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短信验证登录
60s后重发
提交验证平台将为您自动注册账号,代表您确认已阅读并同意《宝安湾用户协议与隐私条款》 《宝安湾用户隐私保护政策》
返回

龙华区划分“三区”破解流动摊贩治理难题,半月过去,各疏导区秩序井然

2025-10-13 08:09 来源:宝安湾

龙华新闻记者 黄晓华 王雪敏 丁小梅/文 陈建华 蔡维泽/图

 

近期,龙华区以民治、福城街道为试点,系统开展流动摊贩综合治理工作。9月22日,正式公布民治、福城街道流动摊贩经营区域划分结果。其中,民治街道划定流动摊贩经营疏导区(绿色)20个、管控区(黄色)4个;两类区域共计可容纳725个流动摊位经营。福城街道划定流动摊贩经营疏导区(绿色)9个、管控区(黄色)6个;两类区域共计可容纳326个流动摊位经营。除管控区、疏导区外,其余区域均为严禁区,全面禁止任何形式的流动摊贩经营活动。


红山地铁站D出口流动摊贩经营疏导区(绿区)经营有序,环境舒适整洁。

 

经过大半个月的试点磨合,再加上国庆黄金周假期的实际考验,这场治理行动的成效究竟如何?10月10日晚,记者现场走访福城街道宝源科技园疏导区以及民治街道红山地铁站D出口疏导区,眼前的景象令人耳目一新:昔日里,流动摊贩为躲避监管四处“打游击”,占道经营现象频发,常常造成交通阻塞的“拥堵点”,如今在精细化治理措施的推进下,已蜕变为摊位规整、经营有序的“便民区”。“市井烟火”与“公共秩序”在治理实践中,找到了难得的平衡点。


疏导区有新气象:

有序干净省心,满是鲜活烟火气


傍晚7点左右,宝源科技园门口的人行道已被潮水般的人流填满。结束了一天工作的青工陆续走出园区,脚步声、谈笑声与车流声交织,这是一天中最热闹的通勤高峰。从园区大门右转入人行道,自西向东行走不过百余米,视线里便闯入一块醒目的蓝色指示牌,“流动摊贩经营疏导区(绿区)的字样在路灯的映照下格外清晰。顺着指示牌的方向望去,一条长约200米的“美食长廊”缓缓铺展开来,37个小摊沿着人行道内侧一字排开,温暖又鲜活。这里正是福城街道兴富社区宝源科技园点位疏导区,每天从下午4点开始,这份热闹一直延续到凌晨。


走近疏导区,浓郁的香气瞬间裹住行人。东侧飘来炸鸡排的油脂香与麻辣烫的麻辣味,让人垂涎欲滴;中间区域,摊主正熟练地颠勺翻炒粉面与米饭,“哗啦”的翻炒声中,白色的热气裹着酱油香直往鼻腔里钻;西侧则弥漫着水果的清甜,柠檬茶摊位不时传来“叮咚”的点单提示声。每个摊位前都围着刚下班的青工,有人趁热吃着炒粉、认真挑选着西瓜,有人仔细挑选着炸鸡,摊主们一边麻利地打包,一边笑着跟熟客寒暄,整个区域满是鲜活的市井烟火气。


虽说是设置在人流较旺的区域,疏导区的现场也不见杂乱。所有摊位都统一摆在划定的黄色标线内,与北侧的公交站保持着三四米的安全距离,特意留出的通道宽度充足,足够两列行人双向错身而过。整个疏导区在喧闹的氛围中透着井然的秩序,将下班路上的烟火气,悄悄变成了不干扰通行的便民暖意。


在红山地铁站D出口疏导区,摊主陆小姐在摊档前挂上营业执照。

 

在红山地铁站D出口,曾经随意摆放的摊位,如今在疏导区内整齐排列。“以前这条路哪能好好走啊!”家住金亨利小区的林女士回忆起往昔,满是无奈,“通往地铁的路被摊贩挤得水泄不通,电动车根本开不过,就连走路都得小心翼翼地在摊位缝隙里穿梭。”作为经常下班在此购买小吃的常客,林女士对如今的变化十分满意,“现在环境干净整洁多了,买东西不用再挤来挤去,消费体验好了不止一点点。”


家住龙光玖钻小区的郑先生,正坐在摊位旁享用一份喷香的炒粉,提及整治后的变化,他也忍不住竖起大拇指:“之前路面又脏又乱,居民们的投诉就没断过。现在好了,不仅路好走了,还能舒舒服服地坐在这儿吃晚餐。这说明政府真正听进去了居民的心声,并且实实在在地想办法解决了问题,必须给这样的举措点赞!”


