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物介绍:杨刚,语文高级教师,宝安区建安小学工会副主席。笔名诚文,广东省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楹联学会会员,深圳市小小说学会会员,广东中华诗词学会会员,宝安区评论家协会会员,《作品》杂志特约评论家,深圳市开明画院理事。小说、散文、诗歌发表于《宝安文学》《作品》《散文选刊》《小小说选刊》等,三次获得深圳市优秀群众文学小说、散文评选奖项,两次获得深圳市睦邻文学奖。
近日,宝安青年作家、教育工作者杨刚的散文集《匆匆》由内蒙古文化出版社出版。此书收录作者近年来的散文作品20篇,全书21万字,题材涵盖家庭生活、亲子教育、支教体验、乡愁叙事等。在访谈中杨刚表示,写作能够让其安静下来,并且始终保持对生活的热爱。“用文字建一座城,在这样的世界里驰骋飞翔。”
篇章浸润爱与深情
杨刚说,《匆匆》一书所选的文章,每一篇浸润着他的爱。聊到书里的获奖篇章,他谈及最多的是《支教笔记》,“首发《作品》,又被《散文选刊》选用,再获得深圳市优秀群众文学评选散文单篇优秀奖。”此文上省刊、上大刊、有证书和奖金,写作的丰收让杨刚全身洋溢着喜悦感,“毕竟这是半年广西支教的文学成果。”分别获得2021年和2023年深圳市睦邻文学奖的《房奴之出租笔记》《养鸟人家》,则是来源于生活的真实经历,素材生动鲜活。
“在我眼里,书中所选的每一篇都浸润着我的爱,都是我的‘孩子’。”尤其是《写给女儿的书》,是杨刚当时用纸和笔写出来的,好多年后在电脑上打出来。这是一个父亲对女儿的谆谆教诲,其间饱含深情。“《二孩日记》,也是如此,是对第二个女儿的陪伴与爱的见证。”
《匆匆》《回乡记事》等文章,字字含血泪,那是杨刚对母亲和姨妈的怀念与牵挂,字里行间有着对生死的思考,尽显温情。除此之外,杨刚对那些在生命里路过的猫、鸟、兔等小动物,也心怀怜悯,用文字写下它们的生命之旅。
文学启蒙之路从写日记开始
小学五年级时,语文老师盛宽亮要求学生每天写日记,统一购买获奖作文集给大家阅读,指导学生参加市里的读写竞赛(既要做阅读题又要写篇作文),杨刚和一名同学为学校拿到两个三等奖。“这对我鼓舞很大。但这只能说是写作文,作文和文学不能划等号。”
真正带他开启文学之路的,是参加工作后的同事杨用国老师。19岁的杨刚中师毕业后到洑水镇初级中学任教语文,杨用国是学校里带文学社的老师,也是一名很有教学方法的语文教师。他编辑的学生优秀作文集《月季花》,曾获得省级学生作文集一等奖。作文集中除了有学生的优秀习作和杨老师的精彩点评,还有他自己创作的小说和散文,这给杨刚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受杨老师的影响,不知不觉中,我以他为标杆,开始短小文字的创作。”
杨刚最初接触的书籍是鲁迅的《朝花夕拾》。回忆起初中时期的阅读生活,他至今觉得那是一段对自己意义重大的日子。那时的乡镇,很少有课外书,拿到《朝花夕拾》便爱不释手,读了好多遍。后来用积攒好久的50元,买了一本《中国古典四大名著合集》,虽然字小书厚,但他仍然把它看完。后来有机会接触《知音》《读者》《意林》等刊物,一看便坚持很多年。“2018年成为《作品》杂志评刊员之后,主要读《作品》,后来读《天涯》《诗刊》《小说月报》《人民文学》等。”
对杨刚而言,散文创作相对容易获得素材,记录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可以真实地反映当下。“若干年后回看这些文字,是一种温馨的回忆。”他喜欢在手机上随时作记录,比如看见美景和趣事会写下来,点滴积累后就成了写作的素材。
杨刚说,写作可以让自己在一个安静的世界里,自由驰骋飞翔。
相关拓展
构建“写作成就感”平台
——让孩子爱上写作的秘诀
作为一名小学语文老师,如何帮助学生提高写作水平?杨刚结合名家提及过的方法,再整合自己的写作、教学经历,给大家提出三个宝贵建议。
一是培养孩子对文学的热爱和敬仰之心。教书29年的杨刚见过一些不愿意读书和写作文的孩子,他们提到作文就头疼,这可以理解,毕竟这世界是多元的,每个人都有各自的优势、特长,在自己擅长的领域里各显神通,不一定人人都喜爱读书与写作。但,我们一定要让孩子们尽早感知到,读书和写作是一种精神享受。我们可以在读书与写作中构建丰盈的内心世界,遇见和创造可亲可敬的人。但凡喜欢读书和写作的孩子,语文成绩都不会差。
二是要广泛阅读和坚持记录。“量变才能质变。”杨刚一直觉得读得多,就会写得多,从而写得好。积少成多,聚沙成塔,厚积而薄发。正如练功一样,熟能生巧,习惯成自然。“当写作和说话、吃饭一样自然的时候,还愁作文写不好吗?”
