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短信验证登录
60s后重发
提交验证平台将为您自动注册账号,代表您确认已阅读并同意《宝安湾用户协议与隐私条款》 《宝安湾用户隐私保护政策》
返回

宝安文化 | “湾区之眼”里的城市文化风景——“阅见湾区”书友会在“湾区之眼”举行

2025-10-27 08:49 来源:宝安湾

宝安日报全媒体记者 罗慧怡/文 通讯员 邹艳丽/图

 

d625b2d1-fc54-4b06-99e5-424e1275b285.jpg.2.jpeg

▲作家与读者合影。

25日下午,“深圳读书月‘阅见湾区’书友会”在“湾区之眼”举行,此次活动由“深圳读书月”微信公众号主办,宝安日报“秋妮书语”栏目协办。深圳作家和读者近三十人参观全球最大实体书城后,围绕“阅读如何塑造城市气质”“成长路上的书店记忆”等话题进行分享,交流阅读心得以及心目中的深圳阅读空间。

渴望知识和书香的成长阅读经历

书友会开始之前,在工作人员的带领下,作家与读者一行参观“湾区之眼”,感受其中的建筑特色与滨海风光,感受深圳城市形象的特质以及深圳阅读精神的具象化表达。据了解,“湾区之眼”由深圳出版集团建设运营,位于宝安中心区,建筑体量分为南北两区、地上地下各两层,以“文化+”为牵引融合多元业态,是全球最大实体书城。这个屹立于深圳海滨的文化地标,承载着深圳的文化使命与创新梦想,它们像城市的万花筒,让人们能够看见深圳绚丽多姿的城市文化风景。

a9e293cf-c338-4314-8171-a6ac03e0d9e6.jpg.2.jpeg

▲作家李敏。

随后,大家落座“湾区之眼”书城北区L2阅读头等舱,对书城的所见所闻所想畅所欲言。关于城市书房,作家李敏说,长期在城市的公共设施中感受公共文化氛围与街头艺术,今日初访“湾区之眼”,她认为阅读平台起点更高、服务更完善,将成为市民阅读与交流的新据点。李敏回忆童年时期自己的午餐常以两毛钱解决,省下的零用钱就去新华书店买书。她从连环画开始读起,第一本购买的书籍是《聊斋志异》,再逐步读到《红楼梦》《西游记》。后来进入图书馆工作,她认为那是职业生涯中备受滋养的阶段,转入文化馆管理工作后,更看重公共文化服务的覆盖与组织能力。宝安区作协副主席郭海鸿对新华书店有着同样的体悟,早年他也曾在新华书店的柜台前望书止渴,启蒙书也是连环画,第一本购买的则是《八仙过海》。上世纪九十年代来到深圳,他常去上海宾馆旁的青年书店与红荔路深圳图书馆老馆门口的“读者长廊”淘书,这是他对城市书香最直接的记忆。如今的“湾区之眼”人气旺盛,在郭海鸿看来,实体书城最重要的是提供“可停留、可阅读、可交流”的公共空间,让市民愿意多待一会儿,把“逛书店”重新连接到“读书”。

大学教授朱爱群在分享中回忆自己在县镇成长的求学岁月,“资源有限,常坐车到县城新华书店看书、选书”,为了拓展学习,她逐渐从文学读物转向习题与参考书,系统训练逻辑与解题能力,本科毕业后保送研究生,形成“终身学习”的稳定习惯。她认为“湾区之眼”为市民提供了起点更高、链接更广的公共阅读平台,希望接下来,可以多给家庭与青年提供亲子共读区、青年习读区与常态化讲座。

“看得见海的阅读场景”可遇不可求

畅销书作家一笑作春风(原名:高帆)最近刚出版新书《一纸风流:诗词中的快意江湖》,她用两个关键词概括当下心情:幸福和自然。“见到这么多热爱文学的读者,本身就是一种幸福”,让她更难忘的是在书架前一张张安静阅读的面孔。作为一名高中语文教师,她在高三实验班繁忙的教学中坚持写作、运营公众号。目前新书已在“湾区之眼”入口的新书架陈列,女儿捧书的瞬间,让她感到阅读与写作带来的小确幸。她认为“湾区之眼”提供了“看得见海的阅读场景”和良好设施,是把阅读带回日常的好地方。

d9598414-79a0-4f1a-98ad-a6fa640b2092.jpg.2.jpeg

▲作家林苒与女儿魏雨音。

近期刚出版《护海少年唐小鲸》的西西在分享中,谈到自己生病时遇到一本好书《绿山墙的安妮》,以及推着板车卖书的老人……这些阅读经历在她的人生中留下深深的烙印。在作家林苒看来,文字有着治愈的功能。“我在孕后170斤时陷入迷茫,是写诗让我慢慢找到方向、找到自我。”作家艾建桥则在老师的鼓励下开始写日记、诗歌与散文。他认为,“湾区之眼”为普通读者提供了“容易进入、愿意久留”的好环境。首次走进“湾区之眼”的书友顾晓珍,为宝安拥有全球最大的实体书城感到自豪,她认为这里不仅是阅读空间,更是市民共享的生活空间。

