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宝安日报全媒体记者 罗慧怡 文/图
9月10日20:00,被誉为“俄罗斯戏剧活的博物馆”的瓦赫坦戈夫剧院,携其镇院之作《叶甫盖尼·奥涅金》与《万尼亚舅舅》的核心主创团队,在深圳书城中心城与深圳观众进行了一场近距离深度交流,共读普希金、谈契诃夫,分享排练幕后与角色心路。
此次见面会不仅为即将在深圳滨海艺术中心上演的年度戏剧盛宴预热,更在中俄建交76周年的背景下,为深圳这座城市注入了浓厚的文学与艺术气息。作为“第四届湾区国际戏剧生活季”的重磅闭幕大戏,这两部巨作承载着“时隔六年回归湾区”“华南唯一站点”等多重期待,未演先热。
此次瓦赫坦戈夫剧院带来的两部作品,均改编自19世纪俄罗斯文学的巅峰,共同构成了一幅完整的“俄罗斯精神图谱”。
普希金的诗体小说《叶甫盖尼·奥涅金》,是俄罗斯文学乃至世界文学的世“精神灯塔”。已故戏剧大师里马斯·图米纳斯以惊人的创造力,将这部鲜少被搬上舞台的诗作,转化为舞台杰作,精准传达了普希金原著的神韵。该剧通过极具象征性的舞台美学,将原著的诗性与哲思放大,直面19世纪俄国贵族青年“多余人”的精神困境,并向每个时代的观众抛出永恒的追问:“当我们看清生活的虚无,是否还能选择热爱?”使其成为一面映照当代人心灵的镜子。今年是《叶甫盖尼·奥涅金》第四次来到中国。9月11日至12日,时隔六年,俄罗斯瓦赫坦戈夫剧院话剧《叶甫盖尼·奥涅金》将作为华南唯一一站亮相深圳滨海艺术中心。
而契诃夫的《万尼亚舅舅》,则是一场对“庸常生活”的精准解剖。如果说《奥涅金》探讨的是理想主义的幻灭,那么《万尼亚舅舅》则聚焦于理想被日常琐碎碾碎后的荒诞与悲凉。剧中人为了一个虚假的偶像耗尽一生,最终陷入“生存意义崩塌”的深渊。这种“清醒的麻木”,恰恰击中了当代人的精神要害。今年8月至9月,《万尼亚舅舅》开启中国首演,9月13日至14日,深圳滨海艺术中心作为该剧此次巡演的华南唯一站点,为观众献上最纯正的俄式戏剧艺术盛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