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宝安日报全媒体记者 韩翀 通讯员 刘悦
近日,宝安印发《2024年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工作要点》(以下简称“工作要点”),为全年信用工作指明方向、奠定基础。
2024年,宝安将进一步深入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高质量发展的决策部署及省、市有关工作要求,切实发挥社会信用体系对供需有效衔接、深化社会治理、优化营商环境、促进国民经济循环高效畅通的支撑作用,更好助力“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落地生效。
记者看到,立足宝安实际,工作要点主要围绕夯实制度基础、聚焦数字化支撑、深化信用监管、拓展应用场景、加强多元共治、强化保障机制等六个方面,提出21项具体任务,通过项目化、表格化、责任化推动宝安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再上新台阶,持续擦亮宝安特色信用金字招牌。
●推动信用建设法治化。细化覆盖信用信息归集、信用信息查询使用、信用修复等关键环节的规章制度,推动行业主管部门建立完善信用信息管理、分级分类监管、信用奖惩等制度。
●推动信用建设标准化。加强信用领域标准化建设;开展信用领域标准化研究,积极参与信用相关国家标准、地方标准、团体标准研制,探索在信用合规评价、信用社区治理等前沿领域制定标准。
●推动信用建设规范化。构建多层次社会信用建设评价体系;开展企业信用风险评价;加强与税务、海关、司法等部门合作,优化“3A信用企业”“信用合规企业”评价指标。
强化信息归集共享 助推城市数字化转型
●优化信用信息平台。升级宝安区公共信用信息平台,建立与市、区相关信息平台工作体系的共享对接机制;完善可视化大屏,对信用数据进行梳理、分级分类统计分析及可视化处理;优化联合奖惩、城市信用监测、信用核查、信用评价等功能模块。
●规范信用信息归集和公示。完善区信用信息基础库、业务规则库、数据架构,健全信用数据质量监测和溯源整改机制;规范公共信用信息的归集、披露、使用和监管。
●推进信用数据数字化应用。全面升级信用宝安网;建立多维度应用情况监测,保障信用数据归集,支撑信用资金扶持、信用园区等信用服务及信用监管应用场景。
●广泛推行信用承诺制。构建从信用承诺、信息归集、信用评价、联合奖惩到信用修复的治理闭环;鼓励行业协会、商会等组织经营主体开展诚信经营信用承诺,建立信用承诺常态化公开机制。
●深化信用分级分类监管应用。推进旅馆业管理、生态环境、卫生监督、消防安全、市场监管、政府物业等领域信用监管机制落地实施;各行业主管部门完善符合行业特征、监管需求的各领域信用评价标准或模型,对监管对象实施差异化分类监管措施。
●提升公共信用信息修复效能。建立行政处罚决定书、信用修复书“两书同达”机制;鼓励信用信息主体通过“信用中国”网站“一站式”提交涉企行政处罚信息修复申请,不断提升信用修复便利度。
●推进“信用+社区治理”。推动各街道以园区、商圈、社区等为载体,在邻里互助、公共停车、市容管理、志愿服务、物业管理等领域拓展“信用+”应用场景。
●推进“信用+园区管理”。研究编制全国首个信用合规园区地方标准《信用合规园区评价规范》;开启“信用领航助企”行动,推广“首席信用官”机制。
●推进“信用+行政执法”。创新“随信综合查”联合监管模式,结合信用+风险“双基础”的抽取规则,确定联合检查对象;推动跨部门联合双随机检查常态化开展,实现“进一次门,查多项事”。
●推进“信用+矛盾纠纷化解”。设立“信用+调解”窗口或工作室,组建一支“信用调解官”队伍;开展信用调解宣传活动。
●推进“信用+预付消费”。推进数字人民币预付式消费在全区校外培训行业中的推广运用;推出“商业保险+数字人民币+平台监管”模式,打造“预付无忧”商圈。
●推进“信用+企业融资”。发挥亲清政企线上融资撮合系统作用,优化融资准入标准、预授信测算模型、产品匹配模型;鼓励金融机构对获得高新技术企业、市级以上专精特新企业等信用较好的企业开发有针对性的金融产品,为企业提供一站式、全链条信用赋能融资服务。
●加强政务诚信建设。加强依法行政;强化政务信息公开;统筹全区审批部门做好985个政务服务事项标准化,深化“秒批”“秒报”“免证办”等智慧政务改革,推进告知承诺、容缺受理等服务方式。
●促进信用服务行业发展。与信用服务机构加强合作,推动信用服务产品的开发创新和广泛应用;公开政务数据,打通政务商务各类数据之间的隔断。
●大力弘扬诚信文化。多角度、立体化、全方位打造全媒体信用宣传矩阵;建立区级文明诚信人才库,挖掘诚信典型事迹;开展“文明诚信宣传月”“诚信大讲堂”“消费者权益日”等诚信文化品牌活动。
●健全工作推进机制。推进信用建设工作常态化;将“信用工作”纳入“民生微实事”项目或“风景林”项目申报范围。
●强化监督考核机制。制定完善宝安区信用工作监督考核办法;加强信用监测分析调度。
●总结推广信用创新工作。从拓展惠企便民范围、升级监管服务质效等角度,推动信用应用创新;加大新闻宣传和舆论引导,形成典型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