摊贩吐露心声:

有了固定摊位,经营更稳定更安心


曾经,流动摊贩们推着摊车四处“打游击”,不仅要时刻担心被监管人员劝离,还得每天早起抢占经营点位,生意时好时坏,收入毫无保障。如今,随着“三区”明确划定,摊贩们得以进入疏导区、管控区规范经营,有了固定摊位,不用再躲躲藏藏,客源也更稳定,收入也有了保障。


“以前出来摆摊,天天都在担心被城管劝离,推着车到处跑,生意一点都不稳定,心总悬着。”在福城街道宝源科技园疏导区的一档水果摊前,摊主蒋姐一边熟练地给顾客切好西瓜打包,一边跟记者聊起如今的变化,语气里满是欣慰,“现在进了疏导区,再也不用躲躲藏藏了,周边上班的青工特别多,生意比以前稳定多了,养家糊口不成问题。”尽管入驻前需要提交健康证、签订《自治经营承诺书》,刚开始觉得有些麻烦,但蒋姐很快就理解了这些要求的意义:“这都是为了让顾客吃得放心、买得安心,是好事!”


福城街道宝源科技园“流动摊贩经营疏导区(绿区)”。

 

在另一档炒米粉摊贩前,摊主万老板正忙着给顾客炒粉,酱油的咸香混着葱花的清新随着热气四处弥漫,引得不少路过的上班族纷纷停下脚步。“以前我都是推着小推车在企业园区周边‘打游击’,有时候为了占个好位置,早早就得出门。”万老板擦了擦额头的汗水,语气里满是感慨,“现在申请进入疏导区后,再也不用躲了,每天定点来、定时走,收入比以前稳定多了,心里也踏实多了。”


柠檬茶摊主柯小姐在红山地铁口D口摆摊有4年了,算是这片区的“老摊主”。经营疏导区工作启动后,她很支持、配合工作,也顺利通过申请、资质审核、抽签,入驻疏导区。“做生意是要长久经营的,有了固定摊位,少了那些争抢位置的吵闹,也不用担心随时被驱赶,我们的客人能随时找到我们。”


柯小姐的“邻居”,是卖提拉米苏的陆小姐。记者注意到,陆小姐的摊位前醒目地挂着经营执照,摊位车辆更是经过精心改造,在充满烟火气的夜市中,透着一股独有的“清新雅致”。“以前我就是用泡沫箱加小推车摆摊,既不规范也不方便。社区规划摊位后,我特地升级定制了这辆餐车,里面带冰柜,还设置了座位,能让客人更舒适地品尝甜品。”


烧烤类摊位一直是路边摊管理的重点,它们制作的美食让人垂涎欲滴,但伴随而来的油烟和污迹也曾让周边居民头疼不已。晚上7点左右,“东北烧烤”的李先生和“鸟樱炭烧”的杨先生开始忙碌地准备食材,迎接客流高峰。对于民治街道的规划改造,两位摊主都表示理解并支持:“规范管理是为了长远发展,虽然一开始可能有些不适应,但从长久来看,对我们摊主来说也是好事。”他们坦言,会积极配合管理,做好产品品质,吸引更多新顾客。


管理更规范:

分级分类精准施策,全链条闭环管理


流动摊贩是城市治理的难题之一。原《深圳经济特区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2019年版)对流动摊贩经营实施全面禁止。2023年,深圳市第七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对该条例进行修订,明确将此前的“全面禁止”管理方式转为“有条件规范经营”,允许根据“方便群众、布局合理、监管有序”的原则划定流动摊贩经营场所。


流动摊贩经营疏导区(绿区)标志牌。

 