期待更多深圳作家的书籍出现在“湾区之眼”

作家宁豫对“湾区之眼”这个新型的书城抱有极大的期待,“希望有更多深圳作家的书籍出现在这里,开展更丰富更精彩的读书会。”“文学、绘画和其他形式的作品,都是艺术的表现形式。”对读者郑玄来说,书是其在这座城市打拼的能量之源,读书,是他补充精神能量的不二选择。“湾区之眼”也是其为精神补充能量的宝藏。

读者艳丽回忆来深后的第一段“城市适应期”:研究生毕业后入职福田一所学校,经常下班后一个人去深圳书城中心城看书、在广场听乐队,顺便爬莲花山;与朋友见面、甚至约会也多在书城进行,那里成为她早年在深圳的情感载体。如今走进“湾区之眼”,她的直观感受是“更大、更新”,认为这些书城共同组成了深圳的“城市书房”。在阅读中不断提升的读者森林说,通过读诗人李国坚的《时光煮诗》,她的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不断提高。特意从梅州五华赶来参加读书会的微笑,是一名在山村出生的80后,小学以拾到的破旧《读者》为阅读起点;成年后常去县城新华书店阅读,《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这本书给了她很大触动,同为“山里的孩子”,她反思自己该如何进行突破与成长,同时“湾区之眼”让微笑感受到浓烈的文化氛围,更能激发她的阅读欲望。

直到夜幕开始降临,大家的讨论还意犹未尽。与会者普遍认为,“湾区之眼”具备持续开展读书会、亲子共读、青年写作营等活动的条件。展望未来,大家期待依托这一滨海文化地标,充分利用沿海景观与公共空间优势,持续完善导览与服务、提供场地与档期,推动书店、学校与社区协同,让更多高质量文化活动在此常态化举办。

【观点】

00后的阅读风向

此次活动的参与者年龄跨度很大,上至近七旬的退休老人,下至小学生,对阅读他们有着各自不同的看法。

6204026b-491a-4c41-a646-86230d543b20.jpg.2.jpeg

▲高二学生李泓宇。

高二学生李泓宇在分享中谈道,自己在阅读日本书籍中有所收获,他认为,作为一名新生代读者,不要局限于某个作家或某个国家的书籍,要放宽视野,才能有意料之外的收获。在今年上半年的江西广丰公益阅读行中,李泓宇给当地孩子上了几节课,充分展示了深圳少年的风采。

深圳大学研究生姜凯伦回忆儿时周末的记忆,不是随父母去亲友家,就是去书城,在书堆里从漫画读到小说,再到理论读物。升学阶段,他常在宝安图书馆自习,高考与考研备考时几乎“六点进、十点出”,阅读习惯在公共空间里被长期激活。谈到“城市书房”,他认为,包括“湾区之眼”在内的书城与图书馆,为00后及更年轻一代提供了潜移默化的学习氛围。在海外留学生魏雨音看来,书籍令自己更全面地理解这个世界,通过阅读各国的艺术评论,她找到了文化自信。

【花絮】

作家读者相聚一堂 小文创飘墨香

此次书友会也是众多朋友相聚的好机会。从龙华赶来的读者郑荣现场收到作家西西的新作《护海少年唐小鲸》,惊喜不已,“西西老师说是送给我小孙子看的,非常感谢。”西西因为收到另一名作家周东美的新作《镜头下的文学之城:深圳十年》非常兴奋,作家与读者相聚,作家之间互赠书籍——深圳的阅读氛围令人感到温暖。

cda7dcbf-a0e3-48f5-9ace-5668e4c44fff.jpg.2.jpeg

▲作家与读者见面。

除此之外,参与书友会的人都能收到协办方的书法小文创一份,上面有赠与者的名字和美好的祝福,比如“长乐”“和顺”等。书友们纷纷为协办方别致的礼物点赞。

关于我们

宝安湾隶属深圳市宝安日报社。《宝安日报》作为深圳报业集团子报,承担宝安区、龙华区、光明区三区机关报职能,兼具社区报特点,是宝安区、龙华区、光明区党委、政府指导全区工作的重要舆论阵地。目前,宝安日报社正致力于打造中国优质的县区级融媒体,守正出新,砥砺奋进,明确了“讲好大宝安故事,发出大宝安声音,展示大宝安风貌,唱响大宝安自信”的总基调,坚持正能量、高格调、鲜活趣,深受广大市民的喜爱。

联系地址:广东省深圳市福田区景田商报路2号新媒体大厦17层

联系电话:0755-29454525

粤ICP备2020138679号-1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sng@szpgm.com

举报电话:0755-839069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