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宝安日报全媒体记者 罗裕昭 通讯员 谢东琦 廖聪婕 张迎盈/文 记者 李楚玲/图
累计培训人数已达50万人次,项目启动以来学员出手挽救124条生命,AED配置达到每十万人100台的国家标准……“党建引领构建‘5分钟社会救援圈’宝安模式”持续交出亮眼成绩单。9月13日,第26个“世界急救日”上午,以“党群共建惠民生 应急救护在身边”为主题的宝安区深化党建引领‘5分钟社会救援圈’体系建设暨“世界急救日”党群服务市集活动在欢乐港湾举行。海风轻拂中,党员群众在各个急救体验摊位前流连驻足,学习急救技能,感受生命守护的力量。
活动现场发布了《宝安区党群阵地“救”在身边 暖心守护“四个100”行动方案》,推动基层党群服务阵地实现“急救设备100%配备、急救技能100%提升、志愿队伍100%建强、先锋驿站100%嵌入”,进一步将群众“家门口”的党群服务阵地打造成为“5分钟社会救援圈”前沿,成为守护群众生命安全的重要保障。
党群共建惠民生 党群阵地成急救前沿
当天现场亮点频现,传递急救力量:艺术党课(情景剧)《宝安区党建引领构建“薪火聚温暖,急救在身边”社会急救体系建设》,以生动剧情再现宝安急救体系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建设历程;《宝安区流动党员和新就业群体应急救护先锋志愿服务队》名单现场公布,为基层急救队伍注入新鲜血液;2024年度组织开展培训人数最多和接受培训后涌现群众热心救人、敢救会救案例最多的西乡街道福中福社区、福永街道聚福社区、福海街道和平社区、新安街道海旺社区、石岩街道塘头社区5个社区获颁“党建引领构建‘5分钟社会救援圈’”最美暖心社区牌匾,宝安区人民医院、区中医院等9家医疗机构被授予社会急救培训教学点牌匾,表彰先进的同时,为社会急救工作夯实专业根基。
活动现场发布的《宝安区深化党建引领“5分钟社会救援圈”体系建设暨“党群阵地‘救’在身边 暖心守护‘四个100’行动方案”》,将推动基层党群服务阵地工作人员人人具备应急救护基本能力,让具备急救技能的志愿者、急救设备和患者快速链接,使急救现场第一目击者能够迅速变成“第一响应人”,突出党群服务阵地“平时暖心守护、急救快速响应”,带动进一步形成“人人想救、人人敢救、人人会救、人人能救”的良好社会急救氛围。
在党群服务公益市集体验现场,AED使用、心肺复苏、海姆立克技能、防溺水及地震逃脱等急救场景吸引了大批市民参与。AED使用和心肺复苏体验区前,市民排起长队,在专业人员指导下学习操作要领;海姆立克技能体验区,家长们带着孩子学习如何应对气道异物梗阻;防溺水技能和地震逃脱体验区同样围满了好奇的市民。“这种体验式学习比看书直观多了!”带着孩子前来参加活动的张女士表示,“学会了这些技能,关键时刻能够救人一命。”
从创新举措到生命守护 科技赋能社会急救
回溯宝安“5分钟社会救援圈”建设历程,自2023年3月,在市红十字会、市卫生健康委和宝安区委区政府领导下,宝安区卫生健康局、区红十字会联合宝安区委组织部、区委社会工作部、各街道,借助腾讯SSV的全力支持,以“八个一”创新举措为抓手,在全国率先探索打造“5分钟社会救援圈”,两年多来成效斐然:累计培训居民急救技能达50万人次,组织社会急救技能大赛、微马跑等活动近百场;AED配置实现每十万人100台的国家推荐配置标准,累计安装AED5100余台;组建全市首支150人的志愿者导师队伍,招募新就业群体“急救侠”志愿者1000余人;参训学员已出手挽救124条鲜活生命,心脏骤停患者旁观者心肺复苏实施率和存活率较项目之初提升三倍以上。
今年是宝安“5分钟社会救援圈”开展的第三年,宝安在总结经验基础上,明确三大推进方向:强阵地,深化党建引领优势。通过启动"四个100"行动方案,在"百姓客厅"试点铺设急救人工智能自动训考机,将党群服务中心打造成为"5分钟社会救援圈"前沿阵地。聚合力,绘就志愿服务底色。一方面鼓励参训居民成为敢于出手或协助救人的"急救侠"志愿者;另一方面遴选专业过硬、责任心强的"急救侠"加入到志愿者导师队伍。提效能,推动科技创新赋能。宝安区将探索"急救需求、120指挥调度中心、救护车、急救志愿者、AED"五位一体的急救生态系统,升级全国首个区级社会急救培训管理系统,运行4个无人机AED配送站,为社会急救体系吸纳“低空力量”。从党群服务中心到街头巷尾,从专业医护人员到外卖小哥、快递员,一张覆盖宝安区的生命守护网络俨然形成。在党建引领下,宝安区正在将每一个党群服务阵地打造成为“5分钟社会救援圈”的前沿阵地,让“人人学急救,急救为人人”的理念深入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