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龙华新闻记者 黄晓华 通讯员 李雷新/文 记者 陈建华/图
在福城街道章阁社区,澳门工业区20号出租屋的395扇门后,藏着无数异乡人的生计与期盼。而串联起这一切的,是一个叫“王约辉”的名字。
王约辉,这位扎根社区近30年的“老楼长”,用脚步丈量着楼栋的每一寸空间,用耐心化解着邻里的每一次摩擦,更是重大矛盾纠纷线索的“排雷兵”,在基层治理的最末梢搭建起一座“暖心桥”。
▲王约辉与同事检查应急照明。
安全防线
用“铁汉柔情”筑牢民生底线
“安全这根弦,比绣花针还细,松不得半分。”王约辉的话里,藏着对395户人家的牵挂。作为楼栋安全的第一责任人,他与社区网格员黄炜的搭档,成了居民眼中最安心的存在。
社区“三查一宣”专项行动中,王约辉熟门熟路地圈出老弱病残特殊群体住户的分布,黄炜则带着政策清单逐条核对——一个懂楼栋的“脾气”,一个熟政策的“章法”。灭火器过期了,黄炜当场登记造册,王约辉转身采购更换;烟感报警器失灵,王约辉爬上爬下排查线路,黄炜耐心讲解维护常识。楼道里的杂物堆了半米高,王约辉二话不说挽起袖子清理,边干边念叨:“这可不是小事,真着火了,挡住的就是生路啊!”
王楼长的“铁面”里也藏着“柔肠”。铲除墙面“牛皮癣”时,他会特意避开住户贴的孩子奖状;清理公共区域,总会先敲门,问问谁家还有要收的废品。这份刚柔相济的坚守,让这栋流动人口密集的出租屋,常年保持着消防设施“零故障”、安全通道“零堵塞”的纪录。
治理末梢
用“绣花功夫”织密民生网络
章阁社区毗邻工业区,澳门片区的出租屋像一个流动的小社会,每天都有新面孔来、旧熟人走。王约辉与网格员黄炜摸索出的“楼长摸底+网格登记”机制,成了破解流动人口管理难题的“金钥匙”。
“小黄,302新来的小伙子今天搬进来了,湖北口音,在富士康上班。”清晨的走访中,王约辉的微信消息准时发给黄炜。他的笔记本上,记着谁家孩子要上学、谁家老人需照料,这些“家长里短”经他整理,变成小黄系统里鲜活的民生数据。两人搭档走家串户宣传政策时,王约辉总能用“大白话”把消防法规讲透:“燃气罐不能倒着放,就像我们出门得系鞋带,都是保命的事。”
调解邻里纠纷,更见他的“暖心智慧”。去年深秋,二楼住户对着三楼漏水的天花板红了眼,王约辉拉着网格员上门,先给气头上的住户递杯热茶:“远亲不如近邻,抬头不见低头见,咱先想想咋修最省事。”他让三楼住户摸了摸二楼潮湿的墙面,又跟二楼算清“修墙比赌气划算”的账,最终握手言和的两家人。后来,两户人家还常一起搭伙做饭。
这样的“小事”,在他30年的台账里记了厚厚几本,每一页都写着“将心比心”。
▲福城楼栋长王约辉与社区网格员开展安全隐患排查工作。
紧急时刻
用“本能反应”守护民生温度
“王哥,快!9楼有人被鱼刺卡喉了!”去年的一个傍晚,急促的呼喊让王约辉立刻抓起钥匙就跑。他冲到住户家时,当事人已脸色发紫,他一边让网格员黄炜联系社康准备接诊,一边背起人就往楼下冲。楼道里的声控灯随着他的脚步亮了又暗,直到把人送上提前等候的车,他才发现自己的手被门框蹭出了血。
“要不是王哥反应快,我这条命可能就悬了。”康复后的住户提着水果上门道谢,王约辉摆摆手:“谁遇上都会这么做,咱住一栋楼,就是一家人。”
这话,在楼里住了15年的陈师傅最有体会。“刚来那会儿,楼道堆着垃圾,半夜回家得摸黑找钥匙。”陈师傅望着如今亮堂的楼道,胸间涌起一股暖意,“有次我出差,水管爆了把家淹了,王楼长带着人通积水、晒被褥,回来时屋里干干净净的。在这儿住,比老家还踏实。”
从1996年到2025年,王约辉累计排查各类矛盾纠纷线索超3.37万条,均妥善处置,他的头发从黑霜染成白霜,脚步却依旧坚实。他手里的钥匙串换了三回,每一把都能打开居民的心门。获得的“章阁好人”等荣誉,在他看来“不如住户一句‘王哥好’实在”。
在城市治理的宏大叙事里,王约辉只是一个微小的注脚。但正是这无数扎根基层的“守楼人”,用30年如一日的坚守,用这种最朴素的行动和陪伴把冰冷的出租屋变成温暖的“家”,让异乡人的漂泊有了停靠的港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