当城市秩序与民生需求碰撞,龙华区用精细化治理破题,选择以民治、福城为试点,以“严管”为总基调,通过划定“三区”实现分级分类精准施策,构建全链条闭环管理体系,在保障群众便利、摊贩生计与公共秩序间找到平衡,持续提升城区形象与居民生活品质。


为避免流动摊贩管理简单化,龙华区结合便民需求、摊贩生计与公共秩序等核心诉求,将辖区划分为“严禁区、管控区、疏导区”,实施差异化管理。在管控区和疏导区内,允许符合条件的流动摊贩在规定时间、指定区域内规范经营。而严禁区则覆盖管控区、疏导区以外的所有区域,全面禁止任何形式的流动摊贩经营活动,守住城市公共秩序底线。


记者从区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局了解到,为破解流动摊贩经营引发的噪声扰民、环境脏乱、交通拥堵、维权监管难等系列问题,龙华区明确“仅允许本街道居民申请在属地开展流动摊贩经营,禁止跨街道流动”,并且围绕“申请准入-日常监管-问题处置”打造全链条闭环管理体系。


在申请准入环节,由属地街道准确核实申请者身份信息,从源头把好准入关。在经营监管环节,属地街道凭借对辖区流动摊贩“知根知底”的优势,高效联合市场监管、消防等部门,对食品安全、产品质量、环境秩序等进行全流程动态监管。


在审核分配流程上,严格按照“受理申请-材料审核-抽签摇号-社会公示-登记授码”的步骤推进。材料审核时,先按申报经营内容分类,将同业态流动摊贩集中布局,重油烟等特殊业态与普通业态分区设置;再结合对应区域流动摊位数量,通过公开抽签确定入围名额,二次摇号分配具体流动摊位,并将结果及时公示,确保全流程公开公平公正。


在技术应用上,引入人工智能物联网感知技术,为通过审核的流动摊贩发放专属流动摊位二维码,构建起“一摊一码”的数字化管理体系,实时精准掌握流动摊贩的经营位置、流动轨迹及经营时段,对超范围经营、超时撤摊等违规行为提前预警、快速核查与高效处置,实现“定人定点定时”全流程管控。


三级联动:

区、街道、社区协同发力,全链条管安全、建长效


“市井烟火”与“公共秩序”的平衡与和谐,从来都不是被动妥协的结果,背后更需要政府部门主动作为、协同发力,才能实现共赢。


“摊贩管理从来不是一个部门‘单打独斗’就能做好的,而是要通过区、街道、社区三级联动,拧成一股绳,齐心协力推进,既要管好当下的安全问题,更要建立长期有效的管理机制,才能让治理效果持续下去。”在这一理念指引下,龙华区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局以“城市管家、人民管家”理念为指引,统筹推进流动摊贩综合治理,牵头制定了全链条动态闭环管理规则。此前,该局已就流动摊贩经营区域划分广泛征求公众意见,科学划分“三区”地图。如今,在规则的落地过程中,民治、福城街道及各社区协同推进,形成合力,共同将治理理念转化为扎实行动。


在福城街道宝源科技园疏导区,摊主忙碌地为顾客制作意面。

 

经了解,民治、福城街道严格按照市、区要求,主动作为、精准破局,积极回应辖区群众关于整治流动摊贩、改善市容秩序的强烈诉求,多次实地调研、现场办公,全面摸排辖区流动摊贩集聚点。民治街道细化了街道“准入机制细则”“摊贩经营九项须知”“摊贩经营退出机制”等配套文件,明确要求摊主亮卡经营、规范操作,为摊贩经营划定“红线”与“底线”。福城街道细化摊贩经营场所划定和管理工作指引,清晰明确摊贩经营边界及准入、退出机制,全面指导各社区规范疏导区、管控区流动摊贩经营场所的划定与日常管理,进一步规范流动摊贩经营秩序,筑牢食品安全与市容管理“双重防线”。


