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短信验证登录
60s后重发
提交验证平台将为您自动注册账号,代表您确认已阅读并同意《宝安湾用户协议与隐私条款》 《宝安湾用户隐私保护政策》
返回

【寻访抗战印迹 传承复兴力量】一边是疯狂掠夺 一边是护厂重生———葫芦岛锌厂的历史印迹与岁月回响

2025-08-29 13:20 来源:宝安湾

0122364c85655a80fee26681a43ae7e9a6.jpg

新闻背景

八十载烽烟散尽,山河依旧铭记着血泪印迹。东北沦陷的14年间,日本侵略者对葫芦岛地区资源展开疯狂掠夺:

1937年在马仗房建制炼所,1942年投产后炼锌84.61吨。

1941年始建的硫酸厂至投降时生产1994吨硫酸,这些物资悉数被运回日本。

1936年至1945年间,杨家杖子矿区59万吨钼原矿、42万吨铅原矿及近4万吨锌精矿被强行掠走;日商通过合办、强占等手段操控南票煤矿,资源持续落入侵略者手中。

1940年,日本在五里河畔强建“陆军燃料厂”,生产航空煤油、汽油等战略物资,2108名职工沦为工具。这些铁一般的史实,是日本侵略者在华夏大地犯下罪行的有力佐证。

今日的我们,回望那段山河泣血的过往,纪念抗战胜利的荣光,正是要让这些镌刻着苦难与抗争的印迹,化作照亮前路的星火。它时刻警醒我们:唯有铭记历史,方能守护来之不易的和平;唯有挺直脊梁,方能让民族的未来永远向阳生长。

葫芦岛锌厂是东北、华北地区唯一大型有色金属冶炼及化工企业,曾创造新中国若干个第一:

第一块锌锭、第一块镉锭、第一批碳化硅耐火材料、第一座高温氧化沸腾炉、第一座大型竖罐蒸馏炉、第一次用冶炼烟气制取硫酸

厂区内,一栋日伪时期的二层办公楼,大门锈迹斑斑,外墙面满是龟裂的痕迹。对面空地上,旧厂房的地基在荒草里若隐若现;风扫过,草的呜咽里,仿佛还裹着当年机器转动的余响———那声音,一半是侵略者的贪婪嘶吼,一半是中国人的不屈反抗。

012f62d6ae94de56db6c88e1dafb849f17.jpg

黑暗岁月

铁蹄下的伤痕累累

1937年,日本侵略者为掠夺中国资源,在葫芦岛建立了满洲铅锌株式会社葫芦岛制炼所,这就是葫芦岛锌厂的前身。工厂按照美国新泽西峰业公司竖罐炼锌和德国鲁奇化学公司硫化铁矿制酸工艺设计,设计规模为年产锌1万吨、硫酸1.5万吨。在日伪统治下,这座工厂成为剥削中国工人、掠夺中国资源的工具。

葫芦岛锌厂老厂长赵青(已故)在回忆录中写道:“我14岁到葫芦岛制炼所当见习工人。日本监工动不动就打人,我们每天工作12个小时以上,连饭都吃不饱。活儿只要干得稍差一点,不把你折磨死,就算是捡了条命。在他们眼里,中国工人的命还不如一块废铁。”中冶葫芦岛有色金属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葫芦岛有色)党委书记张正东曾经听多位老工人讲过,当年砌炉时,日本人在核心岗位操作,只让中国工人做递砖这类杂活,还特意用帘子遮挡,生怕中国工人偷学技术。但老工人们总会趁递水、抽烟的间隙偷偷观察,那些藏在眼神里的倔强,为后来的恢复生产埋下了火种。

据老工人孙鸿儒回忆录中记载,日伪统治期间,由于罐体破裂,炼锌停止,即便请来许多专家也无济于事,最后日本人放弃炼锌,仅靠硫酸厂进行小规模生产。而葫芦岛档案资料也有相关记录:整个日伪时期,工厂累计产锌84.61吨、硫酸1994吨,远未达到设计产能。

1945年日本投降后,侵略者卷走全部图纸,还大肆破坏设备。国民党接收大员们只关心中饱私囊,对恢复生产毫无兴趣,将工厂拆得七零八落,甚至想把贵重的东西运往上海;附近歹徒也企图盗窃器材。危急时刻,17名老工人在赵青的组织下,扛着铺盖卷搬进厂里,日夜守着水源地、变电所。他们把能用的零件藏进废砖堆,把蒸馏炉的核心部件裹进破麻袋。饿了啃口硬饼,困了就倚着机器打盹儿。“那不是守厂,是守命。”张正东望着老照片里那群瘦削的身影,声音低沉,“没有他们用骨头硬扛,哪有后来的新生?”

