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短信验证登录
60s后重发
提交验证平台将为您自动注册账号,代表您确认已阅读并同意《宝安湾用户协议与隐私条款》 《宝安湾用户隐私保护政策》
返回

光明区各行各业各界人士倾情讲述与光明共成长故事

2025-09-17 08:01 来源:宝安湾

2018年9月19日,光明区正式揭牌,翻开了区域发展的全新篇章。七载耕耘,光明区聚焦经济建设这一中心工作和高质量发展这一首要任务,坚定扛起市委赋予的新使命,高标准建设世界一流科学城,加快建设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更具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和粤港澳大湾区高水平人才高地的核心承载区。如今的光明,已经勾勒出一幅高质量发展新图景:科技创新活力迸发、新兴产业聚能起势、对外交通便捷顺畅、生态环境优美宜人、民生事业蓬勃发展、社会治理百花齐放。今起本报推出“7载追光 焕新启程”专栏,展示光明区高质量发展成果,敬请关注。


升华三维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吴敏 共赴3D打印创新时代


吴敏


本报讯(光明新闻记者 李军涛 文/图)作为被视作“推动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核心技术之一,3D打印正加速重构制造业版图。3D打印行业优秀企业——升华三维科技有限公司(简称“升华三维”)在创始人吴敏的带领下,与光明区同频成长,凭借国内首创的金属·陶瓷间接3D打印技术,填补行业空白。同时,公司成功跻身粤港澳大湾区新生产力潜力独角兽企业榜单。


据了解,自成立8年来,升华三维已构建起覆盖金属·陶瓷3D打印机、打印材料、后处理设备及打印服务的全链条工艺体系,可为全球客户提供面向规模化生产的间接3D打印整体解决方案。依托“3D打印+粉末冶金”相结合的粉末挤出打印(PEP)技术,升华三维于2020年顺利通过“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认证,2021年4月成功入选粤港澳大湾区新生产力潜力独角兽企业榜单。如今,升华三维执行高标准研发与生产规范,并获得ISO9001质量体系认证,部分设备和材料获得CE和ROHS认证;公司技术创新成果丰硕,核心技术及设备累计申请发明专利、实用新型、软件著作权等专利67项,已授权专利53项,自主创新护城河持续筑牢。


记者关注到,升华三维的成长轨迹与光明区的发展脉搏深度契合。企业成立初期并未扎根光明,经多方对比后,最终选择落子这片科创沃土。“光明区作为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的重要节点,以打造世界一流科学城和深圳北部中心为目标,精准聚焦高科技产业,与企业发展方向高度契合,这是我们选择这里的核心原因。”吴敏说。


借力光明区的发展势能,升华三维已具备快速响应市场需求的核心能力。其高质量的金属·陶瓷间接3D打印解决方案,目前已广泛服务于高校科研院所、汽车、机器人、核工业、航空航天、军事国防、生物医疗、新能源等多个领域,累计赋能全球120余家客户。


谈及未来规划,吴敏表示:“我们坚信,多数传统零部件都值得通过3D打印技术重新设计、重新发明、再度赋能。未来已来,升华三维将与全球客户携手,共赴3D打印的创新时代。” 


光明区政协委员张清凌 期待吸引更多科研人员定居


张清凌


本报讯(光明新闻记者 杨曦 文/图)“一眼望过去,到处在搞建设。”张清凌教授回忆初到光明的场景,至今印象深刻。那是2018年,他第一次来到中山大学深圳校区项目施工现场,也自此与光明结下不解之缘。


转眼7年过去,光明的蜕变让他感慨不已。“过去学校周边多是农田、厂房和城中村,与我之前对‘深圳’的印象并不匹配。”他说,如今中山大学深圳校区校园美丽,十分具有辨识度,周边配套逐步完善,生活愈发便利,空间开阔、景色宜人。不少学生也对他提起,“以前在广州,周末心不静、爱外出。到了光明,大家都觉得这里环境好,很容易让人心静下来,非常适合读书。”


张清凌教授是中山大学深圳航空航天学院博士生导师、遥感大数据智能应用学术带头人,也是民盟中央科技委委员、民盟广东省委科技委委员、民盟广东省委员会中山大学南总支副主委。作为光明区政协委员,他履职重点围绕光明科学城建设。除获评“优秀提案”的《关于为光明科学城建设培养急需的复合型科技产业组织人才的提案》外,他提交的提案还关注科学城周边夜间焚烧垃圾导致的空气质量问题,以及低空经济、商业航天、人工智能等领域发展。未来,他将持续关注这些领域,重点聚焦高新技术成果转化等。


