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付德梅 龙华区政协常委(工商联界别)、龙华区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龙华区工商联(总商会)副主席,深圳市新联会副会长,龙华区新联会会长,五邻产业运营管理(深圳)有限公司董事长。
城市缺乏产业支撑易成“空城”,产业脱离城市则易“空转”。推进产城融合,是龙华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之一。近年来,龙华区在产业导入、空间拓展和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取得成效,但仍有提升空间:一是产业空间利用还不够均衡。部分高端研发和战新产业空间仍显紧张,而部分低效厂房闲置,整体产业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二是规划与空间衔接有待加强。园区布局相对分散,主导产业聚焦度不足,企业需求与空间匹配仍存在提升空间;三是产业协同和服务配套尚不完善。上下游链条衔接还不够紧密,园区配套在交通、教育、商业等方面有待完善。为加快推动龙华产城融合、释放空间潜能,建议如下:
一是强化统筹供给,提升空间精准度。依托数字孪生技术,建立“龙华产业空间数字地图”,实现企业需求与空间资源智能匹配。推行“短期空间保障+长期弹性供地”机制,短期通过政府统租、园区托管等方式提供研发、生产及柔性空间,降低企业初始成本;长期以“先租后让”等方式支持优质企业获取M0或混合功能用地,支持总部及基地建设。整合国有、集体和民营资源,建设定制化产业社区,构建“15分钟产业生态圈”。
二是推动产业协同,提升链群竞争力。绘制产业全景图谱,推动园区、小微单元协同延链强链。嵌入检验检测、法律财务等生产服务,引入餐饮、酒店等生活性业态,增强产业活力。建立“亩均论英雄”企业评价和差别化要素配置机制,推行分档奖励和“亩均贷”等金融支持,引导资源向高效企业集中。通过单元间结对协作和资源共享,实现产业链与空间链精准匹配,提升整体产业韧性与竞争力。
三是建设示范社区,完善服务体系。推动园区向“产业社区”升级,在观澜高新园、宝能科技园探索“产业服务+基层治理”模式;在梅林关、北站片区打造“创新要素驱动”社区,集聚科技中介;在大浪西、银星科技园推行“邻里中心”,配建教育、会议、餐饮及生产服务设施。由国企牵头、专业机构运营,整合物业资源,提供投融资、法务、数字化等一站式服务,建立“投资合伙人”机制,打造“数据驱动、资源共享、价值共生”的产城融合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