烬土新生

废墟上建起高炉

1948年11月,解放军接管工厂,宣布工厂回到人民手中,但这里已是一片废墟。《葫芦岛锌厂志(1935-1985)》记载,厂区大部分设备被破坏或拆走,蒸馏炉破损严重,厂房屋顶漏雨,厂区内弹坑遍布。

1950年初,国家拨出专款用于工厂修复工作。原日籍厂长和专家都曾断言,这厂子恢复不了,即便恢复也不能正常生产。东北有色金属管理局派来29名技术人员,他们和工人带着工具箱住进了破败厂房。没有美国制造的碳化硅砖,就重新利用旧炉拆来的残砖;筑炉用的灰没有现成材料,也没有标准配方,技术人员就通过试验,从18种配方中选出最适用的方案。

“爷爷总说,只要锌厂还在,我们的根就在。”葫芦岛有色人力资源部副部长姚爱媛深情回忆道,“爷爷是赵青的秘书,亲眼见工人们在炉子里一待就是十几个钟头。谁也不说苦,就认一个理儿:这厂子是咱中国人的,得让它活过来。”

1950年9月3日,小试验炉成功产出锌锭。这块新中国自主冶炼的首块锌锭,被铸成和平鸽带到北京,向国庆节献礼。

同年10月9日,1#、2#蒸馏炉相继出锌,3个月产锌79吨,标志着中国人第一次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实现竖罐炼锌成功。到1954年7月,原8座蒸馏炉全部修复,年产锌1万吨的设计产能终成现实,竖罐炼锌在我国有色系统的地位也基本确立。

01aef28c99c1e9809156f2e6ce36e7f5c8.jpg

0119c2246e3c68d47695ca110c6cb4d93c.jpg

图为过去(资料图)

019dac12816ee9e07390b5e05d387b1fcb.jpg

019ab246ba4163f7f87d1d6da7d3813eca.jpg

图为现在(资料图)

薪火相传

从“锌锭”到“星辰”

恢复生产只是起点。锌厂人骨子里的韧劲,在岁月里沉淀为“爱厂如家、自强不息”的精神。1956年,锌产能扩至2万吨;1960年,硫酸锌、镉等产品相继产出;一批批技术骨干从这里走出,成为全国有色金属工业的脊梁。“我们不仅生产锌,更培养人才,为全国有色金属工业的快速发展锤炼了队伍,也为国家三线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援。”张正东说,“这是锌厂对国家的重要贡献。”

这座曾被日伪抛弃、投产失败的工厂,如今已成长为我国有色金属工业骨干企业。从军工到电子,从医药到化工,产品已销到20多个国家和地区。锌年生产能力在39万吨以上,阴极铜年生产能力在10万吨以上;“葫锌”牌锌锭获全球免检资格。企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已是全国混合所有制改革的“排头兵”。而那段白手起家、艰苦奋斗的历史,永远铭刻在锌厂人的记忆中。

走进葫芦岛有色,宽阔的生产区内秩序井然,传统生产与现代工艺交融,厂房干净通透,厂区外绿树成荫,当年“爱厂如家、自强不息”的精神,至今仍是企业的灵魂。从抗战时期到如今的新时代,这份精神代代相传。新员工入职第一课,便是了解那段不平凡的岁月;厂里不少职工是锌厂的第三代乃至第四代,他们从父辈手中接过的不仅是生产技艺,更是融入血脉的责任与担当。

从辽东湾的硝烟里站起,在共和国的阳光下成长,葫芦岛锌厂的历史,从来不止于一座工厂的起落沉浮。那些在废墟里守护的夜晚,那些在炉火前守望的黎明,那些从祖辈传到后人的精神火种,早已成了民族复兴路上,一束不灭的光。

风掠过现代厂区的冷却塔,带着海的清新。远处,老厂房的剪影在暮色里安静矗立,见证着新一代锌厂人,正把抗战那股精气神,融进新时代的熔炉里,炼出更亮的光。

016042e3ebdbbdea9827fadd8b1bca0f3b.jpg

关于我们

宝安湾隶属深圳市宝安日报社。《宝安日报》作为深圳报业集团子报,承担宝安区、龙华区、光明区三区机关报职能,兼具社区报特点,是宝安区、龙华区、光明区党委、政府指导全区工作的重要舆论阵地。目前,宝安日报社正致力于打造中国优质的县区级融媒体,守正出新,砥砺奋进,明确了“讲好大宝安故事,发出大宝安声音,展示大宝安风貌,唱响大宝安自信”的总基调,坚持正能量、高格调、鲜活趣,深受广大市民的喜爱。

联系地址:广东省深圳市福田区景田商报路2号新媒体大厦17层

联系电话:0755-29454525

粤ICP备2020138679号-1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sng@szpgm.com

举报电话:0755-839069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