“‘三区’划分的核心是‘疏堵结合’,既要满足居民生活需求,也要规范经营秩序。”民治街道红山社区相关工作人员介绍,在疏导区规划前期,社区通过全面摸排,精准掌握了流动摊贩的基本情况,最终筛选出符合条件的摊位入驻疏导区,确保治理工作科学有序。同时,社区创新建立“社区统筹+摊贩自治”模式,由入驻摊主自主组建管理小组,协助社区维护疏导区日常秩序,实现“自我管理、自我监督”。更具温度的是,民治各社区还结合实际情况,预留了一定比例的摊位名额,专门面向有需要的困难群体,让摊贩疏导区不仅是规范经营的场所,更是助力困难群体就业增收的“暖心平台”。


负责福城街道宝源科技园疏导区日常管理的兴富社区工作人员介绍,从“三区”的前期划定到后期的日常监管,社区始终围绕“便民不扰民”的核心目标协同推进。在区域划定环节,严格遵循“不影响交通通行、不堵塞消防通道、原则上不设置在主干道旁”的“三不”原则,避开繁忙路段和人员密集区域。日常监管环节形成全链条保障体系,从食品安全到燃气安全,从交通通行到卫生环境,每一项工作都对应着明确的职能部门,责任清晰,落实到位。同时,每个疏导区、管控区都专门安排一名工作人员值守,随时处理各类突发情况。


城市治理的智慧,往往藏在“管”与“放”的平衡里。如今,龙华区通过“三区”划分、三级联动、摊主自治等举措,既守住了安全与秩序的底线,又给民生需求留足了空间,让城市的烟火气更浓郁,民生温度更充足。


 记者手记

龙华“治摊”:烟火与秩序的和谐奏鸣


从早餐摊的热气腾腾,到夜市小吃的香气四溢,再到各类生活用品的售卖,流动摊贩们以灵活姿态填补商业服务空白,满足市民多元生活需求。但随着城市化提速,占道经营致交通拥堵、垃圾乱堆污染环境、食品安全监管缺位等问题凸显,流动摊贩与城市管理的矛盾日益尖锐,如何平衡民生需求与城市秩序,成为治理难题。


在此背景下,龙华区以民治、福城街道为试点的流动摊贩综合治理,给出了高质量答案。其创新的“三区”划分模式,打破了“一刀切”的管理惯性。严禁区实行全时段禁止流动摊贩经营;管控区和疏导区则是专门规划的经营区域,允许符合条件的流动摊贩在规定时段及划线范围内规范经营。民治、福城共规划超千个摊位,让摊贩有“家”可归,实现精准施策。


规范落地离不开制度保障。龙华区构建的全链条闭环管理体系,从源头筑牢防线——要求申请者为本街道居民并持健康证;日常推行“摊前三包”,联合多部门常态化监管;问题处置分级分类,从限期整改到列入黑名单,层层约束倒逼规范经营。


流动摊贩综合治理并非政府部门的“独角戏”,更重要的是打造多元共治理念。在意见征求阶段,5446名市民参与问卷、90.76%的支持率,彰显民意基础;在日常监管和执法中,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媒体记者深度参与监督,再加上引导摊贩自我管理、互相监督,建立内部自治机制,让治理从“政府独奏”变为“多方合唱”,凝聚起强大合力。


龙华区的实践证明,城市治理不是非此即彼的选择题。用创新思维破解难题,以民生温度平衡各方利益,就能让烟火气与秩序感和谐共生,为城市治理提供可复制的“龙华经验”。

 

关于我们

宝安湾隶属深圳市宝安日报社。《宝安日报》作为深圳报业集团子报,承担宝安区、龙华区、光明区三区机关报职能,兼具社区报特点,是宝安区、龙华区、光明区党委、政府指导全区工作的重要舆论阵地。目前,宝安日报社正致力于打造中国优质的县区级融媒体,守正出新,砥砺奋进,明确了“讲好大宝安故事,发出大宝安声音,展示大宝安风貌,唱响大宝安自信”的总基调,坚持正能量、高格调、鲜活趣,深受广大市民的喜爱。

联系地址:广东省深圳市福田区景田商报路2号新媒体大厦17层

联系电话:0755-29454525

粤ICP备2020138679号-1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sng@szpgm.com

举报电话:0755-839069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