正成为学生观照自我、认识世界的精神通道,他们自能在考场上谱写出兼具思想与文采的生命乐章。
作者下水作文
而今才识到担当的滋味
每月工资到账后,我第一件事便是打电话回家,然后熟练地转账。两百公里外的双亲,病痛缠身,我抚慰着他们电话里疲惫的声音,也抚慰着自己——微信里转账红包橙红鲜艳,仿佛我安心的微笑。
城市中匆忙奔波的我,似乎以为这冰冷的数字已足以代替全部孝心了。电话那端,母亲每每说:“你大姐在呢,勿要担心。”这声音,便如温热的棉被,将我包裹进安心的酣眠里。
直到上次归家,我方才窥见这“安心”背后真实的轮廓。走进家门,只见大姐正俯身给老父亲修剪脚指甲。她坐在矮矮的小板凳上,脊背弯成一张弓,阳光斜斜地流淌过她微有银丝的发间。父亲脚背上的皮肤薄得透明,纵横着淡褐色的斑点,宛如一张褪色地图,记录着岁月侵蚀的痕迹。大姐手中的小剪子灵巧地剪着,口中还低声哼着不知名的调子,不时柔声问一句:“不疼吧,老爸?”
我立于门框之内,屏息凝望此景,心却恍若被那剪刀的细小声响一下下剪着。我忽然惊觉,父母那许多次说过的“一切都好”背后,原来压着大姐这具不曾停歇的脊梁。我虽已年过四十,却从未如此靠近地触碰过父亲身体上的岁月印记,更从未亲手拿起过那柄小小的指甲刀。转出再多的钱款,仿佛皆化作轻飘飘的云絮,在粗粝却温热的日常担当面前,飘然消散。
我默默蹲下来,也学着大姐的样子,尝试着为父亲修剪另一只脚上的指甲。手指触碰到那粗糙苍老的皮肤时,心中涌起一阵莫名的陌生与惭愧。父亲脚上的指甲已经硬如贝壳,那是时光凝固的印记,更是大姐年复一年细心照顾的见证。我笨拙而小心地修剪着,指甲刀仿佛突然有了分量——我忽然明了,“担当”二字原来并非虚悬于天上的口号,它沉甸甸的,具象于日常细务之间:是每周二定时带父母复查的坚持,是周四腌萝卜的辛劳,是每周六修剪指甲的耐心,是日复一日无声的重复与坚持。
窗外夏蝉的鸣声此起彼伏,清脆而悠长,如同某种启示般涌入耳中。而今我才认识到,所谓担当,原不在月月转账的遥远心意,更在近身服侍的一举一动中——只凭无声俯身与粗糙皮肤相触的一刻,我们才真正拾起人间至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