“光明科学城定位很高,它是‘城’,是大国重器。”谈及光明科学城,张清凌表示,光明科学城规划蓝图值得期待,希望能够稳步推进建设,“期待未来这里能吸引更多高层次科研人员定居、工作、生活,激发源源不断的创新动能。” 


区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局工作人员刘夏雨 平凡岗位见证光明发展


刘夏雨


本报讯(光明新闻记者 李军涛 文/图)在光明区,许多人都是伴随着光明共同成长、发展。光明区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局工作人员刘夏雨就是其中一位。


据了解,刘夏雨于2024年初加入区城管部门,成为一名文职人员。在工作期间,刘夏雨在点滴实践中不断深化对城市管理工作的认知,在日常工作中见证光明科学城的日新月异。在宣传岗位工作期间,刘夏雨参与策划“FINE光明·YUAN生活”公园IP活动、城管花历、绿美光明建设、垃圾分类活动等共计300余次宣传活动,并参与第十四届中国风景园林学会年会宣传工作,多平台全媒体展示光明城市面貌,见证了光明科学城建设者以绣花功夫描绘“绿美城市”画卷,让高质量发展与绿水青山相得益彰的生动实践。


刘夏雨告诉记者,她既是工作者,也是见证者,更是受益者。近年来,光明区山水连城建设成效渐显,全市首条18.8公里休闲运动骑行道示范段串联光明地标,科学公园“天空之境”、虹桥公园“月在庭”成为市民游客必去打卡点,3条花景林荫大道、2片赏花胜地,“花开满城”的盛景正成为光明文旅的新名片。尤其是,光明公园综合服务品质显著提升,新增5个咖啡吧、7处便民服务点、117个快充电桩,以及一批轻餐饮点、运动健身场地,8个公园628个停车位实现“一键预约”;光明筹办“FINE光明·YUAN生活”IP活动150余场,打造科小明、明鹭鹭、园朵朵等公园IP文创形象,市民公园生活幸福感大大提高。


刘夏雨表示,希望光明区进一步丰富公园文化主题活动,全面提升公共服务品质,继续深化“绿美光明”建设,推动花景林荫大道串联成网、与特色赏花胜地交相辉映,实现四季花开满城、昼夜景致交融的城市风貌,让科学蓝与生态绿成为光明最动人的发展底色。 


区人大代表、光明区医学会创会秘书长胡建辉 助力医疗卫生事业发展


胡建辉


本报讯(光明新闻记者 熊丹丹 文/图)作为光明区人大代表、光明区医学会创会秘书长,胡建辉在日常工作中,始终关注医疗卫生领域热点难点问题,深入基层调研,倾听医务人员和群众的需求,积极向政府部门传递基层和行业声音。


七年前,光明区正式成立,胡建辉当选为光明区第一届人大代表。2018年底,按照区卫健局的安排,胡建辉从一名熟悉疾控的公共卫生专家转型到社会团体工作,和原人民医院党委书记刘伟平等人一起,筹建光明区医学会。医学会从筹备到正式挂牌,每一步都充满挑战:没有现成的模式可借鉴,没有办公场所,没有启动经费。那段时间,胡建辉和筹备组的同仁们白天忙于本职工作,晚上和周末则聚在一起,研究社会团体的法规文件、讨论招募会员、对接主管部门。经过一年的不懈努力,2019年9月24日光明区医学会成立。如今,区医学会已发展了10家单位会员,成立了36个学术组织,打造了在大湾区具有一定影响的“深穗肝胆胰外科论坛”“肾脏病、肾脏病介入与血液净化论坛”“中医减重逆转疾病高峰论坛”等学术品牌会议,为建设深圳北部医疗高地添砖加瓦。


在推动区医学会发展的同时,胡建辉充分利用学会平台,先后组织专家团队完成《光明区生物医药产业现状调查报告》和《光明区卫生健康事业“十四五”规划》的撰写工作。这两项报告不仅需要深入了解区域产业发展现状和卫生健康事业发展需求,还需要结合深圳发展趋势,提出科学合理的发展目标和对策建议。


七年的时间虽取得了不少成果,但胡建辉深知,这只是一个新的起点,随着光明区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群众对健康的需求不断提升。“作为光明区人大代表和光明区医学会的负责人,我将一如既往地履行好人大代表的职责,为推动区域医疗卫生事业高质量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胡建辉说。 


