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短信验证登录
60s后重发
提交验证平台将为您自动注册账号,代表您确认已阅读并同意《宝安湾用户协议与隐私条款》 《宝安湾用户隐私保护政策》
返回

勋哥讲艺 |《匆匆》:粗布上绣出花来

2025-06-30 08:43 来源:宝安湾

郭建勋

 

去年,杨刚快递给我了一本书,是他与别人的作品合集,写支教生活的。那是第一次读他的文字,通达。不少老师喜欢写点文字,但不得不说,不少文字都有点匠气,职业使然。我要说的是,杨刚是离了匠气的,有意趣,重生活。今年,他又出了一本散文集《匆匆》,我得说几句话。

 

《匆匆》,概括一下杨刚自己说的话,粗布上绣出花来。杨刚把租房合同、鸟笼轶事、支教笔记这些“一地鸡毛”抖搂开来,用带着烟火气的笔,把鸡飞狗跳的日常、异乡漂泊的滋味、为人父母的酸甜都写进去,意趣藏在行文针脚里,结构故事像布匹上的经纬,文辞则是绣出来的灵巧的花。

 

看得出来,杨刚是“苦中作乐”的高手,写养鸟,他把鹦鹉当熊孩子养,结果闹出连环悲剧:小紫被女儿强行喂水断了鸟生,小蓝因越狱未遂成了笼中烈士,最绝的是灰灰和杧果,趁主人不备跳进洗衣桶“集体沐浴”,最后成了“溺水双鸟”。他蹲在花盆边埋鸟时念叨“下辈子别当我家鸟了,活得比社畜还惨”,把狼狈日子写成黑色幽默,像个段子手。杨刚被追租金时像被生活追着跑的我们,却在结尾突然感慨:“每个在深圳漂着的人,都是抱着梦想啃面包的战士。”写支教,他写广西百旺镇学校“全校只有5台电脑,打印机比老师的白头发还少”,却带着孩子们在破教室办文学社,给学生起“蓝天”“静子”这样的笔名。杨刚没说大道理,只写半夜改作业时窗外的虫鸣和山坳灯火,突然就懂了教育是“点燃一把火”而非“注满一桶水”。

 

以上说的是意趣,再说结构,有些篇什蛮讲究结构的。试以《女儿成长故事》为例。文章像一块织满生活经纬的棉布,经线是女儿四岁到六岁的成长时间,纬线是亲子互动的细节。从女儿四岁学投篮写起,到五岁养金鱼、六岁学挑鱼刺,附着清晰的年龄经线,细节纬线则穿梭其间,女儿把金鱼对应“爸爸、妈妈、我”的童言,与父亲回忆自己童年“无父母陪伴”的对照,农民工讨水喝时“跳进泥坑的背影”,与女儿“踮脚洗碗”的画面,让成长与陪伴自然交织。结尾以陪女儿跑步收束,让陪伴的纬线回扣开篇投篮的经线,形成完整的叙事纹路。

 

最后说说语言。写女儿投篮“双手抱球跑到篮下,闭眼一抛就跑,结果球差点砸自己头上”,画面感像看现场直播;写台风天“淋透了才觉得自己活着”,把狼狈写成热血;写菜市场“卖菜夫妻的沉默比吵架更有杀伤力”,把生活的褶皱都写活了。方言的穿插像撒在菜里的胡椒粉,“打摆子”“嚯嚯”“搞么子”等口语词蹦出来,让文字有了味道。好的比喻也不少,夕阳“像煎煳的荷包蛋挂在楼顶上”,停电时的夜“黑得像打翻了墨水瓶”,连女儿的眼睛都成了“掉进蜜罐的黑葡萄”。

 

也有些小建议。一是“絮叨感”,如“养鸟人家”写鹦鹉繁育细节过于冗长,从下蛋到育雏恨不得记成“育儿日志”,“支教笔记”里扶贫会议的描写,大段罗列数据和流程,稍显枯燥;二是“收放度”,如写女儿,前一秒还在写女儿学吐籽的可爱,下一秒突然感慨“时光易逝”,情感转折稍显生硬,有些文章结尾的“升华”略显刻意,比如写喂鹦鹉突然拔高到“生命教育”,不如让细节自己说话更好些。

 

合上书想起书里的话:“日子是块粗布,得自己绣出花来。”杨刚就是那个在粗布上绣花的人,用意趣当针,以结构为线,拿文辞绣花,把普通日子绣成生活诗。如果你也抱怨人生“匆匆”,不妨翻开这本书,看看杨刚在深圳租房、养鸟、带娃的“时光手札”,看他如何把一地鸡毛甩出花——原来所谓“匆匆”,不过是我们一边吐槽一边热爱的证据。

 


关于我们

宝安湾隶属深圳市宝安日报社。《宝安日报》作为深圳报业集团子报,承担宝安区、龙华区、光明区三区机关报职能,兼具社区报特点,是宝安区、龙华区、光明区党委、政府指导全区工作的重要舆论阵地。目前,宝安日报社正致力于打造中国优质的县区级融媒体,守正出新,砥砺奋进,明确了“讲好大宝安故事,发出大宝安声音,展示大宝安风貌,唱响大宝安自信”的总基调,坚持正能量、高格调、鲜活趣,深受广大市民的喜爱。

联系地址:广东省深圳市福田区景田商报路2号新媒体大厦17层

联系电话:0755-29454525

粤ICP备2020138679号-1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sng@szpgm.com

举报电话:0755-839069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