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晓莉
南翔的短篇小说《成人礼》(原刊《芙蓉》2025年第3期),以涂丰才和柯穷尽两位少年的成长经历为主线,通过一系列生动、紧凑、带着悬念的情节设计,展现了亲情、友情、师生情、成长与责任等多个主题。故事从高考放榜的喜悦开始,逐渐引出涂丰才内心深藏的秘密与伤痛,再到他最终面对并释放这段痛苦的过程,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特别是柯穷尽溺亡这一意外事件,不仅是故事发展的转折点,也是涂丰才心理成长的关键节点,使整个故事充满了张力与深度。
《成人礼》打破线性时间秩序,用记忆碎片编织出螺旋上升的环形叙事结构。涂丰才与柯穷尽之间的友谊是小说的主要叙事线索。两位少年虽然来自不同的家庭背景,但共同的爱好和志趣使他们成为了无话不谈的好友。他们一起探索世界、分享彼此的梦想与困惑。这种纯真的友谊在柯穷尽去世后显得尤为珍贵。涂丰才对柯穷尽的怀念不仅仅是对一个逝去生命的哀悼,更是对那段青葱时光的追忆与不舍。通过他们之间的故事,作者展现了少年间友谊的清纯与美好。
《成人礼》通过多样的生态样貌,折射出大自然的五彩斑斓与变幻莫测。粤北出生的涂丰才暑假领着深圳长大的柯穷尽去他老家,顶着炎炎烈日砍柴、钓鱼、摸螺蛳、捉泥鳅,一起在粤北乡村采集乌桕籽和蝉蜕,欣赏地里的红高粱、荞麦花……他们在大自然中的玩耍、劳作,享受大自然带来的乐趣与滋养。亲近田野,亲近农作物,亲近动植物,给了出生在大都市,被车水马龙、高楼大厦包围的柯穷尽很多农家生活的弥补。如同任何事物都有两面,除了正面的欢喜与愉悦,还有有背面的冰冷与反噬。看惯东山码头云淡风轻群鸥翔集,两个少年对鳄鱼半岛溶洞的探索,因过于猎奇而失去防备。在暴风雨中、在海浪里,涂丰才迟迟等不到同伴,终于迎来了一个坏消息。作者以慢镜头分解的不仅是身体反应,更是精神嬗变的微观图景。柯穷尽的悲剧收场,警示了人们在探索自然时必须尊重自然规律并保持敬畏之心。
《成人礼》将文学滋养解构“成人”精神赋形过程。杨老师在小说中不仅是两位少年的语文指导老师,更是他们成长道路上的引路人。《离骚》为屈大夫之哭泣、《庄子》为蒙叟之哭泣、《史记》为太史公之哭泣、《草堂诗集》为杜工部之哭泣;李后主以词哭、八大山人以画哭;王实甫寄哭泣于《西厢》、曹雪芹寄哭泣于《红楼梦》,一部部优秀的文学作品非得饱含作家和诗人锥心泣血的感受,才能打动人,才能传之久远。何以为文,何以为学,何以为人?杨老师以开放包容的胸怀接受解答少年之问,通过课堂上的互动和课后的交流,与涂丰才、柯穷尽建立了深厚的师生情谊。在涂丰才遭遇困境时,杨老师给予他耐心的倾听与鼓励,帮助他逐渐走出心中挥之不去的阴影。师生间的这种信任与支持,不仅推动了故事的发展,也展现了教育的人文关怀与终极目标。
《成人礼》的环形叙事策略不仅增强了文本的肌理密度,更暗示成长本非单向度的进化,而是无数个“昨日之我”与“今日之我”的永恒对话。通过涂丰才的成长跋涉,引发读者对“何为成人”的深刻思考。小说在心理活动的细节描写上尤为出色。作者通过涂丰才的内心独白、与杨老师的对话以及他的行为表现,细腻地刻画出他在好友去世后所经历的痛苦、自责、逃避与最终面对的心路历程。他用沉默丈量自我灵魂的等高线,那些欲言又止的停顿比对话更震耳欲聋。例如,涂丰才在高考后急于见到杨老师,却又不确定是否敢去面对柯穷尽的父母,这种矛盾的心理通过他的言语和行动表现得淋漓尽致。此外,涂丰才在回忆与柯穷尽的点点滴滴时,内心的感激、怀念与愧疚交织在一起,使读者能够深切感受到他内心的挣扎与纠结。
成人,不仅仅意味着年龄的增长或法律上的权利与义务,更重要的是面对困境时的勇气与担当、对过去的释怀与对未来的希望。涂丰才在经历了失去好友的痛苦后,逐渐学会了承担责任、面对现实,并勇敢地迈出了走向未来的步伐。这一过程展示了成人之路的艰辛与蜕变,也启示读者在成长的过程中要勇于面对挑战、珍惜身边的人与事。提醒我们所谓“成年”并非简单的年龄累积,而是精神层面的叠加,以及保持对世界持续发问的姿态:当少年们骑上摩托艇乘风破浪时,他们追逐的不仅是风的形状,更是那个永远在前方奔跑的、未完成的自己。