公明街道戏曲协会会长谭芝保 用粤剧唱好科学城故事


谭芝保


本报讯(光明新闻记者 雷云霞 文/图)七年来,光明这片热土汇聚了来自五湖四海的建设者与文化传承者。他们在这片土地上扎根、奋斗、创新,共同书写“光明故事”。


公明街道戏曲协会会长谭芝保来自广西钦州,早年因一次“救场”机会与深圳结缘。真正让他扎根光明的,是爱情与事业的双重收获。他的妻子是公明本地人,同样痴迷粤剧。两人因戏相识,组建家庭,共同创立公明街道戏曲协会,在异乡寻得了归属。


初到深圳时,谭芝保曾担忧粤剧在此缺乏受众,但很快他便发现,粤剧在光明区群众基础深厚,尤其是在公明街道许多老街坊不仅爱听,还很爱唱。“虽然语言和观众不同,但对粤剧的热爱是相通的。”谭芝保说。


公明街道戏曲协会创作的《光明新时代》《茅洲河流淌的深圳记忆》等作品,紧密结合本地元素,反复修改打磨,最终成稿。值得一提的是,《光明新时代》的姐妹篇——《光明印象》已完成作词,目前正在积极谱曲中,将继续以粤剧艺术传递光明区文化魅力。谭芝保说:“茅洲河是光明的‘母亲河’,其治理成效是深圳生态文明建设的缩影。我们用粤剧讲述这条河的故事,就是希望让更多人看到这座城市的人文底蕴。”公明街道戏曲协会的这些作品既记录光明从农田厂房向科学新城的蜕变,也展现茅洲河治理背后的生态理念与人文精神。


近年来,谭芝保不仅推出多部原创粤剧,还吸引越来越多爱好者加入协会,甚至得到粤剧名家黄伟坤等艺术家的支持。他说:“粤剧不仅是技艺传承,更是文化与情感的延续。”


谭芝保表示,在这片充满科技与艺术的土地上,将以粤剧表演形式,记录更多光明变迁,以创作连接光明区的过去、现在与未来,唱好光明科学城故事。 


光明区志愿者朱雪琴 光明给了我成长的平台


朱雪琴


本报讯(光明新闻记者 雷云霞 文/图)来自广东梅州农村的朱雪琴,2000年来到光明,从最初的“只想找个地方踏实干活”,到如今安家落户成为“光明人”,她用二十余年时光,见证了光明的蜕变,也在这里实现了自我价值的升华。


朱雪琴回忆道:“那时候的光明虽不繁华,但有一股向前奔的劲儿,让我看到了希望。”没想到这一留,就是二十多年,她从最初的“落脚”到如今的“扎根”,光明已成为她的家。谈起初到光明时的印象,朱雪琴笑着说:“那时候好多地方都还是泥路,楼不多,像个还没收拾利落的角落。”而如今,她眼中的光明早已焕然一新:“街道干净整洁,绿树成荫,公园、商场、学校、医院越来越高配,生活特别方便。”


更让她感慨的是,光明给了她成长的平台。2014年,她加入志愿者队伍,从最初的“凭热情做事”到如今能独立策划活动的志愿服务队负责人,她不仅在志愿服务中结识了众多朋友,还在大家的带动下不断提升自我,最终拿到了本科文凭。“是光明推着我一步步向上长。”她动情地说。


周末时,朱雪琴常带着家人去虹桥公园散步,去科技馆探索科学奥秘,偶尔也会到文化艺术中心听讲座、看演出。“光明不仅有烟火气,更有文化味。”她说。


随着光明科学城加快建设,她对未来充满期待。作为志愿服务领域的一员,她希望能在科学城的发展中贡献更多力量,比如提供活动保障、开展科普课堂等,吸引更多人来此安居乐业、参与志愿服务。 


中山大学附属第七医院肿瘤科副主任方烁 光明的沃土能滋养梦想


方烁


本报讯(光明新闻记者 练洁雯 文/图)从怀揣理想的青年医者,到肿瘤防治领域的先锋,从手握海外顶尖医疗机构邀请函,到扎根深圳光明科学城——七载光阴,中山大学附属第七医院肿瘤科副主任、深圳市海外高层次引进人才方烁,在这片创新沃土上,写下了属于自己的故事。


2018年,方烁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手中拿着多份国际顶尖医疗机构的邀请函,她却因前辈一句“去看看深圳的中山七院”而与光明结缘。走出光明城高铁站的那一刻,她看到的是湛蓝的天空、葱郁的山林与现代化的医院建筑相映成趣。“这里的人忙碌却轻盈,土地‘很润’,像是能滋养梦想的沃土。”方烁说。