三是要给孩子们构建“获得写作成就感”的平台。如果从孩子一开始写作,父母和老师就给他们以高要求,一味地指出文章不足,孩子不会高兴,接着就没有兴趣和动力了。所以要肯定他们的表达,树立他们的信心。让孩子相信自己能写好作文,写作文其实很简单,像说话和吃饭那样简单。可以建议他们仿照课文写,照着优秀作文写,自由写,放胆写。适时给他们小诗人、小作家的名号,要千方百计地让孩子尝到写作的甜头。
评论
在“匆匆”中发现真情与坚持
——写在杨刚《匆匆》出版之后
西西
这本《匆匆》,恰是在我旅行前一天收到的。没有犹豫,我把它塞进行李箱。途中,在飞机上翻读一半,到了普吉岛,更是一口气读完。那是一种跨越海洋却久久飘扬在海洋上空的共鸣。
《匆匆》是一部散文随笔集,文字朴素自然,如朋友间的低语,蕴藏着真实深沉的情感。它不设悬念,不靠技巧,能让人在无声处落泪。
从《女儿成长故事》到《写给女儿的书》,从《房奴之出租笔记》到《支教笔记》,再到写母亲离世的《清明的奔赴》与《梦醒时分》,书中既有柴米油盐的琐碎,也有对命运的叩问,有育儿的欢愉,也有对哀痛的凝视。
尤其动人的是那些写给女儿的文字。在《女儿成长故事》中,小女儿说:“等我长大了,你们长小了,我也来背你们,抱你们。”这句童言稚语,是杨刚笔下生活最柔软的光。而在《抱娃手记》《带娃的父亲》等篇章中,他不掩育儿生活中的笨拙与狼狈,真实记录着一个父亲在爱中摸索的样子。
他的文字,是生活的“慢镜头”。他不炫技,却能让出租屋的逼仄、深圳的喧嚣、鹦鹉学舌的声音、女儿童稚的呢喃、阳台上跳跃的光影,统统变成笔下柔软而隽永的日常。他写深圳的楼巷、家乡的炉火、一位台湾租客,甚至一只兔子离开城市返回山林的旅程……每篇都真实得不带滤镜,润物细无声。
《匆匆》的后半部,情感变得沉重。《清明的奔赴》《梦醒时分》《匆匆》几篇,是杨刚为母亲所写的悼文。母亲突遭车祸离世,这份猝不及防的打击,让他长久陷入悲痛中。
他写在火车上奔丧时的迷茫,写母亲生前的温柔细节,写“话没说完,人已走”的遗憾。那种天旋地转的感觉,如浪潮般一遍遍淹没读者的情绪。他没有煽情,却字字含泪:“母亲是被一辆年轻疾驰的摩托车在路边带走的。春暖花开的季节,母亲多病的身体,也如河边的垂柳,泛出新鲜活力。”
他用最朴素的语言,书写命运的残酷。随后在《梦醒时分》中,他试图通过梦境与母亲对话,那是一种心灵的修复,也是一种告别。他说:“写下这些,或许才能真的放下。”这便是写作的意义——它让我们和失去和解,让我们在文字中重新找到方向。
读《匆匆》,无法忽略杨刚的“教师身份”。在《支教笔记》中,他记录了在广西百旺小学支教的日子。他不是“外来者”,而是“在场者”——引导孩子们写作、组建了百旺文学社。这些片段呈现出教育的艰辛与希望。而最令我动容的,是他写韦老师和瘫痪的孩子靖果。这位在校园里总是笑着的老师,家中有一个因肌肉萎缩而失去行走能力的孩子,三年来求医无果,却从未放弃。杨刚送靖果几本书,《狼王梦》《草房子》等,靖果竟停下手机,读得认真,还腼腆一笑说:“好看!”那一刻,书籍成为他与世界重新联结的方式。这是《匆匆》中最具力量的一幕:在苦难中仍怀希望,在教育中仍见温暖。
他不仅自己写,也推荐别人写。他曾于2024年11月23日为《宝安日报》撰文,推荐“十本适合宝安学子阅读的书”,我很荣幸被他推荐在其中。他写《捣蛋鬼高蹦蹦》“适合小学中低年级学生阅读”,我知道他是认真读过才敢说这句话的。他推荐本地作家、朋友新书,不为应酬,而是真心希望孩子们读到好的作品。
他把教学与生活写作融合得天衣无缝。《楼上乐园》《不经意间,幸福已降临》《难忘兔小跳》《养鸟人家》等篇章,写的是家庭琐碎,是阳台上的光影,是楼上传来的童声笑语,是学生写作的小愿望,是生活里的微光。这些看似无足轻重的小事,却在他笔下生出人间温暖。
《匆匆》之“匆匆”,并非催促,而是提醒:匆匆人生中,也要学会慢下来,看见爱、看见陪伴、看见生命的光亮。
认识杨刚,是一种缘分;读完《匆匆》,则是一种确认。他不是遥远的“作家”,而是那个你愿意随时坐下来听他说话的朋友,是那个愿意将生活的真相、育儿的辛酸、教育的温暖,一页页写下来留给世界的父亲。
他的笔名叫“诚文”,我觉得恰如其人:诚恳做人,认真写文。他写生活,也写命运;写疼痛,也写希望。他让我们相信:真正动人的,不是惊天动地的故事,而是那些藏在日常里的坚持与真情。
愿这本书,被更多人读到。愿更多人在“匆匆”人生中,也能停下来,读一读杨刚,读一读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