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廖立新
“到潮不到桥,枉费走一遭。”潮州广济桥(俗称“湘子桥”)中段的浮桥两边插满红色旗帜,旗帜上写着这句话。
广济桥。
好大的口气啊!把一座桥的地位抬高到比一座城市的其他东西都重要的地步,老实说,我还真没见过,即便我阅桥无数。
要是没到过潮州,没亲眼看过广济桥,总不免认为这句话不过就是个噱头,与街头那些哗众取宠、博人眼球的劣质广告无异。
然而,等到你真正踏足这座古桥,甚至只需远距离在网上看几张图片,你就会为自己的轻率和武断而汗颜。广济桥作为中国古代四大名桥之一,决非浪得虚名,当真是实至名归。 别的桥也许只是桥,广济桥却不单单是桥。在我看来,广济桥最与众不同的地方,就在于她萃取、集中了中国传统建筑艺术的主要样式,成为了展示中国传统建筑艺术之美的展馆,流淌着浓浓的中国传统文化之美。广济桥最初叫康济桥,始建于南宋乾道七年(1171年),其后多次增修、重修,至明代嘉靖九年(1530年)形成“十八梭船廿四洲(桥墩)”的基本格局。广济桥是屋桥,桥墩上面建有桥屋,桥屋均为传统建筑风格,亭台楼阁,形态多样。桥屋基本以一殿配二亭的形式,沿大桥中轴线纵向排列。殿即殿式楼阁,一阁独踞一墩,屋顶以歇山顶、硬山顶和悬山顶等形式为主;亭即杂式亭台,二亭共用一墩,屋顶为杂式攒尖,有圆形、三角形、四角形、扇面等等。屋顶、门窗、梁架、柱头、藻井、檐角、雀替、拱托、匾额、槅扇上有精美的木雕。桥屋上有匾额四十三块,楹联二十五副。这些匾额,如奇观、凌霄、得月、朝仙、云蘅、冰壶、小蓬莱、风鳞洲、摘星、凌波、飞虹、观滟、浥翠、仰韩等,配上它的楹联,就像一张张传统文化考卷,考验着游客的国学底蕴。 广济桥也不止是用于通行。桥上的亭台楼阁,除了供人休息避雨外,还兼作商铺之用,形成了“一里长桥一里市”,桥即是市,市即是桥的独特“桥市”景观,以至于外地人到了此地常常闹出“到了湘桥问湘桥”的笑话。潮州木雕《湘子桥图》真实地再现了清代桥市的盛况,画中人物或摆摊设点,或沿桥叫卖,或倚栏而立,不啻潮州版的“清明上河图”。桥上人声鼎沸,热闹非凡;桥下盐商辐辏,风月笙歌。1870年,英国摄影家约翰·汤姆逊云游至此禁不住惊叹:“潮州韩江桥也许是中国最值得一提的桥梁之一。它和伦敦老桥一样,都为城市提供了一个可供居民做生意的地方。” 广济桥另一个让人叹服的地方在于,建桥者全面兼顾了通行与通航、交通与泄洪的需要,在现有材料、设备、技术无法保证通航净高的困境下,采用了永久性和临时性相结合的设计思路,将桥的东、西二段设计成石梁桥,中间一段设计成可启闭的浮桥。这是世界桥梁建筑史上的创举,广济桥成为“世界上最早的启闭式桥梁”(茅以升语)。 广济桥与潮语、潮剧、潮绣、潮雕、潮菜等一起构成了独具特色而又光辉灿烂的潮汕文化,潮州人“潮”广济桥实在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作者系作家、中学语文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