真正打动她的是这座正在崛起的科学新城对人才与生命健康事业的诚意。从“三名工程”的科研支持,到“拎包入住”的人才公寓;从世界级大科学装置集群,到“15分钟医疗圈”的民生配套……光明科学城正在以系统而细腻的笔触,勾勒出一个属于奋斗者的未来。


七年过去,方烁见证了光明医疗从“技术孤岛”到“热带雨林”的蜕变。在这片创新雨林中,科学与临床正在深度交融。通过“三名工程”和重点领域研发计划,中山七院打破学科壁垒,实现肿瘤诊疗一站式服务;深圳全链条支持医药研发的政策,加速了科研成果转化。中山七院开展的国际首例肝癌定向治疗术等新技术,为无数患者带去了新的希望。


七年间,方烁触摸到光明分级诊疗的真实温度。“曾经需要辗转数小时就诊的患者,如今在社区健康服务中心就能完成疾病筛查和风险评估。”在光明区全民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计划的推进下,疾病早期拦截战线正在大步前移。


工作之余,方烁也在光明找到了生活与事业的平衡。超算中心、合成生物大科学装置让科研如虎添翼;遍布全区的公园与绿道,成为医者减压的港湾。“科学+生态”的城市气质,让这片土地既承载创新梦想,也安放寻常烟火,为每个奋斗者预留一份诗意。


七年,于人是成长,于城是蝶变。方烁说,她与光明的故事,才刚刚开始。 


智脑云枢医疗科技(深圳)有限公司总经理胡铁瀚 对科学城未来充满期待


胡铁瀚


本报讯(光明新闻记者 熊丹丹 文/图)在光明科学城日新月异的发展画卷中,智脑云枢医疗科技(深圳)有限公司(简称“智脑云枢”)总经理胡铁瀚及其团队正是创新创业的典型代表。


胡铁瀚毕业于中山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院,师从吴万庆教授团队。就读研究生时,他随学院迁至位于光明、当时建设中的中山大学深圳校区,亲眼见证了这片土地从规划蓝图发展为美丽校园的全过程,与光明的缘分也从此开始。


回顾在光明的经历,胡铁瀚和团队经历了两个关键阶段:2023年,依托中大校区组建团队,借助学校实验室和光明科研资源开展前期实验;2025年,团队成员陆续毕业,在吴万庆教授、四川成都新澳冠医疗公司董事长曾义成、中山大学附属第七医院王朴教授的支持与协助下,正式在光明注册公司,从“校园研发”走向“市场化运营”。公司聚焦脑科学与神经调控领域,致力于研发迷走神经电刺激及脑脊髓电刺激设备,为神经功能障碍相关疾病提供创新解决方案。


在胡铁瀚看来,光明区最初吸引团队的核心优势在于其高度集聚的创新资源。这里不仅有精准适配前沿脑科学科技企业的扶持政策,还有覆盖种子期至成长期的产业基金支持,为初创团队提供了关键助力。同时,区内汇聚了中山大学深圳校区、中大附七医院等高校、科研机构和医疗机构,形成了半小时创新生态圈,“从实验到临床数据验证,再到产业合作,几乎所有环节都能在半小时路程内解决。”胡铁瀚说。


今年9月19日,光明区迎来成立七周年。站在新起点,胡铁瀚对光明科学城的未来充满期待。他认为,光明已逐步构建起完善的科研与产业生态,随着更多大科学装置落地和使用,这里必将成为脑科学、生物医药等前沿领域的“创新高地”。他期待区政府未来能进一步聚焦中小科创企业成长需求,推动技术更快落地,同时搭建更多跨学科交流与合作平台,促进不同领域团队之间碰撞与融合。 


关于我们

宝安湾隶属深圳市宝安日报社。《宝安日报》作为深圳报业集团子报,承担宝安区、龙华区、光明区三区机关报职能,兼具社区报特点,是宝安区、龙华区、光明区党委、政府指导全区工作的重要舆论阵地。目前,宝安日报社正致力于打造中国优质的县区级融媒体,守正出新,砥砺奋进,明确了“讲好大宝安故事,发出大宝安声音,展示大宝安风貌,唱响大宝安自信”的总基调,坚持正能量、高格调、鲜活趣,深受广大市民的喜爱。

联系地址:广东省深圳市福田区景田商报路2号新媒体大厦17层

联系电话:0755-29454525

粤ICP备2020138679号-1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sng@szpgm.com

举报电话:0755-839069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